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1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B.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1 题
  1. 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 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 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 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 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 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 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 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 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B. 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 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

    D. 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公元前399年,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的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下面是与这次审判相关的信息

    材料直接反映出雅典

    A. 已形成一定民主程序

    B. 民主范围比较狭窄

    C. 公正至上的司法实践

    D. 被素养低下者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邹凤炽“常与朝贵游”,王元宝及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奉,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邹凤炽、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均为唐时著名商人)。这种情况说明

    A. 当时富商大贾多与贵族官僚勾结

    B. 唐时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C. 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变化

    D. 唐时大商人垄断操纵了科举考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指出,“□□□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文中的□□□应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成语“数典忘祖”“不肖子孙”跟下列哪一制度关联(     )

    A. 井田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一切生活现象皆是由上帝设定的,而如果他赐予某个选民获利的机缘,所以虔信的基督徒理应服从上帝的召唤。……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持这种观点的人最有可能是

    A.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

    B. 明末清初到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

    C. 路德教派的教徒

    D. 源自加尔文教派的清教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世纪中叶,曾国藩、李鸿章等以百战之功获取封爵;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工商业者凭借一定资财即可获爵。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B. “实业救国”成为国人共同追求

    C. 清政府改革科举取士制度

    D. 清政府政治体制发生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柬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三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上述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材料二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1)椐据材料一,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观点与课本关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论断是否矛盾?为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把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排斥于官学之外,以优厚待遇延揽儒生数百人进入政府。……他根据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在首都长安建立太学(国立大学),教授五经,从学官弟子里选拔官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迄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916年)

    材料三  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应科学地研究孔子、评价孔子。

    ——张岱年《老专家谈儒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凸显“官学”的地位做了哪些事情?并概述他的做法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孔教”的基本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具有这种态度的时代背景。

    (3)依据材料三的观点,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现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克伦威尔把很大的精力用在对外事务上,他要改变这种局面,建立英国在世界上的贸易霸权,把失去的“漂亮姑娘”夺回来。英国的舆论界也在推动着护国主去争霸世界。一个政论家写道:“在花盆里的橡树是不能长高的,为了它的根和枝,它应该有(足够)的土壤和空间。”克伦威尔正是遵循着这一资产阶级的信条,开始他的外交活动的。

    ——据宋华《克伦威尔传》整理

    材料二  虽然1654年的预算收入达到了就当时而言堪称巨额的一百五十万英镑,但赤字仍是护国政府的不治之症……无休止地征收苛捐杂税,并且把全部重担加到劳动人民身上,引起了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1655年初,王党的阴谋家们便力图利用这种情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据(苏)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整理

    请回答:

    (1)英国失去“漂亮姑娘”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为夺回“漂亮姑娘”采取的行动。

    (2)材料二中“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与材料一中提到的夺回“漂亮姑娘”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使英国的政局产生了什么变化?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政策与民生问题之间关系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