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语言应用 2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某小区一则通知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近期有业主反映小区内有养狗的随意遛狗,给大伙儿带来了安全隐患。面对这种情况,物业管理处决定,在小区东北角划定遛狗区域。望每个养狗业主遵照本小区遛狗规定,共同营造小区的和谐氛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活动策划前期准备阶段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达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85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历史上看,世界上的建筑——这里指的主要是大型的、有纪念价值的建筑——大致有两类:一类主要是用石头建造的,叫石构建筑;一类主要是用木头建造的,叫木构建筑。石构建筑由于材质的原因,不易腐朽或毁坏;即使因客观原因如雷击或战争等毁坏了,也能留下残垣断壁或曰废墟。木构建筑则不同,即使没有天灾人祸,也容易朽蚀,故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由于这样的原因,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多少年后仍历历在目,好像真的成了“凝固的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残垣断壁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不是垃圾,而且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受到普遍的尊重和珍惜。这就形成一种文化,即“废墟文化”。废墟因受到尊重并受到保护,从而成为审美对象,继而产生“废墟美学”的概念。欧洲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建筑毁坏后,极少有原地重建的现象,而都将它们作为一个珍贵的时代标志予以尊重和保护,乃至一块妨碍走路的“乱石”都不许随意挪动。

    与此相反,我们中国的宫殿或庙宇毁掉了,就得赶紧在原址修复或重建,否则即使留下残垣断壁,也会很快被民间搬抢一空(这里指的是需要宫殿的时代)。无怪乎,在明代以前的几千年间,我们有那么多辉煌的宫殿建筑都没有留下一处像样的废墟遗址!因此我们的建筑文化中缺乏废墟文化,从而也缺乏对废墟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然而,说我们中国不见废墟文化,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废墟或缺乏废墟资源。我们是个有着悠久的“墙文化”的国家。不仅有万里长城,我们古代的几乎每个城池都有城墙,它们可都是石构建筑,有500到3000年的历史,大部分已沦为废墟。作为建筑单体,长城的原始工程量不仅超过国外任何古代的大型单体建筑,甚至超过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型建筑的总和!再说,我国历代的皇家建筑和贵冑府邸并不全是木构建筑,像天坛祈年殿、故宫太和殿的须弥座以及天安门前的金水桥等是多么壮观的石构建筑。

    废墟的文物价值就在于其残破过程的历史真实性。正是这种真实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讯息,是活的历史化石或活的历史教科书。残缺美是废墟美的哲学前提。而废墟美是废墟文化的核心。就以对待长城废墟为例:如果说以“修旧如旧”的名义修复的司马台长城对于“修旧如新”的八达岭长城或慕田峪长城来说是一个进步,那么目前正在以“修旧如旧,随旧随残”的理念修缮的京郊箭扣长城则又超越司马台长城而向前迈了一步。

    (节选自叶廷芳《再谈废墟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建筑材质原因,石构建筑毁坏后都能留下废墟,成为“凝固的音乐”,自然而然地而受到人们珍视。

    B. 木构建筑本身易朽,遭遇雷击天灾或战争人祸后更难留存,故世界上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C. “废墟文化”是在人们改变了废墟是垃圾的观念,而把废墟视为精神遗产尊重珍惜后产生的。

    D. 出于对“废墟文化”的认知不同,欧洲建筑毁坏后鲜少原地重建,而中国宫殿常修复重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比了石构建筑和木构建筑留存情况的不同,引出废墟文化,从废墟价值的角度表达了对保护我国石构建筑废墟和木构建筑废墟的期待。

    B. 文章将历史上欧洲和我国对待废墟的不同做法作对比,辅以史实证明我国缺乏废墟文化,缺乏对废墟美的认识,叙议结合,极有说服力。

    C. 文章分类列举城池防御建筑和皇家贵胄建筑,证明了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废墟文化,但我国并不缺乏废墟资源。

    D. 末段以对待长城废墟为例,论证国人废墟审美意识日益觉醒的同时,间接批评了“修旧如新”的八达岭长城和慕田峪长城的修缮理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虽有丰富的废墟资源,却未形成废墟文化。但现在,国人对废墟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逐步提高。

    B. 废墟是活的历史化石或活的历史教科书,废墟的文物价值在于其虽残破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C. 废墟具有残缺美,面对长城遗址,保留它残破的历史真实性遗址的原生状态也许更有价值。

    D. 认识废墟美要从认识残缺美开始,废墟受到尊重保护,成为审美对象,形成“废墟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阿胶女的手

    马淑敏

    参观教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天堂、地狱间唤醒心中的憧憬和敬畏。惊叹画师对圣母玛利亚一双手细致入微的描绘,那双圆润丰满、纤细的手或托着耶稣或双手祈祷释放出强大的爱和饱满的祥和。

    无独有偶,在中国飞天壁画的传奇中,画师着重的同样是一双手。这些娇嫩、肥美的凝脂舞蹈着便将人类的语言凝固在岁月间。

    然而仔细观赏飞天的手指,仿佛源于同一个女人,长度适中、细腻绵软,想必画师在绘画时不自觉地将世间尤物所有的美都倾注在这一根根玉指间,企图用它的温柔唤起人对美的幻想。若不是壁画太高,墙壁太远,空气太冷,我很想过去抚摸一下她的根根仙指,细细体味她千年不变的亘古温度。

    在中国,观世音更像一位佑护民众平凡、伟大传奇女人,她不改的青春、美丽、端庄、慈祥在一代代人心中被崇敬。

    她端坐在博物馆、寻常人家或庙宇堂上,也不管是在堂皇大殿还是犄角旮旯,她的微笑从未少过一分。即使身体被打成碎片,随着垃圾一道掩埋在深深的地下,她也笑着住在敬仰她的人心里。观世音玉指轻弹,弹出的不仅仅是善良幸福,也弹出人间最珍贵的息息繁衍。

    山东,我姥姥的年代,人人心中都住着这样一位万能的观世音。姥姥家的房子外面是砖,里面是四处掉土的墙壁,这不妨碍她卧室的箱子上住着一位观音,她光洁明亮的手又白又细,和姥姥的一样漂亮。可是,她很悠闲,每天只管握着姥姥让我们给她寻来的新鲜柳枝。

    姥姥的手却日日忙碌。深夜醒来姥姥还在油灯下做舅舅、大小姨们的棉衣,当然,我更盼望姥姥细长的手指挑出面团做一锅好吃的泥鳅饼子。姥姥临睡前总和观音娘娘聊天,有时说天气影响收成了,请她帮忙风调雨顺;有时说家里没钱了,请她让鸡多下几只蛋;就算出个门,姥姥都要去问问她。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回答姥姥的,但一定给过答案,因为姥姥煮出的第一碗饺子永远由她来品尝。

    童年中什么都不做的观世音和什么都做的姥姥是我心中最大的疑惑,这个疑惑没有答案。姥姥离开我们后,观世音被母亲收藏,她用层层红布裹好放进柜子前,我第一次摸了摸她的手指,冰凉,远不如姥姥的暖心。

    在姥姥认定的观世音的世界里,手的表情是富饶,是惩罚,也是慈善。千手观音的手就是最早的也是最丰富的手语,风电雷动的惊诧,温柔似水的浪漫。

    从那时开始,认识一个人,我不由自主地去看他的手。手是一种性格,一种表情,能泄露出一个人生活最显著的痕迹。

    中国女人的手一直都忙碌着,千年不变。从狩猎、剥皮、烧烤到纺织、计算机,无论在高庭深院儿还是写字楼都无一例外。

    生活中修饰过的手指便成了类似项链的装饰品,这样的饰物自然是不能洗碗、揉面的,我欣赏这样的手,如一幅画儿美得惊心,但这样的美只能远远的观赏;我尊崇另一种美,那种美始终与手的功能相关,与生活的朴实紧密,即使时代变幻、科技飞跃,她们却从未更改,2000年来一如既往,那就是我的故乡东阿也是阿胶之乡的擦胶女的手。

    阿胶女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擦胶女是简单中的简单,简单到单调,简单到千年重复一个动作,不变。

    我断定,世间熬出的第一锅阿胶一定无人去擦,因为阿胶从饱腹到滋补足足论证了千年。在东阿家家垂柳、户户熬胶的生产工艺被世人窥到并被模仿后千年已过。擦胶女从阿胶被人带出东阿地域开始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擦胶劳作。细软的布,纤巧的手指,在女人虔诚的祷告中一块块阿胶被慰心的体温暖得晶莹剔透。擦抹是消毒功能与美观结合还是为了娇娘杨玉环的盛赞不得已的行为已不得而知,能够知道的是,从阿胶被贮存开始,就有了阿胶女擦胶的活计。

    吃阿胶的太多,知道阿胶如何熬制的太少,阿胶女更是一个被省略掉的细节。东阿的阿胶女吹着黄河凌冽的寒风,一手擦着胶,一手织着布,桑木材释放的热量让阿胶女的心平静安宁,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直到今天。

    握住阿胶女的手,各个细腻洁白,和姥姥的观音娘娘不同的是,她们的手有来自悠远历史的温度。

    阿胶女没有化妆品,职业不允许她们有丝毫妆容,我想她们中一些爱美的一定心有委屈,但做了阿胶女阿胶补偿给她们的却是最天然、自然、纯净的补养;阿胶内服滋补,阿胶女却在抚摸一块块阿胶中通过皮肤渗透得以细润的滋养,不经意的渲染让她们的手各个肤若凝脂。

    失去了雕琢的机会,得到的是通过劳动自然吸收的阿胶精华。一双手一个人生,东阿阿胶女的手托起的不仅仅是女性世界的健康美丽,还有自己厚重、丰美的人生和尊严。

    阿胶女的手同圣母玛利亚的相比更具博爱,与观世音的相比更富责任。敬畏生命中最质朴、简单、原始的生存方式,信仰一双手创造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也许远比祷告和烧香更朴素坚定也更强大。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姥姥勤劳而又慈祥,她对“我们”以及“舅舅、大小姨们”的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好品质,这与本文主旨一致。

    B. “手是一种性格一种表情,能泄露出个人生活最显著的痕迹”这句话是说,作者认为可以从一个人的手看出其经历。

    C. 文章后半部分对阿胶女的劳动场景进行了较为翔实的描写,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阿胶女辛勤劳动的赞美。

    D. 本文语言平实质朴却耐人寻味,尤其是对圣母玛利亚、飞天、观音的手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引人深思。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标题为“阿胶女的手”,作者却用大量篇幅写了其他的手,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忠,弘农华阴人也。高祖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焉。忠武艺绝伦,识量沉深,有将帅之略。尝从太祖狩于龙门,忠独当一猛兽,左挟其腰,右拔其舌。太祖壮之。邙山之战,先登陷陈。时侯景渡江,梁武丧败。朝廷因之,将经略汉、沔,乃授忠都督十五州诸军事,镇穰城。以伯符为乡导,攻梁齐兴郡及昌州,皆克之。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察虽称藩附,而尚有贰心。忠自樊城观兵于汉滨,易旗递进,实骑二千,察登楼望之,以为三万也,惧而服焉。忠乃进围安陆。仲礼闻之,恐安陆不守,遂驰归赴援。诸将恐仲礼至则安陆难下,请急攻之。忠曰:“攻守势殊,未可卒拔。若引日劳师,表里受敌,非计也。南人多习水军,不闲野战。仲礼回师在近路,吾出其不意,以奇兵袭之,彼怠我奋,一举必克,则安陆不攻自拔,诸城可传檄而定也。”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淙头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忠间岁再举,尽定汉东之地。宽以御众,甚得新附之心。齐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以齐主昏虐滋甚,阴为自全之计,曲意抚循所部,请降于周。忠与柱国达奚武援之,从间道驰入齐境五百里。城四面峭绝,但闻击柝声。武惮之,不欲保城,乃多取财帛,以消难及其属先归。忠以三千骑为殿,到洛南,皆解鞍而卧。齐众来追,至于洛北。忠谓将士曰:“但饱食,今在死地,贼必不敢渡水当吾锋。”齐兵阳若渡水,忠驰将击之,齐兵不敢逼,遂徐引而还。武叹曰:“达奚武自谓天下健儿,今日服矣!”天和三年,以疾还京。高祖及晋公护屡临视焉。寻薨,年六十二。谥曰桓。

    (选白《周书·杨忠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淙头/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

    B. 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淙头/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

    C. 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淙头/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

    D. 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淙头/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在这里指曾祖父的父亲,高祖也可指开国帝王的庙号,如文末的“高祖”。

    B. “藩”,封建王朝分封的属地或属国,唐朝中后期开始设立藩镇,掌管地方军政大权等。

    C. “檄”,是古代文书的一种,多指讨伐性的文告,文中指用来讨伐其他城池的文书。

    D. “柱国”,又称上柱国,战国时设置的官名,当时立消灭敌军杀将有战功者为上柱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忠勇猛异常,打仗身先士卒。打猎时毫不畏惧凶猛的野兽,得到太祖的赞赏;在邙山一战中,杨忠最先冲入敌阵;攻打安陆时,杨忠亲自冲入敌阵。

    B. 杨忠见识精深,拥有将帅之才。为了让萧察不再怀有二心,杨忠用两千骑兵迷惑萧察,萧察因为畏惧而降服,安陆之战的进展也和杨忠所谋划的一样。

    C. 杨忠胆略过人,善于用计攻心。救援司马消难时,杨忠率领将士驱马迎击,以致齐军不敢进逼;治理归附地时,杨忠用宽缓的措施,很合归附者的心意。

    D. 杨忠战功卓著,颇受器重敬服。杨忠一生多立战功,他生病回到京师后,高祖和晋公宁文护多次亲临看望;被认为是天下勇士的达奚武也对他非常敬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曰:“攻守势殊,未可卒拔。若引日劳师,表里受敌,非计也。”

    (2)以齐主昏虐滋甚,阴为自全之计,曲意抚循所部,请降于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崇义里滞雨

    李贺

    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注)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投的吏部。签筹:古代报时用的竹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谁家子”引出,仿佛是自问之语,实则包含着诗人极度的忧愤。

    B. 诗人虽处于人生壮年,但由于长期漂泊,思乡之愁已使自己头发花白。

    C. “瘦马”以下四句由直接抒情转入景物描写,笔触细致,紧扣题目“滞雨”行笔。

    D. 遥望南宫,旧帘一片昏暗,只听到更筹声从雨中传来,虚实结合,意境幽静冷寂。

    2.这首诗最后两句“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有何含意,蕴含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激流喧嚣,石头滚滚,山谷轰鸣的景象。

    (2)白居易的《琵琶行》开篇,描写诗人在江头送别友人,主客都在船上,举杯饮酒,但无音乐助兴,结果是:“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互联网影视内容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视频客户端观看影视节目。但是,总会有一些广告从屏幕上飘过,很多人_________。这种厌烦情绪被市场捕捉到后,一种新型的浏览器随之面市,消费者只要安装这样的浏览器,就可屏蔽广告。然而,在内容服务商看来,对这样的不正当竞争_____。日前,优酷公司因认为遨游浏览器对它的利益造成了损失,向北京海淀法院提出诉讼,要求法院判决浏览器运营商有不正当竞争行为,并索赔200万元。

    说到广告,消费者对它的态度几乎都是爱恨交加。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对企业推销商品产生了重要作用,消费者离不开它。但是,传统的广告靠大规模地占领广告阵地来扩大传播的投放方式,必然造成大量广告信息冗余,引起不需要此类信息人群的厌烦。在传统媒体,消费者可以对这种广告______,特别是刊登在报刊上的广告,读者可以一翻而过,从而排除掉无用信息对自己的干扰。但是,在互联网上,广告经营者可以利用技术让消费者避无可避。因此,(   )。但是,遨游确实使优酷以及其他内容服务商的利益受到了损害。目前,内容服务商向消费者提供信息,虽然已经可以收费,但由于网民尚没有普遍确立付费阅读意识,很多内容服务商依然把广告视为主要收入来源。广告能够被浏览器屏蔽,固然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要,又破坏了内容服务商的营利模式。因此,市场对遨游浏览器______,实际上是建立在破坏其他企业利益的基础之上。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胜其烦   深恶痛绝   视而不见   交口称赞

    B. 不厌其烦   痛心疾首   置若罔闻   众口铄金

    C. 不胜其烦   痛心疾首   视而不见   交口称赞

    D. 不厌其烦   深恶痛绝   置若罔闻   众口铄金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浏览器能够屏蔽广告,固然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又破坏了内容服务商的营利模式。

    B. 广告能够被浏览器屏蔽,固然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却破坏了内容服务商的营利模式。

    C. 广告能够被浏览器屏蔽,固然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又破坏了内容服务商的营利模式。

    D. 浏览器能够屏蔽广告,固然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却破坏了内容服务商的营利模式。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能够屏蔽广告的浏览器欢迎消费者

    B. 消费者自然欢迎能够屏蔽广告的浏览器

    C. 能够屏蔽广告的浏览器很自然地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D. 消费者欢迎能够屏蔽广告的浏览器就很自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真相来自探寻,来自我们自身对生活奥秘的认识,而这个探寻生活奥秘的过程,展示了生活的意义。又有人说,不了解生活本质的人,是快乐的,而能够假装不知道真相的人、不了解生活本质的人,是幸福的。

    读完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所思和所想呢?请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