↑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B. 承蒙你看得起我,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我,遗憾的是毕竟资历尚浅,能力有限,我只能敬谢不敏了。

    C. 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

    D. 他的设计方案我看过了,其中不妥之处我已斧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被国民党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在我人民解放军万炮齐轰、千帆竞渡的强大攻势下,不到三天就分崩离析了。

    ②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之称的楼市,不瘟不火,价格继续僵持。

    ③如果要雕刻,就需要专业的技术,就有难度,要见功夫,难度到了极致,价值才会扶摇直上。

    ④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⑤季老一生光明磊落,胸无城府,始终都保持着天真纯朴的本性,不求名,不为利,不媚上,不畏权。

    ⑥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⑤

    D. ③⑤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目前京津冀海关一体化、税收一体化等,都在加速推进,作为基础设施、公路和轨道交通的一体化,也在加速推进。

    B. 中国文化如果要走出去,那么我们就必须充分考虑国际文化市场需求和国内文化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等问题。

    C. 据报道,近日以西湖高等研究院为前身的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设立,而切实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则是西湖大学办学的关键所在。

    D. 电影《无问西东》讲述了几位不同年代的年轻人虽遭受了最严酷的考验,但均做出了相似的选择,他们抵抗世俗恶意,听从内心,坚持探索,寻找真实的自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的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的一次改革,能够革除所有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革除了,教育质量就会随之立竿见影地提高。在人才甄别、选拔和培养的问题上,我们的探索刚刚开始,它注定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论是个人的奋斗,还是社会的进步,一次考试不是全部。“考上大学固然可喜,但没考上大学也不用悲观”,只要肯学习、能吃苦,就能成才,人生出彩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①高考的一次改革并不一定能革除所有应试教育的弊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到河边去仔细看游鱼。凡是水流较急的地方,鱼口都面对流向,不肯随波逐流而下。身为一鱼,只有如此才可以保持身体平衡,做一条堂堂正正的鱼:也只有如此,才可以摄取上天在水中为它们预备的养分。倘若它们掉转方向,放弃努力,就会翻滚、散乱,昏沉沉地被冲到浅滩上,因此丧命。

    不必羡鱼,这是上天给一切生命的智慧。人也活在“水”中,那“水”,就是人们常说的潮流。

    ——王鼎钧《看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希望通过亘古不变的材料实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的取材方便、质地坚硬、镌刻困难、容易保存、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有所区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但其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石上书”不是书本,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文字的重要地位有关。所以,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具有明显的金属铭文的痕迹。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崖书写要结合山崖的情况,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好的摩崖,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题或是钤印——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印章最早也来自金属制品。汉唐前后印章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让人们在石头上书写更为方便。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终于在明清篆刻中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

    不能不提及的是,“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头的取材方便、质地坚硬、镌刻困难、容易保存、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有着本质区别。

    B. 因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金文和甲骨文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C.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个人立碑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政府立碑,则是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

    D. 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降低了石头上刻字的难度,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使书法的意味在石头上得到了最大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石上书”论证石头和书法的结合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B. 石头上的书法能继承甲骨文、金文等的特点,说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C. 文章以摩崖石刻来论证中国所有的石刻都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D. 虽然个人立碑与政府立碑不同,但都是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才出现珍贵的金属,而从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上金属铭文的痕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文字使用的重视。

    B. 摩崖的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大都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C. 印章在汉唐前后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了明清时期,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终于在篆刻中成为现实。

    D. 与古代“石上书”相比,现代墓碑上的书法价值可能远不及它,但当亲人面对这块有着文字的石头时,由仪式感而造成的肃穆应该不会减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音

    万芊

    那年,银泾村的阿秀,在陈墩镇上读完初中后,进了国营棉纺一厂做了农民长期临时工。阿秀,人也长得秀,瓜子脸蛋,眼大大的,嘴小小的,稍一打扮,比那明星还明星,可一开口就露了馅:她把“这里”说成了“该爿”,把“那里”说成了“给爿”,把“糖”说成了“同”。跟她一起上班的女工,都是爱笑的,一听她说“该爿”就止不住笑,后来不知是谁,干脆不叫她阿秀叫“该爿”。因此,在厂里阿秀是从不轻易开口的,一门心思学技术、干活。阿秀手脚挺麻利,又吃得起苦,干起活来,常常一个顶两个,进厂没两年,车间主任就让她当了能管十来个人的工班长。手下的人常常不服气,跟她较劲,可技术上谁也比不过她,只能取笑她的乡音,一时间,车间里到处是“该爿”“给爿”的声音。可阿秀一点也不往心里去,该做的照做,该管的照管,只是仍然从不轻易开口。

    不料,好景不长,厂里因销售不善,入不敷出,工资常一拖再拖,实在是难以维持,厂工会一班人,开始按厂长办公会的意见,做那些农民工离岗的思想工作,阿秀也在其中。可阿秀死也不答应,哭着跟工会主席扳理:“厂里好的时候,还不是靠伲‘该’些农民工撑着,干的活最多,拿的钱最少,可伲哪一天说过一句怨言?为啥?还不是因为伲把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正在这时,厂长派人来找阿秀,说是有一桩极其重要的外商接待任务让她去作陪,并派专人来指导阿秀化妆打扮。可阿秀说啥也不肯打扮,说是随她意她就去,不随她意,她就不去。厂长没法,只得随她的意。厂里人见了,就开始说风凉话:“‘该爿’长着这么漂亮的脸蛋,干啥都赚钱,干吗非要赖在厂里呢,真是死脑筋。”

    三天以后,厂里开全厂大会,大家都没搞懂,阿秀竟陪着个老华侨坐在了主席台上。会上,厂长让大家用最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华侨童先生讲话。白发苍苍的童先生站起来,对着麦克风一开口,全场都笑了:老华侨竟是一口拗舌的乡音,把“我”说成“伲”,把“这里”说成“该爿”,把“吃糖一样甜”说成“吃同一样甜”。坐在前边的人这才发现老华侨说着说着已是热泪盈眶。

    后来,厂里人才知道,老华侨跟阿秀是同乡,也是银泾村人,五十年前在海外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次来,他确实非常有诚意地想与国棉一厂合作。半个月的实地考察、谈判,基本上都谈妥了一应事宜,只待签字前的最后一轮谈判,只是半途中回了一次牵缠了他半个世纪的家乡时,他却伤心了:故居依稀还在,可家里什么人也没有找到,原来跟厂里谈妥的投资事宜再也没心思谈了。厂方没法,只得礼节性地设宴送别,可就在那晚宴上,老华侨竟与身边的小同乡阿秀“该爿”“给爿”谈得少有的投机。阿秀那说话的神态,他越看越像记忆里的小阿姐,而阿秀的敬业精神,使童老隐约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再加上阿秀说起生产技术上的事竟一套一套的,童老满心欢喜,当场拍板,由他提供一应的资金、设备、技术、高级管理人员及百分之七十的外销业务,并让阿秀当他的全权代理。

    谁也没有想到阿秀一顿晚饭救活了一个大厂,众人都挺感激她的,再也没有人称她“该爿”了。只是有人问起阿秀跟童老先生是不是亲眷时,阿秀说:“只是老乡。他家以前住村里的‘该爿爿’,伲家住村里的‘给爿爿’。”众人都会意地笑了,自然都是善意的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阿秀开口说话呈现浓重的乡音而招来工友的取笑,营造了严肃而紧张的工作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 小说善于在描写人物关系之中刻画阿秀的形象,如众人对她的取笑与感激、老华侨对她的赏识等,具体地表现她的个性。

    C. 小说运用补叙交代了老华侨最终决定投资国棉一厂的原委,这部分内容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D. 小说叙事善于蓄势,情节有波澜,阿秀一顿饭救活了一个大厂,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2.小说在刻画阿秀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以“乡音”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并作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年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百姓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2017年有出游意愿。旅游消费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19%的人将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2017年国人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的受访者表示,2017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32%的受访者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还有10%的受访者表示2017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

    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的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订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的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的环境问题,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15%的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行者的意愿和偏好。

    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和躲避雾霾等行为也成为旅游的动机。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的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

    材料二:

    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了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7年5月3日)

    材料三:

    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的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逐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游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

    (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旅游业的问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B. 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旅游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因此材料二所反映的云南旅游业绩下降情况,只是旅游整顿造成的暂时现象。

    C. 虽然材料一所列数据表现的只是旅游者的意愿,不同于材料三的数据反映的是旅游的现实情况,但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D.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广大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以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的侧重对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对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对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B. 相对于材料二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的材料一,内容更具有时效性,报道了旅游市场最近发生的、引人关注的事件,新闻价值更大。

    C. 材料一作为调查报告,内容的条理性强,语言平实准确,注重用数据说话,客观真实,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

    D. 材料二印证了材料一中部分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这一内容,说明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频发会影响客流量。

    E. 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比其他两则材料更具有指导意义,更有价值。

    3.如果你是一位旅游市场的决策者,读了上述材料,你会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崔衍字著,深州安平人。父伦,字叙。宝应二年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阅六岁终不屈,乃许还。

    衍,天宝末擢明经,调富平尉。继母李不慈,伦自吐蕃归,李弊衣以见,问故,曰:“衍不吾给。”伦怒,召衍,将袒而鞭之,衍涕泣无所陈。伦弟殷趋白:“衍所禀举送夫人所,尚何云!”伦悟,繇是谮无入。调清源令,劝民力田,怀附流亡,观察使马燧表其能,徙美原。父卒,事李益谨,岁为李子郃偿负不胜计,故官刺史,妻子仅免饥寒。

    历苏、虢二州。虢居陕、华间,而赋数倍入,衍白太重。裴延龄领度支,方聚敛,私谓衍:“前刺史无发明,公当止。”衍不听,复奏:“州部多岩田,又邮传剧道,属岁无秋,民举流亡,不蠲减租额,人无生理。臣见长吏之患,在因循不以闻,不患陛下不忧恤也,患申请不实,不患朝廷不矜贷也。陛下拔臣大州,宁欲视民困而顾望不言哉?”德宗公其言,为诏度支减赋。迁宣歙池观察使,简静为百姓所怀。幕府奏聘皆有名士,后多显于时。卒,年六十九,赠工部尚书。

    衍俭约畏法,室无妾媵,禄稍周于亲族,葬埋嫁娶,倚以济者数十家。及卒,不能蒇丧,表诸朝,赐赙帛三百段,米粟称之。

    先是,天下以进奉结主恩,州藏耗竭,韦皋、刘赞、裴肃为之倡。赞死,衍代之。旧贡金锡凡十八品,皆倍直市于州,民匮,多逃去,衍至,蠲革之。居十年,啬用度,府库充衍。及穆赞代州,以钱四十万缗假民赋,故虽旱,人不流捐,由衍蓄积有素也。路应为观察使,以衍有惠在民,言状,元和元年,诏书褒美,赐一子官云。谥曰懿。

    (选自《新唐书·崔衍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宝应二年/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阅六岁/

    B. 宝应二年/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阅六岁/

    C. 宝应二年/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阅六岁/

    D. 宝应二年/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阅六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 “擢”,一般表示升官,“迁”“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 “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衍忠孝两全,名动天下。崔衍对自己的继母以德报怨;任宣歙池观察使时,政务简便,被百姓怀念;死后朝廷加封他为工部尚书。

    B. 崔衍为民请命,直言敢谏。崔衍奏报虢州赋税太重,请求减免赋税;裴延龄私下劝崔衍不要上奏,崔衍依然上书皇帝,陈述本州民众的困窘。

    C. 崔衍奖掖人才,勤政爱民。他所选择的属下官员,多为名流;宣州发生旱灾,他从府库中拿出四十万贯钱代百姓交税,因此宣州人不至于流散。

    D. 崔衍严于律己,家风严整。崔衍不仅室无妾媵,而且亲族数十家的葬埋嫁娶都靠他的俸禄周济,导致他去世后家中穷得连丧葬费都拿不出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继母李不慈,伦自吐蕃归,李弊衣以见,问故,曰:“衍不吾给。”

    (2)父卒,事李益谨,岁为李子郃偿负不胜计,故官刺史,妻子仅免饥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故都

    韩偓①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③。

    掩鼻计④成终不觉,冯⑤无路学鸣鸡。

    [注]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②池籞:即宫中池塘周围的竹篱笆之类,平时上面网以绳索,禽鸟无法进出。③噬脐:自噬腹脐。比喻后悔已晚。④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⑤冯: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开头两联写诗人所见故都荒凉、破败的景物。荒草、塞雁、宫鸦等景物,表现了故都的物是人非,给作品笼罩了一层凄迷的气氛。

    B. 前四句写景,点面结合,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首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颔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

    C. 颈联正面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诗人抚今追昔,心中悲愤难抑。“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

    D. “地下强魂必噬脐”,昭宗时宰相崔胤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困境,自己也遭杀戮,此句写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

    E. 尾联用典。尾联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决心,与“冯无路”形成对比。“终不觉”“无路”等字眼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

    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夜深忽梦少年时,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