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小作文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寻找失去的家园”成为一种旅游时尚。古村古镇旅游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和古香古色的建筑遗迹等受到游客喜爱。但是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传承与商业化的博弈等,也给景区发展带来了诸多限制。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古村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乌镇对此作了有效的探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乌镇模式”。

    乌镇的具体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成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这“五字法”较好地恢复和保持了古镇的原真风貌,是乌镇的创意之举。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乌镇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景区专门开设30余个展馆、工场和作坊,如高公生糟坊、叙昌酱园、乌香堂等,游客置身于延续百年传统的老作坊,亲自参与古老的工艺品制作流程,仿佛自己已回到那遥远而古老的年代。水上社戏、高杆船、花鼓戏、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展演众多,书场戏台等分布于景区的不同节点,游客可以驻足观看,也可以参与体验。拳船表演、堂会表演、打更体验等,通过演艺、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示民间传统生活方式,让茅盾笔下的家乡风情鲜活地展现出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间寿俗、婚俗等,既是传统文化的凝练,也为人们开启了体验古镇生活的路径。

    历史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保留复制,古村古镇文化旅游区一方面要传承经典,另一方面还要融合现代元素,对文化资源进行提升。如张艺谋导演的印象系列文化实景演出,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以演艺界、商业界大师为创作团队,创造了全新的演出形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中国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材料二

    浙江省是中国民宿业发展的先行者,截至2017年年底,该省民宿达16233家,参与就业创业农民近10万人。“国家级生态县”丽水市云和县民宿业日渐崛起,散发着“磁吸魅力”。从2013年政府主推,到近两年村民主动要求,云和县以 为“本”,兴起民宿产业。

    以闲置农房为底色,2013年,云和县开始鼓励乡村发展民宿业;至2016年,云和县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使闲置农房有了“换颜”的条件。人们善用空闲农房,将山水之间充满田园野趣的“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还原为天然憩息之所。在云和,带有当地特色的民宿大量出现,如雨后春笋(过江之鲫)。据调查,中国农村约有四分之一的住房处于闲置状态,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使老房子有依托,湖光山色更有活力。

    伴随民宿热浪,民宿粗放式管理、同质化等问题也不断出现。在“千店一面”的背景下,2018年7月,云和正式发布《云和云居•六头民宿要求与评价》团体标准,这是全国首例民宿团体标准。该标准对民宿的基本要求、等级划分、品牌使用等进行了统一规范。“六头”指门头、灶头、床头、木头、石头、田头。“六头民宿”与其他民宿最大的不同在于植入了地方文化,形成了系统、规范的民宿体系。在海拔300米的赤石村,18幢风格迥异的独栋木屋——“云栖木屋”依山而建,与之浑然一体(浑然天成)。其建设灵感源于云和本地的木玩文化。此外,抗战文化、船帮文化等诸多本土文化也与木玩文化交相辉映。

    坐拥山光水色、“九山半水半分田”是云和县的生态画卷,而这画卷只是“浙江绿谷”丽水市的缩影:莲都区复活古村落兴起民宿业;青田县以华侨特色推动民宿业;景宁县以畲族风情带动民宿业……多年来,丽水市立足生态禀赋,以本土特色为根基,“争奇斗艳”地发展民宿产业。据统计,目前该市已有农家乐民宿4000余家,从业人员4.7万人。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31%。

    (取材于项菁的文章)

    材料三

    尽管地处长三角城市群中心腹地,拥有760多年历史的南浔古镇历史风貌仍得以完整保护。其保护特别重视“以人为本”,目前仍有约7300户、20000名原住民枕水而居,实现了传统文化生态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共生,其积淀的传统文化也历久弥新,滋养后人。

    千年古桥、百年民居,以一镇之规模,坐拥超过20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这是南浔古镇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懿德堂、尊德堂、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众多大气宅第和典雅园林有序分布,当年名门大族的气势犹可窥见一斑。古镇北部富有江南特色的沿河民居建筑群“百间楼”依河岸分布,骑楼的进深、界墙的设置、石库门的规模、门额的装饰以及河埠的样式等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又互通一脉。骑楼建在路面上方作居室,下方地面留出供路人行走,体现的正是当地人“让了一尺地,借得一方天”的大度气质。

    对古镇的保护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80年代开始,各方主动保护意识逐渐增强。2011年,南浔区成立古镇管理委员会,并于2016年启动古镇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当地还展开区域整体水系与生态修复,还原古镇水城相依、街巷曲折的江南水乡特色。通过建筑保护与开放,古镇名人崇文重商、信义向善、开放包容、敢闯进取的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早晨,浔溪中学的教室里传来阵阵读书声,学生朗诵的正是《礼记》中的《大学》片段。学校深入挖掘南浔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开设拓展性课程,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得以更好地亲近历史,传承古人思想精髓。

    静水流深(上善若水),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在南浔正无声传递,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南林花园,家风长廊前经常有社区居民驻足观看。“孝老爱亲”“邻里和睦”“诚信做人”等平实的话语在长廊内集中展示,这些都是小区内居民的家风家训。

    国务院参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认为,古镇保护不应背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初衷,要让被中华文明滋养的每一个现代人,都能建立起与历史、国家、他人之间紧密的文化联系,拥有建立在深厚历史根基之上的文化底气。

    暮色四合,小镇逐渐结束了一天的喧闹,重归静谧。骑楼下,连绵亮起的灯笼延伸向远方,在灯影的流转中,偶有行人悠然踱过,低声细说着水乡古镇的变迁……适度开发的南浔古镇保留了原汁原味,江南“大家闺秀”的优雅风姿犹在眼前,人文积淀触手可及(近在咫尺)。

    因为保护与发展得力,南浔古镇近年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等荣誉,并成为国内首个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镇。

    (取材于何玲玲、魏一骏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村古镇成为旅游热点的原因的一项是

    A.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 旅游地有文化底蕴

    C. 建筑风格古色古香   D. 古村镇可持续发展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是

    A. 高公生糟坊、叙昌酱园   B. 高杆船、花鼓戏、皮影戏

    C. 拳船表演、堂会表演   D. 茅盾笔下的家乡风情

    3.根据材料二内容,为第1段横线①②③处分别填入恰当词语。

    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木玩文化在云和县民宿业的发展中一枝独秀。

    B. 丽水民宿业蓬勃发展印证了云和的“磁吸魅力”。

    C. 合理利用闲置农房就是将湖光山色转化为资本。

    D. 系统、规范的民宿要符合“六头民宿”的标准。

    5.下列四个加点词语,在材料二、材料三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处是

    A. 雨后春笋(过江之鲫)   B. 浑然一体(浑然天成)

    C. 静水流深(上善若水)   D. 触手可及(近在咫尺)

    6.材料三中南浔古镇的保护重视“以人为本”。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做法均与此相近的一组是

    ①始建于明代的北京皇家粮仓如今成为一座文化会所,承办多种商务活动。

    ②介休张壁古堡深入挖掘军事文化、星象文化、可汗崇拜文化、宗教文化。

    ③地处汉魏故城遗址的河南洛阳平乐村发展起农民牡丹画产业,闻名全国。

    ④云南团山村将部分民居第一进院落对外开放,第二进院落保留居住功能。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振兴乡村的可行途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

    ④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⑥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⑦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⑧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⑨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⑩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⑪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⑭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⑮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⑯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丢三落四:丢这忘那

    B. 审美移情的自恋           移情:把主观情感移到客观对象上

    C. 编织着他的内心           编织:组织、构建

    D. 删繁就简的秋天           删繁就简:去掉繁杂,趋于简明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③段列数我的鞋子“见过”的诸多事物,是为了表达对疏离乡土的遗憾之情。

    B. 第⑥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

    C. 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与作者那些“孤芳自赏”的做法形成了对比。

    D. 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3.第⑤段语言表达富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4.第⑪段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菜园“风光”?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5.根据文意,文章标题“父亲的东篱”有怎样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景公问晏子曰:“寡人意气衰,身病甚。今吾欲具圭璧牺牲,令祝宗(1)荐之乎上帝宗庙,意者祀可以干福乎?”

    晏子对日:“婴闻之,古者先君之干福也,政必合乎民,行必顺乎神。节宫室,不敢大斩伐,以无逼山林;节饮食,无多畋渔,以无逼川泽;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是以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今君政反乎民,而行悖乎神。大宫室,多斩伐,以逼山林;羡饮食,多畋渔,以逼川泽。是以民神俱怨,而山川收禄。司过(2)荐罪,而祝宗祈福,意者逆乎!”

    公曰:“寡人非夫子无所闻此,请革心易行。”于是废公阜之游,止海食之献;斩伐者以时,畋渔者有数;居处饮食,节之勿羡;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故邻国忌之,百姓亲之,晏子没而后衰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1)祝宗:掌管祭祀祝祷的官员。(2)司过:古代官名,掌纠正过失。

    (2)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夫众人(1)者,多营于物而苦其力、劳其心,故困而不赡,大者以失其国,小者以危其身。故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以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虞足以发欢欣。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故曰: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能以所闻瞻察,则事必明矣。

    (取材于《管子•禁藏》)。

    注释:(1)众人:这里是指一般的君主。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意者祀可以干福乎         干:求取

    B. 羡饮食               羡:羡慕

    C. 用必赡               赡:充足

    D. 游虞足以发欢欣          虞:通“娱”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古者先君之干福也         能移无益之事

    B. 行必顺乎神             意者逆乎

    C. 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       寡人非夫子无所闻此

    D. 斩伐者以时             宫室足以避燥湿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以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

    因此神灵和民众都很顺从,而山川收回了财富

    B. 而党必多、交必亲矣

    这样盟国就必定多,邦交就必定亲睦了

    C. 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

    即使没有灾祸,幸福却也不会来到

    D. 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

    因此君主首先要看到违反常理者的下场并引以为戒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故邻国忌之,百姓亲之,晏子没而后衰。

    ②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

    5.以上两则短文都谈到“福”,请概述晏子与管子祸福观的异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论语》记录了多则关于“礼”的言论,比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礼”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概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1)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2),身闲心苦一舂锄(3)。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4)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1)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2)属玉:鸟名。(3)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4)莫:即“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扣题,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语言素朴,不假藻饰,但内心情意已委婉传出。

    B. 颔联写诗人放眼流观,无意见到的景物令他内心微起波澜,读来令人想象、回味。

    C. 颈联化用“临渊羡鱼”成语,表达了对世人热衷功名却不付出实际行动的感慨。

    D. 本诗类似随感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将复杂意绪融入寻常事物的形象之中。

    2.本诗颔联“身闲心苦一舂锄”一句中,作者将内心情感投射于白鹭。下列诗句中的白鹭形象所寄托的情感与此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A. 雪然飞下立苍苔,应伴江鸥拒我来。(陆龟蒙《白鹭》)

    B. 翘足沙头不得时,傍人不知谓闲立。(卢仝《白鹭鸶》)

    C. 双鹭应怜水满池,风飘不动顶丝垂。(雍陶《咏双白鹭》)

    D.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3.本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比较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古代诗文中,“风雨”往往与作者心境或意旨相关。杜甫笔下,雨有温柔之时,“随风潜入夜,___”;风有萧瑟之态,“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逸少觞咏兰亭,“天朗气清,___”;子安游观滕王阁,“___,彩彻区明”;苏子泛舟赤壁,“___,水波不兴”;范文正公笔下的洞庭湖上“___,连月不开, ___,浊浪排空”。辛稼轩的“舞榭歌台,____”则非据实写景,而意在喟叹历史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小作文 共 1 题
  1.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200字。

    ①《池口风雨留三日》结句写到读书,寄托着读书者的某种人生志趣。《红岩》《红楼梦》《呐喊》中也写到一些有关读书的情节,请选择一处加以描写。

    要求:依据原著,合理想象,表现出其中隐含的读书者的人生志趣。

    ②随着古村古镇旅游成为时尚,特色民宿受到青睐。如果由你来为双水村或茶峒设计特色民宿,你将如何设计?请写一段文字,说明你的设计内容与依据。

    要求:符合《平凡的世界》或《边城》的内容,语言简明。

    ③《论语》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很多对话,如他与颜回、子路、子贡、宰我等人的交流。其中,有各异其趣的师生关系,各具特色的交流方式,孔子丰富的教育智慧,孔门弟子的多样风采……你对孔子与哪位弟子的交流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言之成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也面临着困难与挑战。作为新时代新青年,你对国家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考?201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七十华诞,请以“我为共和国献策”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作为国庆献礼文章。

    要求:“献策”具体合理,有针对性,有建设性,有说服力。

    ②《父亲的“东篱”》中,作者在初夏的一天,在父亲的菜园,突然有所领悟。很多人生命中都有过这样的时刻。请以“顿悟”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内容合理;有细节,有描写;可写实,可想象;人物、叙事人称自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