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辨析题 1 题,综合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2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河姆渡遗址发现成堆炭化的稻谷、谷壳、稻叶、稻秆等,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该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河姆渡人

    A.学会修建房屋 B.从事原始农耕

    C.知道饲养动物 D.掌握雕刻技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成果中,能与下图所示文物共同反映当时高度发达文明的是

    A.甲骨文 B.都江堰 C.造纸术 D.印刷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中国官僚体制的治国理念影响最大的人是孔子。”这主要是因为

    A.孔子创办私学促进教育发展 B.孔子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C.百家争鸣推动思想文化繁荣 D.儒家学说被后世确立为正统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图所示作品是

    A.史学巨著 B.文学译著 C.医学名著 D.农学专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公元前2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在长安口授《浮屠经》,从此佛教正式开始传入中国。其时间可以表述为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1世纪初 D.公元前1世纪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所示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

    A.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B.加速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大量内迁

    C.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不断开发 D.实现了民族交流交往的日益密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小历同学撰写的唐代历史小论文关键词:李世民、魏征、贞观之治。他研究的主题是

    A.繁荣的治世局面 B.频繁的中外交流

    C.灿烂的科技文化 D.完善的科举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史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都市生活的变迁 D.海外贸易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元朝西南边疆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从而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地区是

    A.新疆 B.台湾 C.西藏 D.河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表所示内容表明郑和下西洋是

    A.研习交流的远行取经 B.传播文明的远渡弘法

    C.和平友好的远航壮举 D.开疆拓土的远道征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历代文学成果斐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下列朝代顺序及其盛行的文学体裁正确的是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其性质是

    A.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资产阶级图强改良运动

    C.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D.反对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材料集中反映了

    A.五四精神 B.红船精神 C.长征精神 D.抗战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

    B.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C.《义勇军进行曲》是新中国的代国歌

    D.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 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材料表述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所示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国家工业化的实施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D.改革开放的推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万隆会议的成功,中国功不可没,周恩来是万隆会议的灵魂人物和真正主角。这主要缘于周恩来提出了

    A.与邻为善方针 B.互不侵犯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平等互利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着“独立的王国”特点的庄园,客观形成了西欧近代对抗中央王权专制的传统,有助于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这表述的是西欧庄园的

    A.成立背景 B.建立过程 C.本质特征 D.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控制权从封建领主转移到市民阶层。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宗教势力的干预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自然经济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一场俗称“黑死病”的大瘟疫,整个欧洲大约有2500万人死亡。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受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这一观念

    A.推翻了封建统治政权 B.助推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C.催生了新航路的开辟 D.摧毁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862 年,林肯说:“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一部分,我愿意这样做”;不久,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这说明林肯旨在

    A.维护国家统一 B.根除奴隶制度 C.维持联邦现状 D.消除种族歧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在明治前期,日本出现全盘照搬西方文明的风潮,后来明治政府倡导以大和民族的民族精神为主,鼓吹“忠君”等武士道精神。据此可知,明治维新

    A.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共和政体 B.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C.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改造了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攻克柏林战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不仅是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击溃德国的主要力量,而且在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所指的国家是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中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图所示国际组织的首要宗旨是

    A.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B.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

    C.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 D.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辨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政府为了防御蒙古贵族南扰,从明初至明中叶先后十八次修筑长城。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全长约一万三千华里。从保留下来的长城遗迹来看,长城的工程十分浩大,无疑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悠久的象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评价长城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被迫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使之逐渐成为北方第一大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其中重庆是长江上游的重要城市。

    ——摘编自沈年耀《论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特点》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没有被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压垮,反而在抗争中觉醒,民族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开始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后来,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逐渐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

    ——摘编自郭鑫、崔英杰《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并概括近代通商口岸开放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方面的影响。

    (3)分别指出材料一、二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不同视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后又增设天文算学馆,培养数学、天文等科学人才。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引入西方的课程体系,所以它被视作中国近代学校的发端,同时也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轫。到甲午战争前夕,清政府共创办各类新式学校三十多所。

    ——摘编自夏金元《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嬗变》

    材料二 1809 年洪堡出任普鲁士公国(德国的前身)的内务部教育大臣。他依据“学术自由”与“教学与研究统一”的理念创办柏林大学,而当时正值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失利不久。洪堡的教育理念成为以后德国大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柏林大学成为近代大学的典范,影响着欧洲近代高等教育。19 世纪下半期以后,随着技术高等学校的出现,德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增长迅速,大学教育呈现大众化趋势。

    ——摘编自邢来顺《略论 19 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德两国高等教育的典型学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近代中、德两国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德两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   间

    事   件

    影   响

    1929 年 10 月

    经济危机的风暴首先猛烈袭击美国,胡佛政府采取“自然调节”的放任政策。

    1932 年,经济被抛回到 1913 年的水平,失业人数约为劳动人口的四分之一。

    1933 年 3—6 月

    国会应罗斯福的要求制订了一系列应急立法,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1935 年初,失业人数减少 400 万人,工业产量比 1933 年几乎翻了一番。

    1935~1938 年

    在罗斯福的坚决要求下,国会相继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工关系法》等。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 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手段。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