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单选题 3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1 题
  1. 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

    A. 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B. 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

    C. 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D. 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遭致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

    A. 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

    B. 未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

    C. 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

    D. 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A. 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

    B. 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

    C. 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基地

    D. 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世界文明史》载:“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他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

    A. 防范公权力侵害私权利

    B. 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

    C. 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

    D. 个人权益高于国家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机关、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作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作出判决。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秦朝。秦国的这种做法

    A. 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

    B. 具有形式主义的突出特征

    C. 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D. 保证了审判的公正合理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被自己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 物质生活

    B. 科学精神

    C. 自由权利

    D. 理性价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从中世纪以来,在西欧就流行着一个传说: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西欧的基督徒梦想和这位君王建立联盟,以便共同攻打穆斯林的势力。热心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这则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 东西方有相同的宗教信仰

    B. 宗教改革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动力

    C. 地理大发现中的宗教动因

    D. 建立宗教联盟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臂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签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A.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 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 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

    A. 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 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

    C.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   D. 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7世纪,荷兰、英格拉、威尔士人口继续增长,意大利和法国人口处于停滞状态,西班牙属尼德兰、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的人口下降。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 荷兰、英格兰等国人口继续增长是因为奴隶贸易

    B. 意大利、法国人口停滞是因为丧失海上贸易航线

    C. 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人口下降是因为黑死病肆虐

    D. 地理位置、殖民方式等影响国家人口增长的形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家族文化的礼俗性是指家族共同依照世代相传的习俗习惯来维持秩序。礼俗实际上外化了家族共同体的秩序,调节着共用体的关系,家族成员也根据礼俗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可见,家族礼俗

    A. 协调了宗族内部的矛盾

    B. 有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

    C. 束缚了宗族成员的个性

    D. 具备了国家法律的权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强调谏官谏议君主的违误,在决策过程中发表拾遗补阙性质的不同意见,限制君权是其履行职权的主体内容。这表明言谏制度

    A. 有利于贤明政治形成

    B. 实现了对皇权的制衡

    C. 体现出决策的科学性

    D. 分化了皇帝的决策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代,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如北京中秋节时,“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重阳节时,“市上卖糕人头带吉祥字”,“糕肆揉彩旗,曰花糕旗”。这反映当时

    A. 商业经营具有品牌意识

    B. 商品营销借助于民俗文化

    C. 北京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D. 城市商业脱离官府的监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 加强了中央的权威

    B. 扩大了周朝疆域

    C. 导致地方权力过大

    D. 有利于民族交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史记·鲁世家》记载:鲁国从周公到顷公的三十四任君主中,第四任君主为第三任之弟,第六任为第五任之弟,其通过弑杀得以登上君位,第八任为第七任之弟,第十任为第九任之弟,第十八任为第十七任之弟。其余皆为父死子继。这表明当时鲁国

    A. 宗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B. 政治局势日趋动荡

    C. 注重缓和贵族间矛盾

    D. 出现违背宗法制的现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西汉刘邦至吕后时期,汉朝以郡国并行的方式实行过特殊的东方政策,即在要求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的同时,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据此可知,西汉初期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急剧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积极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宋神宗执政前期允许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实行直航贸易。执政后期只允许位于南海贸易中转站的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以补贴地方财政,其余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只能实行转口贸易。这一变化表明

    A.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B. 重农抑商政策被打破

    C. 商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源

    D. 国家经济攫取能力增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

    B. 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土族势力

    C. 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D. 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袁氏世范》记载,北宋出现了“千年田换八百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由于竞争激烈,好逸恶劳、不善经营之家会遭到淘汰。这说明北宋时期

    A.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B. 土地流转频繁导致北宋农业发展落后

    C. 土地流转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

    D. 重农抑商的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明清时期的徽商心中,谋生和求利是有所区别的,谋生在当时不单是谋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家人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这表明当时

    A. 徽商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念

    B. 以义为上成为徽商的基本准则

    C. 利义兼顾成为商人普遍的价值取向

    D. 传统经济政策受到严重的冲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如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B. 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C. 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 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雍正时期,为处理西北战事,由皇帝信任的重臣组成内廷高层团队,这是军机处的雏形。乾隆时期,军机处仍是一个非正式建立且基本上无章可循的机构,并将军机处的人数规模减至最小,由官员兼任军机大臣,而不是授予专职。这反映出

    A.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 中枢决策机制紊乱

    C. 军机处的地位下降

    D. 军事机要日益减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据研究,至迟到19世纪80年代,甘肃、青海的中药材大黄已通过天津出口国外。此时,英国立德洋行已在打箭炉和松潘(均在今四川省)设立羊毛收购站,将羊毛经上海运销美国,成为上海港出口羊毛的主要来源。由此看出

    A. 内地与口岸城市的经济互动

    B. 内地发展是沿海经济发展的源头

    C. 洋行促使内地农产品实现了商品化

    D. 内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称,“麦喀士(马克思)喟,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社会主义的“最要之义,不过曰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源)泉”;并认为中国古代井田制与其有同一立脚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梁启超

    A.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

    B. 对马克思主义已有较深了解

    C. 从安民救世的角度介绍马克思主义

    D. 看到了民众是革命的力量之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下面是民国初年我国经济法规类目统计表。这一情况表明民国初年

    A. 工商业发展最快

    B. 金融业不受重视

    C. 交通发展速度较慢

    D. 政府重视发展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工业产量的统计表。表中所述现象

    A. 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B. 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 反映了官僚资本对经济的控制

    D. 加剧了中国工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下面是民国初年上海及江浙地区有关干茧需求与供应的统计表(单位:万担)。

    如表表明,民国初年丝厂经营困难的主要因素是

    A. 列强经济侵略

    B. 原料供应困难

    C. 技术力量薄弱

    D. 政府政策限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在根据地)凡逃亡地主,不论其逃至何处,其土地不得没收。无人管理者,由政府代管,招人耕种,并保存其应得地租,代交田赋公粮。原主回家时,将其土地及应得地租一并发还之。这一规定旨在

    A. 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B. 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C. 推动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 维护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古希腊建筑有三种基本建筑风格(如图),分别体现了男人成熟躯体的阳刚之美、女人成熟躯体的轻柔之美和少女胴体的窈窕之美。希腊人修建了大量的神庙,但是神庙没有多少宗教意味。这些建筑风格体现出古希腊

    A. 人文主义精神底蕴深厚

    B. 女性政治地位得以提高

    C.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 宗教已失去社会影响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公元前462年,保民官盖尤斯·阿尔萨利用执政官正在外面与伏尔喜人作战的时机,向元老院提出,应“一劳永逸地禁绝这种漫无拘束的恣睢放纵”,“绝不允许执政官把自己的放纵和任性当作法律”。可见罗马人

    A. 制定成文法着力维护平民权益

    B. 主张限制权力滥用保证民主秩序

    C. 反对贵族统治主张法律系统化

    D. 重视构建法治程序缓和阶级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8年慕尼黑会议后,德国向拉美地区进行全面渗透,威胁美国利益。美国总统罗斯福意识到慕尼黑协定没有带来“一代人的和平”,“仅仅意味着民主国家在地缘政治上的失败”。为此,他呼吁废除中立法案,用“现购自运”代替“武器禁运”,批准法国向美国订购飞机,加强美英合作,将自身强大的工业资源变为盟国战争的强大经济支柱。1939年4月,罗斯福要求希特勒保证10年内不侵略他所列出的31个欧洲国家和中东国家,作为解决欧洲争端的基础。这些国家中包括当时与德国并不接壤的苏联。8月,美国主动向苏联提出延长《苏美商业议定书》一年,并“继续给苏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支持英法与苏联的谈利。罗斯福在与国内孤立主义者斗争的同时,尽力分化德意同盟,集中打击德国。罗斯福的欧洲战略虽未能阻止战争,但却使罗斯福这样的反法西斯者提高了威望,并巩固了其在国内外的地位,连任美国总统,并引导美国走上与世界各国联合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道路。

    ——据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推行的欧洲战略的目的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斯福推行欧洲战略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徽州商人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邏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徽商的商业成绩与他自身坚持的义利观念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徽商在坚持中国传统重义的大环境下,合理地注入利的成分因素。徽商的义利观促进了商业活动中诚信观念的形成,对商业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他毕竟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根植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土壤中,商品经济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所以他本身就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徽商经营商业获利之后,也都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信条,把获得的钱财,用于购置土地或者买官。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近代早期(1500~1750年),海道大通打破了地区间闭塞和隔绝的状态,给商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英国抓住机遇,实施重商主义政策,迈入了“商业资本主义”的时代。

    商人建立贸易公司,探寻新的贸易路线,积极从事海外贸易等活动,使英国的各条商路大开,英国的贸易触角深入世界各地。随着商业贸易的广泛开展,商人财富迅速增加,促进了商人资本的积累,商人将商业资本投向农业和工业。英国商人在城市政权中几乎是一统天下,控制伦敦政权的主要是伦敦12大同业公会的成员及各贸易公司的主要人物。商人在议会中的总人数在15%~17%之间。商人在议会中人数增加,就有优势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并通过种种措施促使议会通过有利于本阶级的议案。

    ——据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徽商的价值观,并对其作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指出,与明清时期中国相比,英国近代商人群体崛起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总理衙门设立之初,作为分理军机处“外国事务”的机构,在官制上也仿照军机处。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杂,国内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声。“庚子事件”后,在西方外力的压迫下,外务部的设置和外交制度改革最终得以实施。1901年制定的《外务部章程》中,设置左右丞、左右参议职位,并规定丞参备驻外公使之选,司员备驻外参赞、随员之选。这样,有能力的司员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径,原来总理衙门官员由内阁大学士及六部堂司临时兼任的情况有所改变。同时,外务部对翻译官更为重视,官设七品、八品、九品,并规定翻译官可升本部主事。自此,翻译官被定位成“职缺”,保证了外语人才可长久地服务于外交事务。1907年的驻外使馆改革中,规定公使须“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并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若办事得力则可连任,而参随人员则全部改归外务部统一调派。

    ——据李书纬《晚清外交七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3茶在英国

    时间

    概况

    1657年

    伦敦商人汤吗斯·加韦在咖啡馆焦茶,被认为茶在英国饮用的开始。

    1662年

    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皇后高雅的品饮表率,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

    17世纪末

    茶的零售价格每磅接近1英镑,这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六周的收入。东印度公司进口每磅茶叶的费用为2先令4便士,但伦敦市场上的售价却高达14先令8便士。

    1699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做咖啡的生意时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占去先机,英国东印度公司放弃咖啡的贸易,可可在英国受到欢迎。

    18世纪初

    可可主要供应国牙买加发生自然灾害,使得所有的可可农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英国降低关税,进口茶叶,降低价格卖给消费者。

    1727年

    大慈善家乔纳斯·汉维发表《有害健康、阻碍工业发展、并使民族贫困化的茶》一文。

    1757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猛增,价格明显下降,饮茶逐渐在社会各阶层中得到普及。

    18世纪后半期

    约翰·莱特森的做了关于茶的实验系列。如:将相同的牛肉分别置于茶水与清水中,结果清水中的牛肉最先腐坏。

    18世纪

    80年代

    东印度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

    1815—

    1833年

    英国皇家艺术学会设立一个奖项,悬赏给“能在英属地区发展具有中国规模的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

    1822年

    英国人在印度北部山区偶然发现了漫山遍野的野茶树。

    1826年

    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茶机。

    1872年

    英国开始在印度设立现代化的茶叶生产基地。

    1888年

    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1889年

    中国茶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下降到10%以下。

    ——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