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单选题 19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9 题
  1. 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的区域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

    A. 秦岭一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 秦岭一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 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 秦岭一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2.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地形差异   B. 海陆位置不同   C. 纬度位置不同   D. 山地阻挡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A点在B点的什么方向

    A. 正西   B. 西北   C. 正东   D. 东南

    2.如果一架飞机从A地飞往B地,最近的飞行的方向为

    A. 一直向东   B. 一直向西

    C. 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D. 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3.如果AB所在的纬度为60°,则纬线段AB的长度约为

    A. 2500km   B. 10000km   C. 5000km   D. 3000km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节气那一天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回答下列各题。

    1.国务院批复发布农民丰收节的当天,太阳直射点接近下图中的哪个位置(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全国农民在庆祝首届丰收节时,我国昼夜情况接近哪幅图(  )

    A.    B.

    C.    D.

    3.我国华北地区的一句农谚所言:“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种麦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的哪个位置(   )

    A. A   B. B   C. C   D.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数九” 是一种汉族民间节气。从每年冬至日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的“九尽桃花开”时,天气就暖和了。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   B.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

    C.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   D.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

    2.“数九”期间,我国北方地区(   )

    A. 昼长夜短,且昼长变长   B. 昼短夜长,昼长变长

    C. 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   D. 日出时间不断变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西藏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省区之一,为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该地某学校(90°E)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自制了一台可调式太阳能热水器(如图甲),让太阳能热水器的吸热板每天都获得最多的太阳辐射量。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西藏地区太阳能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地势高,空气稀薄   B. 气温高,太阳辐射强

    C. 处于臭氧层低值区   D. 大气逆辐射强

    2.该热水器每天获得太阳辐射量为最大值时,北京时间应为(   )

    A. 10时   B. 11时   C. 12时   D. 14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图中OM、ON为日期的界限,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昨天),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今天),此时北京时间是(  )

    A. 7月7日8时   B. 7月7日4时   C. 7月7日12时   D. 7月6日8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为哈尔滨、沈阳、石家庄、上海四城市10月1日的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读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1.表中数字所代表的城市正确的是(   )

    A. ①-哈尔滨   B. ②-沈阳   C. ③-石家庄   D. ④-上海

    2.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自转线速度最大   B. ②地全年白昼最长

    C. 此日③地正午旗杆的日影最长   D. ④地地转偏向力最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两条大河河口图,下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相连。下列连接河岸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与甲岸相连

    ②与乙岸相连

    ③与丙岸相连

    ④与丁岸相连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读东南亚局部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湖岸坡度最大的是(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2.湄公河流域梯级开发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A. 流域面积大,河流水量大   B. 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水流速快

    C. 沿线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D. 下游经济发达,电力需求量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丙河流流向是(   )

    A. 先向东北再向东   B. 自西北向东南

    C.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D. 先向北再向东

    2.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H是(   )

    A. 300<△H<500   B. 300≤△H<500

    C. 300≤△H≤500   D. 300<△H≤500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示意我国在高纬度建立的某科考基地及其附近区域,该区域有冰川分布,R河主要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且2月份流量最大。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站在这里向北看去,山丘下的湖泊,就像一块碧玉一般,镶嵌在大地上;而湖泊北部和东部两座延伸出来的山脊,如同一双温柔的手,以无限的深情呵护着这熟睡的精灵”。文中的“这里”最可能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该科考基地位于(   )

    A. 南极洲的长城站   B. 北极地区的黄河站

    C. 北美洲的格陵兰岛   D.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读“所给经纬网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有关该图中两点间实际长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AD等于DE   B. DE等于BC

    C. AB是AD的2倍   D. BC是AD的四分之三

    2.关于图示中甲乙两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区域实际面积相等   B. 乙区域实际面积是甲区域的2倍

    C. 甲区域比例尺大于乙区域   D. 乙区域比例尺大于甲区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甲图为某陆地局部图,图中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L为河流,对角线为经线。乙图为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甲图中河流L的流向为(   )

    A. 从东流向西   B. 从西南流向东北   C. 从西流向东   D. 从东北流向西南

    2.若X数值为500米,乙图中能显示图中经线的地形剖面是(   )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1.乙地湖泊形成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 断层陷落   B. 冰川侵蚀   C. 河流侵蚀   D. 火山喷发

    2.图中甲、乙两地之间的高差可能为(   )

    A. 50米   B. 200米   C. 400米   D. 600米

    3.图中丙处河流的流向大致为(   )

    A. 流向东南   B. 流向正东   C. 流向东北   D. 流向正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图是我国某地等高线图及拍摄照片,图中等高距为10米。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能拍到图示照片的摄像机位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关于该区域地形与河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在乙处能看到甲和丙   B. 在戊处陡崖可进行跳伞

    C. 已处可形成冲积扇   D. 河流流向大体自北向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区域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

    1.图中①地(三江平原)分布着大片沼泽,并经历了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新“北大荒”的发展历程。形成新“北大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

    A. 保护滩涂   B. 保护草地   C. 保护林地   D. 保护湿地

    2.图中②③两地共同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 水体污染   B. 大气污染   C. 土地荒漠化   D. 固体废弃物污染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耕地面积广   B. 生产规模大   C. 机械化水平高   D. 人口较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2009年6月25日第十九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读1998~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最快的年份是(   )

    A. 1999~2000年   B. 2000~2001年   C. 2001~2002年   D. 2002~2003年

    2.下列对耕地减少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道路、水利工程建设和城市扩张

    ②农村有大量土地闲置 

    ③地方政府盲目发展经济而出让大量土地

    ④遭受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等 ⑤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A. ①③⑤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读某沿海湿地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示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是(   )

    A. 防风固沙   B. 维持生物多样性   C. 调蓄洪水   D. 增加海洋渔业资源

    2.保护该类湿地的有效措施是(   )

    A. 建立保护区   B. 实施退田还湖   C. 排水开垦   D. 发展滩涂养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高档圣诞树由鲜活的树装饰而成。低档圣诞树是由仿真材料制成的,价格低,销量大。改革开放后,我国深圳成为世界低档圣诞树的重要生产基地。2l世纪初,由于生产成本提高,深圳圣诞树产业受到很大冲击,有的企业将圣诞树生产转移到江西赣州,但是出口效益没有明显提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从世界范围看,影响高档圣诞树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

    A. 市场距离   B. 热量条件   C. 劳动力价格   D. 种植技术

    2.低档圣诞树生产由发达国家至我国深圳再向赣州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 我国圣诞树销量快速增长并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B. 世界圣诞树市场由欧美向东亚地区转移

    C. 发达国家原材料枯竭而我国原材料丰富

    D. 企业追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3.企业将圣诞树生产由深圳转移到赣州后,出口效益没有明显提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运输成本提高   B. 用地成本提高

    C. 原材料成本提高   D. 失去了政策优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读“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回答问题。

    (1)请指出图中左上角弧线(地球的自转方向),应为_______时针方向。

    (2)A在D的_______方向,E在B_______方向。

    (3)写出匹兹堡地理坐标:_____________,写出直射点的地理坐标____________。

    (4)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计划全程沿经线以每小时1100 km的速度匀速飞行,由北京经过B点,最后在匹兹堡降落。请回答:①飞机飞行需要________小时。②假若此时起飞时北京的区时为3月21日8时, 那么降落时匹兹堡的区时应为3月________(写明日期和时刻)。③属于3月21日的范围占全球的比值为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读“我国能源区域分布和能源调运路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B1、B2、B3)代表我国正在建设的两大能源工程,图中B3调运的能源主要是水电,该能源在这一区域十分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2)简述我国政府实施A、B两大能源工程对东部地区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安徽皖江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国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八市全境和合肥市的巢湖市、六安市的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在安徽工业大学。

    材料二 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位置示意图(见图)

    材料三 苏南某工业园区构成变化示意图。

    (1)简述该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

    (2)简述苏南某工业园区产值构成变化的特点。

    (3)重庆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重要的产业承接转移区。简述该市承接产业转移对当地区域发展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