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1929年,国民党三大决议称:“一切军政军令之权,皆完全属于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掌握,务求军事绝对统一。”决议还规定将地方财政管理系统集中起来,以防各省挪支法律上属于中央的收入。此举目的在于

    A. 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 全力镇压中共的武装反抗

    C. 为持久抗日作战略准备

    D. 试图削弱军阀派系的实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3 题
  1. 某作者在其博客《晚清“春天的故事”》一文中提到,“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该作者描述的现象

    A. 是近代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 违背了中国近代客观的历史事实

    C. 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承认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 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 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D. 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B. 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 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

    D. 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 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 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 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于每岁散学后,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

    A. 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

    B. 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

    C. 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

    D. 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这实质上反映了

    A.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政体之争

    B. 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

    C. 革命果实被军阀势力所窃取

    D. 宪法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A. 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 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 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 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美苏等国围绕基金配额、黄金配额减免、银行配额等问题展开博弈。在美国支持下,苏联正式跻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苏联同时承认了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这表明

    A. 苏联有意加入市场经济国家行列

    B. 美国全球霸权的实现离不开苏联的配合

    C. 苏联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D. 美苏在政治上是对抗关系,经济上是合作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洪武年间,大臣的奏章均由朱元璋亲阅。永乐年间,明成祖经常召内阁要员密议,批答则由其亲笔。正统年间,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这主要说明

    A. 内阁逐渐取得最高决策权

    B. 皇权事实上受到内阁制约

    C. 内阁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

    D. 内阁成为君相斗争的工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

    B. 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

    C. 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

    D.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

    A. 道德意识的法律化

    B. 契约关系的道德化

    C. 通过法律塑造道德

    D. 以商品经济为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

    B. 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C. 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D. 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据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副主任谷牧回忆:“经陈云(国务院副总理)批示在一五期间,上海约有270多家轻工、纺织工厂迁往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份,还有一些服装加工、饮食服务业也到内地生根开花,远的到了内蒙古。”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 有利于调整新中国工业布局

    C. 健全了新中国的工业体系

    D. 标志着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世纪前,英国各种公共政策的法案由议员以个人名义提出,议会立法很少给内阁优先权,而1811年《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一、周五只讨论内阁提出的“公议案”,后又增至每周3日,相反议员个人却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这种变化

    A. 反映了内阁权力向议会的延伸

    B. 推动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完善

    C. 说明议会对内阁的影响力增强

    D. 说明内阁左右了议会的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15条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这一规定反映出世界贸易组织

    A. 对所有成员具有法律约束力

    B. 消除了不同文明间的对抗

    C. 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

    D. 是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标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表内容是两晋南朝吏部尚书和尚书吏部郎出身高门、一般士族和寒门各占的百分比(吏部尚书和尚书吏部郎均为尚书省吏部的属员,握有“参掌大选”的实权)。由此表中的信息可知,当时

    A. 中小士族势力彻底衰落

    B. 社会阶层固化问题较为严重

    C. 中央集权制度渐趋衰

    D. 门阀政治完全取代官僚政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宋元时三省则时立时改,至明朝朱元璋彻底废止三省,而六部建立后却一直沿用到清朝。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B. 精简机构降低成本的必然

    C. 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

    D. 君主专制日趋强化的结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据明清时期的土地契约文书记载:江西“田骨属掌田者,曰大买;田皮属掌耕者,曰小买。”江苏“俗有田底、田面之称。田面者,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均系一田二主”。由此可以推知

    A. 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加强

    B. 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C. 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

    D. 土地的经营权相对独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咸丰十年,清廷派怡亲王载垣为钦差大臣在通州与英国代表谈判。条件本已谈好,但是英国代表夏巴礼要求向中国皇帝面递国书,致使载垣忍无可忍。于是载垣与僧格林沁以“谋反”罪设计捉拿英法代表共计39名。这一事件

    A. 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B. 表达了民众反抗侵略的决心

    C. 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D. 体现了清政府昧于近代外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8世纪初,为避免行会条规及相对较少的劳动力供给妨碍生产,里昂城的棉纺织商人德拉采取了将原料送至附近农村纺织加工的策略。至1782年,里昂地区成为法国最大的外放制盛行区域。这表明

    A. 法国得以实现工业化大生产

    B. 工业发展推动法国农业转型

    C. 工业发展具有多种经营形式

    D. 外放制基于农村劳动力过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

    A. 反映内阁对总统权力的制衡有限

    B. 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C. 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职责不明

    D. 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国家继续对统一局面加以稳定和固化,而固化的基本前提是加强对原来不属于秦国管理的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控制,在这种背景下,能够削尾大之势,防止新割据产生的郡县制成为首选。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后,造就了一批层级分明、规模有别的行政中心城市。郡县制城镇体系是以首都为中心,郡城为框架,县城为枝节的一系列城市组群。

    ——摘编自魏亚儒《中国城镇发展动力历史演进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被外国强行从中世纪的农业社会卷入世界的滚滚洪流中的。西方的介入使得屈指可数的沿海沿江城市率先获得神奇发展。不同区域间传统农业区域和商品化农业专业化区域同时并存。乡村对城市产生的推力小,城市对乡村产生的拉力也弱。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是城市片面掠夺乡村的关系,这种对立关系使城市失去了工业品市场扩大的有效空间和工业必需的原料供应市场。城市工业的幼稚,也无法吸纳进入城市的农民。

    ——摘编自蔡云辉《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所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特征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学这种直觉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的科学动力。世界上如果有什么真正的宗教的话,那就是佛教。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爱因斯坦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指出爱因斯坦对佛教与科学关系的认识,并概述和评价这一认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观点及历史认识,对历史认识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ト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税,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1911年晚清政府制定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条规。该条规分为户籍的管理、人籍、户籍、罚则四个部分,确立了户籍管理形式的统一平等和保障私权的近代户籍管理原则。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了《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规定警察只是对户口调查负监督之责,调査户口的具体事务则主要由“地方自治策事会或乡长办理,以总策或乡长为调査长,策事或乡策为调查员”。1931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分通则、籍别登记、身份登记、迁徒登记、变更登记、登记申请、罚则、附则等内容。1932-1941年国民政府相继颁布《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保甲条例》《县保甲户口编查办法》等,通过保甲连坐的办法强化对民众、乡村的控制。

    ——摘编自《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