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它颁布于

    A. 罗马共和国时期

    B. 罗马帝国时期

    C. 东罗马帝国时期

    D. 西罗马帝国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是从法兰克王国开始的。法兰克王国(  )

    A.国王查理统治时期的版图与罗马帝国相当 B.实行限制基督教的政策

    C.国王与下属关系不同于中国皇帝与臣僚关系 D.分裂后形成了德意志、法兰西和英国的雏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某历史兴起小组在研学旅行时,到达目的地麦地那,参观了清真寺,了解了穆斯林的生活习俗。该研学旅行的主题与哪一宗教有关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由于立场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也会产生差异。如果站在美洲土著居民立场上,对哥伦布和发现美洲新大陆进行评价,其观点最有可能是

    A.英雄,促进了文明的融合

    B.强盗,带来深重的灾难

    C.英雄,传播欧洲文明

    D.强盗,掠夺了亚洲的财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庄园可生产本身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它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单位,很少需要对外交换。由此可知西欧庄园(   )

    A. 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B.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C. 其产品主要是用来对外贸易的 D. 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按时序排列欧洲文明演进过程中的相关现象,正确的是(   )

    ①罗马帝国的分裂

    ②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③拜占庭帝国灭亡

    ④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中国文明高度发展,交相辉映。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文明成果是

    A.《十二铜表法》《史记》

    B.《荷马史诗》《论语》

    C.《十二铜表法》《论语》

    D.《荷马史诗》《黄帝内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4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直领地,他们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这种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是(   )

    A. 西欧庄园 B.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C. 租地农场 D. 封君与封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巨人传》写到:巨人国国王卡冈都亚诞生后,期初接受说教式的经院教育,他成了书呆子;后来改用新的学习方法,每天阅读、讨论、运动、实验,把书本知识、实际生活、体育锻炼、品德修养结合起来,结果他变成了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人。这反映了(  )

    A. 人文主义精神渗透到教育领域 B. 经院教育完全被摒弃

    C. 基督教改革者的要求 D. 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之根都在希腊,古希腊文明回声的最强音,是世界许多民族每天都在运用的语言文字。”这句话的含义是

    A.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

    B. 古代希腊人是欧洲人的祖先

    C. 古代希腊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D. 希腊文明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特写道:“1760年,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起被贩卖到美洲。”昆塔的遭遇与下列哪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

    A. “发现”美洲

    B. 美国独立战争

    C. “三角贸易”

    D. 美国南北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

    A.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B. 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C. 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D. 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长久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与进程。下列与其有直接关联的历史事件有

    ①东罗马的文化   ②但丁的《神曲》   ③宣传儒家文化   ④传播《天方夜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欧洲史》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据此,庄园主行使司法权的权力机构是

    A. 公民陪审法庭

    B. 庄园法庭

    C. 元老院

    D. 公民大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6世纪在英国流传首歌谣:“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列坐检细毛,不敢辞劳苦。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土。……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陈。二十扦制匠,将呢折成匹。……”歌谣透露的信息是英国(  )

    A.棉纺织业的兴起 B.工场经济的发展

    C.机器工厂的景象 D.庄园生活的惬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阿拉伯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帝国时期,其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 伊斯兰教的多神崇拜

    B. 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

    C. 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

    D. 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中,伊斯兰教诞生于(    )

    A.中国 B.巴勒斯坦地区

    C.阿拉伯半岛 D.古印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表是某初三学生在整理古印度文化时的草稿,请你帮他指出错误的一项

    A.A B.B C.C D.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以下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A.亚非的文明 B.欧亚的文明 C.封建的欧洲 D.封建的亚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制作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处应该填写

    A. 城市的兴起

    B. 农业的发展

    C. 科学的进步

    D. 教育的普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上课记笔记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下图为小军同学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 大化改新

    B. 西欧庄园

    C. 大学兴起

    D. 自治城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2世纪的西欧城市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市民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自由人身份。下列表述与这些现象相符的是

    A.“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西欧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 D.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解读下边的“封君与封臣”示意图,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

    A.封臣要直接承担国家的赋税兵役义务

    B.封君与封臣关系一经缔结就不能改变

    C.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通过层层分封形成

    D.封君与封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下表中,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1—14世纪的西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近代工厂制度普遍确立 B.普遍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确立封君封臣制 D.农村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人类文明是多样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起源)

    材料一  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一——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一千零一夜》、模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时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

    (1)除了中华文明之外,材料一中还提到了哪些亚洲文明?

    (2)请从材料一中找出一项与古代印度河—恒河流域有关的交流互鉴的文明成果。

    (管理文明)

    材料二  对于当时雅典的政治制度,伯里克利曾经作过这样的表述:“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节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

    (3)依据材料二,归纳伯里克利所说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4)你是否认同伯里克利所言“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为什么?

    材料三 

    (5)上述材料反映两个国家的管理措施,其治国措施有哪些相似之处?

    (宗教文明)

    材料四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罗马主教利用各地分裂割据、王权软弱的机会,逐步扩张权力,到8世纪前后形成教皇制度,成为西欧基督教会的最高首脑。罗马教皇的存在,使西欧形成一个独立的教会体系。根据西欧的惯例,世俗权力来自上帝,所有信众的精神生活归教会掌管。到10世纪前后,西欧各地纷纷出现了封君封臣制度……11世纪前后,教会作了一系列努力,把它的道德上的权威扩展到每一位世俗人士身上,而不管他的社会地位的高低。

    ——摘编自徐鹤森《中世纪的教权与王权》

    (6)阅读材料说说中世纪西欧教会与王权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学习世界史后,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个问题的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制问题)

    材料一  查士了尼认为旧有法典过于庞杂,必须整理完善,才能成为臣民永久格守的行为规范。在新法典的编纂过程中,他自始至终十分关注,还亲自参加讨论,载断分歧。后世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部法典,他当之无愧。

    (1)材料一中的“新法典”指的是哪一部法典?查士丁尼命人编写法典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最能够体现庄园主权威的为“庄园法庭”,是庄园的统治机构,特点为:第一,非常设机构,根据地方问题多少和庄图主本身意愿来决定开庭间隔。第二,规定开庭时,当地农民都要参加,也非所有人有发言权,由代表组成陪审团。……庄国法庭只涉及庄园的内部事务,是为了处理“家务事”。

    (2)阅读材料二,归纳“庄园法庭”的特点。庄园法庭的审判依据是什么?

    (人口问题)

    材料三  世界各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依据《全球通史》编制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变化的基本趋势。

    材料四  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南北美洲。1763年之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它们所能微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人数的4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揭示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相互联系。

    (5)综合以上材料,依据所学概括这一时期影响三大洲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世界史,世界各地区不同文明,不同的发展面貌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变革)

    材料一  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

    ——据《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什么事件导致6世纪“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它对日本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依据材料概括日本文明的特点。

    (制度)

    材料二  所谓的封君封臣制,就是以土地的层层分封、占有为基础,以封君和封臣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首先是国王将全国土地留下一部分作为王领后,将其余的分授给大封建主,国王成为封君,被分封的人就成为封臣。大封建主在获得土地以后,也将其中一部分划为自己直接经营的领地,其余的则再对中等责族进行分封,大封建主成为封君,而受封者也成为封臣。这一级受封者也作为封君将部分土地分封给骑士,让其作为自己的封臣。这样,在各个等级之间,都筛结起相互统属和依附的封君封臣关系。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2)材料二中维系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基础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种制度的特点。

    (思想)

    材料三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3)材料三中的“古学复兴”指什么?梁启超认为其意义是什么?这一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城市)

    材料四  在中世纪,城市本身的结构就明确反映出了城市同农村是分离的,每座城市都筑有完全封闭的城墙,并严格把守城门,这一方面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另一面则是用来将它同周围的农村分离开来;中世纪的城市也是一个自治团体,这种自治同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相对于封建领主统治的自治,另一方面则是自我管理或自我统治.……而包围着它的却是一整套以束缚个人自由为特征的封建体系。

    ——徐亚芳《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点。

    材料五  在十字军东征之后的几个世纪时间里,……权力由封建减堡向城市的转移,是一个缓慢而逐渐的过程……城镇变得越来越富有,封建领主却越来越穷……城市不断地成长壮大…。“

    ——房龙《人类的故事》

    (5)在欧洲中世纪,“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指什么现象?主要通过哪些手段实现?这种权力转移的法律意义上的保障是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