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这表明

    A. 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

    B. 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 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D. 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

    A. 主张立法为民

    B. 强调有法可依

    C. 关注法律实施

    D. 重视赏罚并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50年普鲁士颁布了宪法,其中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国家预算上院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A. 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专制

    B. 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

    C. 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代选官入仕的途径相当多元,通过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无出身”,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而跻身高层者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说明宋代

    A. 世家大族左右国家政权

    B.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C. 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 党派纷争破坏官僚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在唐代就有关于犹太人的记录。在清代犹太人的教堂里,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对联:“自女蜗嬗化以来西竺钟灵求生天生地生人之本,由阿罗开宗而后中华衍教得学儒学释学道之全.”这体现出

    A.中华文化对外来的宗教具有宽容性

    B.外来弱小文化依附于中华文化存在

    C.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既同源又同质

    D.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学者认为,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是西方工业近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缺陷

    B. 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

    C. 晚清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

    D. 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

    A. 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

    B. 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C. 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D. 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

    A.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B. 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C. 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

    D. 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A.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其中提到:“辛亥革命战争,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 对时局的认识脱离实际   B. 意识到要对现行纲领进行调整

    C. 有一定的“左”倾倾向   D. 注重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属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是1750—1850年间英国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其大型工业企业时所属社会阶层分布表。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社会阶层划分

    数量

    所占总数比例(%)

    上等阶级

    8

    3.0

    中等阶级

    142

    53.4

    底层中等阶级

    85

    32.0

    劳工阶级

    31

    11.6

    A. 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B. 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C. 19 世纪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   D. 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 体现了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大力支持

    C. 民族工业的分布在抗战后方趋于合理

    D. 数量变化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抗日局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察院为清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其所属执行监察任务的机构有六科给事中、十五道监察御史等等,科道官可“纠劾百司,辩明冤枉,及一应不公不法事”。弹劾的对象有“皇子、诸王及内外大臣官员”。

    ——摘编自刘战《试论清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早在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一周年大会上就指出,“纠察权,专管监察弹劾的事。这个机关定要独立……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行使职权”……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率先建立党的监察机构及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从而在党内组成了条块结合的党员监察网。1925年8月,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即宣告监察院成立。

    ——摘编自余信红《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评析》

    材料三 中国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在1950年工作任务中提出要“收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决定在中央一些部门内聘请工作人员担任该委监察通讯员。1953年政务院通过了《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设置人民监察通讯员通则》,其中规定“人民监察通讯员应每3个月至半年向其原推选单位的群众报告工作一次”。监察通讯员监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正之风、贪污腐化等行为现象。至1954年10月,全国已发展了十万多人民监察通讯员。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开展工作。

    ——摘编自邬思源《新中国初期人民监察制度及其实践》

    (1)据材料一、二,指出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变化的社会背景。

    (2)根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面对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清政府开始了长达10年的清末教育改革。1901年清政府下诏,改书院为学堂,诏书中明确指出造就“究心经济,力戒浮嚣”,“博通时务,讲求实学”之人。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其办学宗旨为“无论何种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1904年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绅董能捐设或劝设公立小学堂及私立小学堂者,地方官奖之:或花红,或匾额”。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学务的正式教育行政机构。在近代学制体系中,有普通教育,也有专门教育,有高等教育,也有简易识字教育,有正规教育,也有业余教育。

    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初步建立了中国近代教育体系。据估计,到辛亥革命前夜,新式学堂学生约有200万,留学生有2万左右,1905年在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即以留日学生为主体。

    ——摘编自马泽民《论清末教育改革的实用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当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朝野好战分子都认为这次大战是变中国为日本附属国的绝好时机。1914年12月,日本政府正式确立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袁世凯签订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英、法、俄、意等帝国主义国家由于本身已陷入欧战。为了保存自己侵华的既得利益,竟相与日本妥协和勾结。1917年春,英、法、俄、意等国纷纷与日本订立密约,迎合讨好日本,出卖中国。在大战期间,唯有美国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一大心头之患。美国在与日本的抗衡中,与日本在政治上有争夺也有勾结,经济上则乘虚而入,渗透扩张。1917年11月美国在华盛顿与日本签订的《蓝辛石井协定》就是美国政治上与日本妥协,经济上抗衡和威胁日本的文证。

    ——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侵华格局的变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晚清名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在越南猖獗,边疆告急。张之洞上疏建议战守,请严督滇、桂之战,急修津广之防。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一条芦汉铁路,自芦沟桥至汉口,以贯通南北。朝廷准奏,计划北段由直隶总督主持,南段由湖广总督主持,南北分段修筑。于是,清廷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八月,调署湖广总督,并多次署理两江督。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同年冬,张之洞到了湖北。首先是筹建汉阳铁厂,还办了湖北织布局。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组织强学会,张之洞表示赞助和同情,捐5000两以充会费。戊戌变法失败后,唐才常等人准备组织起义,遭到张之洞的镇压而失败。1909年8月21日一代名臣张之洞在哀叹“国运尽矣”声中去世,清廷谥以“文襄”。

    ——摘编白《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的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唯物史观下,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合力论”。他认为虽然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历史合力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历史合力即是说历史是所有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其作为一个整体的产物。这些因素既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意识、文化思想等上层建筑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也包含影响历史进程的各个主体之间不同意识相互角力的作用,正是它们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推动历史的发展。

    请运用上述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总体或者某一方面)的认识。(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