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选择题 8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8 题
  1. 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 天赋人权

    B. 民主共和

    C. 君主立宪

    D. 权力制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 认清根据地军民敌后抗战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B. 总结全面抗战爆发以来我党我军的经验教训

    C. 决定放手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D. 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产生充分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

    A. 我国国有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B.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行全面接轨

    C.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进行

    D. 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国粹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喜爱的文化遗产。我国传统戏剧种类众多,深受国人喜爱。下列剧种中,因其表演成熟、势宏美,而成为近代中国戏曲代表的国粹是

    A. 越剧

    B. 楚剧

    C. 黄梅戏

    D. 京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武帝时正确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 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 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基本奠定汉朝的国家疆域 B.建立汉朝与中亚地区的联系

    C.确立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中国与欧洲的直接交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封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材料表明设立军机处的主要影响是(  )

    A.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B.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约

    C.军机处官员完全是平庸之辈

    D.军机大臣对皇权形成了制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十三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材料体现出当时佛罗伦萨   (    )

    A.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B.文艺复兴运动开始

    C.市民阶级发展壮大 D.教会控制佛罗伦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材料所述内容反映出

    A.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金融领域

    B.世界格局变化影响国际经济秩序

    C.发达国家退居世界经济次要地位

    D.发展中国家能决定世界经济格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封建盛世是紧密联系的,经济发展为盛世局面打下基础,盛世期间统治者的治国措施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盛世期间,统治者能够汲取前车之鉴,励精图治,兴利除弊,注意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总体上保持了较长久的稳定,经济逐步有了恢复和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百姓越来越殷实富足。西汉文景之际,据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武帝时,大兴水利,农业更趋发展;盐铁官营,财政愈益加强。唐代贞观年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玄宗开元全盛之时,诗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历史上汉、唐并举,无疑都证明汉、唐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清代乾隆时,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均兴旺发达,财政收入之丰,达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经济规模和总量居当时世界之最。直至 1800 年(清嘉庆五年,乾隆于此前一年去世),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为世界其他地区望尘莫及。国家的安定富足,又为军力国势的强盛提供了基础。由此出现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古代经济发展与封建盛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由地方……申送十八岁以上 青年入太学……学习《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五经博士为教官,有时皇帝 亲自到太学讲课,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进行讨论……毕业根据成绩进行选用,甲 等得在宫廷充当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太学生又称博士弟子,……凡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纵位极丞相,亦不例外.必备此经历。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绅士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 了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 还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1)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教育制度的重要举措及其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主要不同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工业企业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管理体制。在没有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情况下,最高苏维埃就决定只留下航空、无线电、造船等几个中央部,其余下放地方。各部下放地方后,根据尽量有利于一地区企业协同生产、利用本地资源的原则,改革行政管理机构,如在钢铁工业、煤炭工业发达的乌克兰设立钢铁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在盛产石油的阿塞拜疆设立石油工业部……但是,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没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难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中央统一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本位主义,彼此矛盾重重;同时,工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权力,厂长是工厂的主人,而工人仍然是被雇佣者,改革未能 激发起工人们的劳动热情,更不可能改变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况。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 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 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万吨, 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 303亿吨,增长近50y。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徐隆彬《赫鲁晓夫执政史》

    (1)据材料一归纳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结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