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句子默写 1 题,基础知识综合 1 题,名著阅读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对比阅读 1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的灯塔

    ①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每一代青年的成长都烙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记,上世纪50、60年代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70、80年代改革开放的记忆,90后、00后对网络世界的高度认同等皆是如此。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对于历史的敬畏,对于民族情感的归属,对于人们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与青年人总是走得很近。

    ②借助经典,青年人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生活本来是些没有装点、散落而动人的册页,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青春之歌》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30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写出了青年一代在国家动乱时期面对亲情、爱情、责任的担当和选择。《平凡的世界》刻画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深刻展示了大时代下普通人的艰难曲折命运。但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在沉重生活枷锁中的自强不息。生活从来不易,更不会因为你不努力而改变。经典作品传递出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

    ③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人能够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跌倒九十九次,却仍一百次再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人们,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抗争;只有以人民的福祉为正义性的来源,才能称之为传大;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奇迹。《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古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这些都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④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时代投射在身上的印记。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脆弱也许是善良,敏感可能是细腻,自私可能是自我,叛逆可能是主见,冷漠可能是分寸。虽然这些偏见推远了青年走向我们的身影,但我们仍要辩证地看,积极地引导。

    ⑤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厚,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当年的《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动我们的,正是那些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它们依然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发现自身的缺点,成为我们奋斗赢得未来的指针。

    ⑥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最好的媒介。经典似一缕清风,又简如白水,穿透人文之美,触摸生命真谛,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化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今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驱散路途上的迷雾,引领青年走向更有意义的人生道路。正如十九大报告强调的,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这一背景下重新焕发生命力的经典作品,理应成为指引青年精神的灯塔。

    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疾呼:“我们要相信:不同的青春,同样的迷惘。然而,青春会生长,迷惘会散去。太阳第二天都会照常升起。”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才能做时代的弄潮儿。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2日24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列举各种不同时代的印记有何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4.第③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文章,说说青年人应该如何利用经典的指引更好地成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红心番薯

    林清玄

    ①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走的时候还(   )说:“为什么不找个有土地的房子呢?”

    ②这次父亲北来,是因为家里的红心番薯收成,特地背了一袋给我,还挑选几个格外好的,希望我种在庭前的院子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早已从郊外的平房搬到城中的大厦,是根本容不下绿色的地方.

    ③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失望。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   )说:“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所在,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

    ④对于番薯,我有一些童年的记忆.有一次我和几位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一直骂着:“番薯呀!番薯呀!”我就回骂:“老芋呀!老芋呀!”

    ⑤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的那一部分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而无知的我便指着北方广大的大陆说:“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的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憨囝仔,我们也是从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⑥然后他用一只支红笔,从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我们所居住的台湾南部。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⑦我更早的记忆,是从我会吃饭开始的。我们的每餐饭中一定煮了三分之一的番薯,有时吃腻了,我就抱怨起来。

    听完我的抱怨,父亲就(   )说起他少年的往事。他们那时为了躲警报,常常在防空壕里一窝就是一整天。所以祖母每每把番薯煮好放着,一旦警报声响起,父亲的九个兄弟姊妹就每人抱两三个番薯直奔防空壕.他的结论常常是:“那时候有番薯吃,已经是天大的幸福了。”

    ⑨父亲的番薯训诫并不是寻常都如此严肃,偶尔也会说起战前在日本人的小学堂中放屁的事。由于吃多了番薯,屁有时是忍耐不住的,父亲形容说:“因此一进了教室往往是战云密布,不时传来屁声。”而他说放屁是会传染的,常常一呼百应,万众皆响。有一回放屁放得太厉害,全班被日本老师罚跪在窗前,即使跪着,屁声仍然不断。父亲顽笑地说:因为跪的姿势,屁声好像更响了。”

    ⑩然后是一阵战乱,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唤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而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战后返回家乡,父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前家后种满了番薯。家前种的是白瓤番薯,屋后一小片园地是红心番薯。白瓤番薯是为了预防战争逃难而准备的,红心番薯则是父亲南洋梦里的乡思。

    ⑾每年父亲从南洋归来的纪念日,夜里的一餐我们通常只吃红心番薯,听着父亲诉说战争的种种。

    ⑿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老人是个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城。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瓤地瓜,他的理由是:“台湾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乡的甜?俺家乡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地瓜田里。看着他的神情,使我想起父亲和他的南洋,他在烽火中的梦,我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联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乡思的天地里吐露新芽。

    1.在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激动地   愤愤地   落寞地 B.落寞地   愤愤地   激动地

    C.愤愤地   激动地   落寞地 D.激动地   落寞地   愤愤地

    2.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3.文章④⑤⑥段插叙了“我”童年对番薯的记忆,有何作用?

    4.第⑧段画线语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5.结合文章,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联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乡思的天地里吐露新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④但愿人长久, 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⑤汉文有道恩犹薄, _________________?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⑥溪云初起日沉阁, _________________。          (许浑《咸阳城东楼》)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温庭筠《商山早行》中含蓄地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②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两个典故来抒发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基础知识综合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雅一杯茶,逍遥一壶酒。即便寄情于茶酒,风也在,雅也有,却终难见逍遥。sù常的一杯茶里,一壶酒里,也附加了太多沉重的东西,金钱、名利,都要在这一片汤色中浮沉。当愉悦精神和灵魂的液体里,也布下了欲望的天罗地网时,就难怪所有的浮燥和xuān 嚣,都要流转在人体的血脉里了。谁不想好好的活?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生多少风景,终不抵内心的自在和轻松。这种醇厚的滋味,其实就是六个字:安静、干净、知足。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翠幕(_______) sù(_______) 常    xuān(_______)嚣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___”。

    (3)“醇厚”的“醇”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

    (4)把文中划线句子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1)诗中的“它”指的是“ _____”。本诗蕴含着诗人艾青对“_____”的向往和追求。

    (2)“前几封信里我跟你谈到过保夫鲁沙。我原先以为,我对这个小锅炉工的感情不过是年轻人的逢场作戏,昙花一现的恋情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可我想错了,塔妮亚,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是的我们两个都还很稚嫩,年龄加起来才三十三岁。但是,这里面却有着某种更为严肃的东西。我不知道该叫什么,反正不是逢场作戏。”

    上面文字中的保夫鲁沙的真名是 __________,这封信的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学校开展以“孝”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1)在“如何孝敬父母”这一话题上,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现在轮到你发言了,你想说点什么呢?

    (2)请你列举一则中国古代孝的故事。

    (3)(甲)孝文化贯彻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浸染于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不必讳言,封建孝道将千年文明古国桎梏得万马齐喑。鲁迅说,封建礼教只剩下“吃人”的狰狞面目。(乙)孝文化糟粕与精华混杂,应对其有扬有弃,革除传统孝道中“三纲五常”的封建杂质和“埋儿奉母”的愚昧成分,找回其有助于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的根本意义。

    ①(甲)处画线句有处词语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不合逻辑,应将“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对比阅读 共 1 题
  1.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或异二者之为:

    (3)不以物喜:          (4)是进亦忧:

    (5)民亦乐其乐: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甲)文中“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4.请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结合实际谈谈范仲淹的忧乐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走进九年级,我们也就走进了十六岁的花季。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自己多了几分成熟,少了几分幼稚;多了几分自信,少了几分犹豫;多了几分宽容,少了几分自私;多了一分责任,少了一分盲从,……十六岁,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足迹。

    请以“十六岁,我多了一分 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透露个人相关信息的内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