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语言应用 3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暑/术翠/量蓬/

    B.然/然幽/酒/

    C.暮/和/弓弩将息/

    D.豆/血/耄耋阑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将人们击垮的有时不是艰巨的挑战,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所以我们要不断地亲点生活,将那些无益的缠人的事情抛弃。

    B.有人说,清华大学的特点是清新俊逸,北京大学的特点是浑厚凝重。清华如同“李白”, 北大好比“杜甫”。

    C.那年胡适才二十七岁,年纪比那些先生们差一大节,于是他格外谨小慎微。可是自从那篇《文学改良刍议》刊布之后,他立刻声名大震,红极一时。

    D.日落是一种优雅,一如婉啭的作别,从容的放手,没有春风骀荡般的欢畅,却有一种镇定的自敛,身已转而韵未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个性是在自身阅历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个人的发展轨迹不同,个性自然不同,蓄意的追求只会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B.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C.对于小学考试的超纲题,老师、家长、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然而,在小学试卷上出现超纲题已经是习以为常了。

    D.审视同仁堂的训条,我们会觉得,它不单单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而且是华夏五千年文化之精髓。它的基础是“同修仁德,亲和敬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年轻人生活观的转变,“蹭生活”这个新鲜的名词也闯入了我们的视线,新一代“蹭一族”悄然升起。

    B.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教育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C.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不仅要考虑对周边国家和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还要考虑自身经济、金融的稳步发展。

    D.据苏州市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之一、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荣森调研统计,剧装制作总成本的60%来自刺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一则报道,请根据文意概括出早教市场红火的两个主要原因。(每条不超过18字)(4分)

    “婴儿从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已经迟了十个月零两天!”站在广州番禺某早教机构门前,刘雷(化名)夫妇看着这条广告标语,第一感觉是啼笑皆非。但看到其他父母都抱着不到两岁的孩子跑过去询问课程时,他们马上感觉到孩子起跑线上的紧迫感,仿佛不报早教,就注定落后了。而有着刘雷夫妇类似心态的年轻父母在国内其实并不少。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约有8000万0至3岁婴幼儿,全国早教市场空间总值约为500亿元。据记者调查,在广州最小的早教学员出生仅33天。早教市场正以不可遏止之势发展壮大,而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国内教育专家的反思。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仿照《光阴》一诗首节的形式,从夏、秋、冬三个季节中任选一个,再写一节。(4分)

    无人能描绘它的面容

    却能闻到清新的气息

    枯黄的大地

    便披上翠绿的新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答题。(4分)

    据说有位中国学者到美国参加“《梦溪笔谈》学术研讨会”时,美国专家高兴地说:“欢迎你来和我们合作研讨。”中国学者却谦虚地说:“哪里,不敢当。本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很荣幸有机会来贵国学习。”外国专家由此怀疑他的学术水平,并认为这位中国同行缺乏自信心。

    如果你是这位中国专家,你会如何恰当地表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

    当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国际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换言之,那种可见的国家“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无形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提醒我们:中国文化不“走出去”,中国在世界上就只能永远是“提篮小卖”的农夫。当今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加入了WTO,贸易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而中西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严重入超。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上,中国往往还是在人家搭建的舞台上、在人家的主场里当配角。因此中国不应该满足于人类物质生产加工厂的地位,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中国应该有魄力和勇气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进程,应该发出而且要把自己的声音放大为国际的声音;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拿来”了一个世纪以后,也要开始“送去”,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尽快结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赤字”现象。

    那么,中国文化应该拿什么“走出去”?

    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有一股“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缔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使中华文明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今天,当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卫星通讯、数字传输、卫星定位、远程医疗等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当数字化、信息化使地球成为“智慧”地球、中国成为 “感知中国”、人类进人太空时代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又得到了不断的充实更新,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在世界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崇尚包容。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却并非和谐。人类在自然资源的争夺、国际秩序的平衡、意识形态的认知、宗教信仰等许多问题上的纷扰、矛盾不断,导致出现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全球变暖、贫困蔓延、自杀率上升等现象。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诚然,中国独具魅力的“和”文化,必将为化解人类面临的危机与冲突带来新的智慧。

    因此中国文化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走出去,展示给世界的,不再是19世纪后西方人眼中的愚昧落后衰败脆弱的文化,更不是持“中国威胁论”所宣扬的那种冲突性、扩张性文化,而是一个强调和睦、和谐、和平的可以与世界各国合作的中国,是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有宽容精神的中国,是怀有“天下”观念和博大精神的中国。

    1.下列各项中,据文意不属于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的理由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在不断走向世界,而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

    B.中华文明崇尚包容,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

    C.只有经济输出而无文化输出的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

    D.中国要让世界了解其优秀文化,要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的进程。

    2.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的“中国文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中国文化指的是自古以来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

    B.中华文化的基因指的是千百年来“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C.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和”文化的三重意味。

    D.中国文化中的“和”文化,能够彻底化解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与冲突。

    3.根据全文内容并联系中国实际,请你为中国文化怎样“走出去”提几条合理化建议。(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小题(20分)

    遥远的岛

    (芬兰)别卡宁

    在天气晴和的日子,辽阔的水面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一个孤独的小岛;打从汉奈斯和别卡记事的时候,他们就总是对那个小岛怀着永不减退的兴趣。

    岛上密密层层长着一片茂密的、异常高大的松林,因此小岛宛若一束绝妙的花束,插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花瓶里。它从早到晚一直沐浴在阳光之中。当太阳的巨轮在东方天际刚一露头,这一瞬间,阳光就已经在爱抚小岛上那些参天大树的树梢了;而当红日西沉的时候,它又仿佛依依惜别,用熊熊燃烧着的余晖把那些树梢染得红艳艳的。风和暴雨在小岛上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猖獗,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而轻信的态度迎接它。每当风暴大作,海浪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浪花四溅,几乎一直飞上松树梢头。风在浓密的树冠间狂暴、凶狠地猖狂肆虐。阴雨的时候,小岛仿佛裹在一片灰蒙蒙的雾幕里,看起来神秘得像一个谜。

    “真有意思,在近处它像什么样呢?”两个孩子多次互相询问。

    他们竭力想探听小岛上的情况,常常向父亲提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问题,然而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很简短的回答。小岛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怎么能引起一个成年男人的兴趣呢。

    不过孩子们从远处用自己的眼睛眺望着小岛,他们决不能相信,它是像父亲所断言的那样索然无味。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

    孩子们的思想里片刻也忘不了这个小岛,而且有一天他们觉得:他们简直是非到那儿去一趟不可了——这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怎么去呢?路很远,父亲极其严格地禁止孩子们用船,他们也不敢违抗他的禁令。那么怎么办呢?因为要到那个小岛,只能从海上去——坐船或者是从冰上走过去。这么说,没有任何旁的办法了——得等到冬天。

    这期待已久的日子、实现理想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两个孩子用由于急不可耐而发抖的手拿出了滑雪板偷偷地上路了,他们的心在战栗。冷彻骨髓的一月的寒风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遥远的太阳的寒光照得人眼花,可是毫无暖意。滑雪板滑得很顺利,孩子们看到前面就是在寒冷的闪光中变化万千的目的地,于是越来越鼓足劲头,继续向前滑去。他们所有的念头、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到了那个奇迹的岛上,而随着每一次挥动滑雪杖,它离他们就越来越近了。

    他们曾那样日夜梦想的奇遇,千百万令人头晕目眩的童话中的奇遇.——当他们的脚踏上小岛的那一瞬间,这一切就都要实现了!所有他们读过的童话,所有他们梦想过的奇迹,千千万万的童话和奇迹,今天一定都会成为现实。他们的嘴笑得闭不拢,眼睛也向风,向太阳和灿烂发光的雪面冰凌微笑着,他们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只除了一点:今天是他们的节日,滑雪板正带着他们向遥远的小岛飞驰。

    当太阳的最后一束光线在遥远的小岛上逐渐熄灭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了。他们回来的时候十分疲倦,神情严肃。在他们那少年人的心里带回了一个可怕的生活的秘密。他们的思想里再没有任何关于奇遇的想法。他们的心里再没有任何希望。他们已经不再向小岛眺望了,虽然在深红色的夕照中,岛上寒冷的闪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夺目。他们不再眺望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真实情况,赤裸裸的、阴郁而令人痛苦的真实: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原来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遍地砾石,遍地都是暴风雨遗留下的痕迹。那儿只有普通的泥土和石头,最常见的石头和泥土——和他们的脚每天踩着的泥土完全一样,甚至还要差一些,更加粗糙,更加贫瘠。岛上的树林里也是一些最普通的树木,最常见的松树,高大的褐色树干耸立在乱石之间,生着弯曲的、被暴风雨折断的树枝。

    不,他们再也不想看那个小岛了,无论是今天,还是旁的日子——永远,纵令生活突然变得千百倍阴郁,枯燥无味和毫无意义。

    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他们伤心地痛哭,不能回答自己,为什么他们这么难过,为什么睡梦不肯来临。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个小孩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

    2.联系全文,分别理解文中划线词或句子的含义。(4分)

    (1)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而轻信的态度迎接它。

    (2)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

    3.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遥远的岛”的理解。(4分)

    4.指出第二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5.有人认为文中孩子们的探险活动是失败的、没有价值的,也有人认为这是颇有意义、很有价值的。请结合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

    李謩  (唐)卢肇

    謩,开元中吹笛为第一部,近代无比。有故,自教坊请假至越州。公私更宴,以观其妙。时州客举进士者十人,皆有资业,乃醵二千文,同会镜湖,欲邀李生湖上吹之,想其风韵,尤敬人神。以费多人少,遂相约各召一客。会中有一人,以日晚方记得,不遑他请。其邻居独孤生者,年老,久处田野,人事不知,茅屋数间,尝呼为“独孤丈”。至是遂以应命。

    到会所,澄波万顷,景物皆奇。李生拂笛,渐移舟于湖心。时轻云蒙笼,微风拂浪,波澜陡起。李生捧笛,其声始发之后,昏曀齐开,水木森然,仿佛如有鬼神之来。坐客皆更赞咏之,以为钧天之乐不如也。独孤生乃无一言,会者皆怒。李生以为轻己,意甚忿之。良久,又静思作一曲,更加妙绝,无不赏骇。独孤生又无言。邻居召至者甚惭悔,白于众曰:“独孤村落幽处,城郭稀至,音乐之类,率所不通。”会客同诮责之,独孤生不答,但微笑而已。李生曰:“公如是,是轻薄,为复是好手?”独孤生乃徐曰:“公安知仆不会也?”

    独孤曰:“公试吹《涼州》。”至曲终,独孤生曰:“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兹之侣乎?”李生大骇,起拜曰:“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本师实龟兹人也。”又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足下知之乎?”李生曰:“某顽蒙,实不觉。”独孤生乃取吹之。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独孤视之曰:“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乃换之,曰:“此至入破,必裂,得无吝惜否?”李生曰:“不敢。”遂吹声发入云四座震栗李生蹙踖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及“入破”,笛遂败裂,不复终曲。李生再拜,众皆帖息,乃散。

    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见矣。越人知者皆访之,竟不知其所去。

    [注] ①謩mò ②入破:唐朝大曲一般有十多遍,可以分为三段,即散序、中序、破。前两段音乐舒缓,只歌不舞,“破”的第一遍为“入破”,入破后丝鼓合鸣,节奏急促,舞者开始入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私宴,以观其妙更:交替,轮换。

    B.时州客进士者十人举:提拔,推举。

    C.公如是,是轻薄轻薄:轻视,鄙薄。

    D.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献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日晚方记得秦攻取之外

    B.仿佛如有鬼神来予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C.独孤生无一言于是遂去,令张良留谢

    D.竟不知其去某,而母立于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廷乐师李謩的演奏独步天下,一次偶然的机缘,让他遇到了身怀绝技却不为人知的独孤生,懂得了学无止境、天外有天的道理。

    B.小说善于运用铺垫衬托的艺术手法,以“宾”衬“主”,以高衬高,用不同凡响的李謩,衬托出独孤生的神妙超绝。

    C.作者善于创造意境,营造了一个与音乐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湖光山色的描摹或渲染气氛,或烘托演技,写景写人,情景相生。

    D.为了突出独孤生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把着力点放在对他的笛声的描摹上,用响遏行云、吹裂笛子来刻画他演技的高超,用听众的反应来突出演奏艺术的震撼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4.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遂 吹 声 发 入 云 四 座 震 栗 李 生 蹙 踖 不 敢 动 至 第 十 三 叠 揭 示 谬 误 之 处 敬 伏 将 拜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独孤村落幽处,城郭稀至,音乐之类,率所不通。(3分)

    (2)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兹之侣乎?(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小题。(6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①管仲,早年经商,初事齐国公子纠,帮助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经鲍叔牙保举,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管仲为卿。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②“被”,通“披”;“左衽”,衣襟向左边开,这时狄夷的打扮,形容落后的少数民族。③诚信,遵守信用。④自经,自缢,上吊自杀。⑤渎,小沟渠。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有什么不同?(2分)

    2.试评价孔子对仁者的看法。(4分)

    3.(2分)子贡认为管仲没有为公子纠而殉死,反而投靠了齐桓公,那就是背叛了公子纠,因而不

    是一个仁者;孔子肯定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使老百姓得到好处的作为,认为管仲是一个

    仁者。

    4.(4分)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1

    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得思想,做到了具体人物具体分析地客观评价,(2分)这

    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所以,我们在看待人和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

    地分析对待。(1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7分)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因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荔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1.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3分)

    2.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3小题)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

    2.今两虎共斗,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王实甫《西湘记》

    4.________,而后人哀之;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5.门前冷落鞍马稀,________ 。________,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抑”是“向下压,压制”,也可以指一种抑制状态;“扬”是“高举,往上升, 也可以指一种昂举状态。音乐有抑扬,文章有抑扬,自然万物有抑扬,社会百态有抑扬。人生有抑扬……抑扬有致,方能有音乐的和谐,文章的张弛;抑扬交替,方能有自然、社会的丰富多彩,人应该向自然学习,学会处理抑扬,面对抑扬。

    关于“抑扬”,你有什么经历和见闻?有什么感受和体验?有什么感悟和见解?请以“抑与扬”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