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8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名著阅读 3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8 题
  1. 下列诗句与“雨昏青草湖边过”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 薄罗轻剪越溪纹

    B. 山家烟火春日晴

    C. 花落黄陵庙里啼

    D. 饮马长城窟更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 ⑥③④①②⑤   B. ②⑤①④⑥③

    C. ②④⑥③①⑤   D. ⑥④②⑤③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      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动、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

    (2)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      境界。

    (3)人的眼中总有一个前方,那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乡土情绪又常使人们      ,不愿外出闯荡,于是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时常会让他们一筹莫展。

    A. 炫耀   清闲   安居乐业   B. 荣耀   清闲   安土重迁

    C. 荣耀   悠闲   安居乐业   D. 炫耀   悠闲   安土重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 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C. 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D. 这种陈词滥调的报告恐怕是没有人愿意恭听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曾经

    B. 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C.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向:先前

    D. 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D. 哀吾生之须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句子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游于赤壁之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各项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犹且从师而问焉

    B. 蚓无爪牙之利               孔子师郯子……之徒

    C. 何为其然也                其皆出于此乎

    D. 故为之文以志               作《师说》以贻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cī],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①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

    天宝中,州人酺[pú]②,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③。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④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yù] ⑤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⑥,祀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⑦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注:①使执粪除圬塓:惩罚他做清扫涂刷墙壁的工作;②酺:欢聚饮酒;③遂庐火门山:于是陆羽就寄居在火门山;④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隐士。因不满时政,剪发佯狂不仕,故称楚狂接舆;⑤鬻 :卖;⑥:至陶羽形置炀突间:把陆羽制成陶像放在烘炉烟囱之间; ⑦宣慰:安抚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终鲜兄弟             鲜:少

    B. 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      苦:受罪

    C. 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   危:端正

    D. 次临淮              次:住宿

    2.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貌侻陋,口吃而辩

    A. 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

    B. 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

    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

    (2)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3 题
  1. 请选择正确的两项(   )

    A. 在元春省亲的宴会上,元春让众姊妹给潇湘馆、蘅芜苑等四处题咏,众姊妹很快写成,唯独宝玉只做了两首,正作怡红院时,宝钗帮忙,将“绿玉”改成“绿蜡”。

    B. 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C.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虽然因顺利地办妥了净虚老尼所托之事而坐享纹银三千两,却也因为害死两条人命而自责。

    D. 宝玉到梨香院探望宝钗,看见宝钗唇若施脂,眉如墨画,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别是一番美丽。宝钗是标准的家族闺秀,自有一番温柔娴静、大方沉着的美丽。

    E. 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简答题:《红楼梦》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判词所指是谁?“优伶”和“公子”指小说中的哪两个人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以下红楼梦中的情节,分别对应哪些人物?

    ⑴梦幻识通灵:________⑵演说荣国府:________⑶神游太虚境: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山,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释:①三农:指春耕、夏忙、秋收。②塍:chéng ,本义是田间的土埂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请找出具体依据,并加以解说。

    (2)词中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你简要加以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⑵ 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⑶ 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⑷ 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⑸ 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⑹ _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⑺ 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⑻ 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二章)

    ⑼ 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十二章)

    ⑽ ___________,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摆设

    安歌

    ①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里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看到这段话,特别是看到周先生把“必要的”和“无用的”指成一体,不知怎么就想起妈妈的黑白照片了。十七八岁时的妈妈极美,丰腴的蛋形脸,清澈的眼睛,亮直的黑发,微微侧身坦率明亮地对我笑着。

    ②然而六七岁的我,是不懂欣赏十七八岁饱满、充溢的美的,它只代表我急不可待的成长方向。真正让我感到妈妈流光溢彩的,是妈妈修长的颈项间那串圆白的珠子项链。现在想来,妈妈那串项链绝不是珍珠之类的贵重物品。但在色彩上青蓝统一、装饰上毫无性别差异的年代,那串珠子的美是与价格无关的。

    ③我童年记忆里另一个摆设是一对装茶叶的瓷罐。那是一对淳朴而精致的瓷罐,罐底用红字印着产地:江西景德镇。罐面蓝绿略灰,底色上装饰着金灰色的S形线条。罐面的蓝绿色被上下两条淡黄的装饰条拦着,淡黄的装饰条上等距离地点着灰紫色的小点。盖也是淡黄的,装饰着金灰的S形线条和条上相同的灰紫色的小点。盖是空心的,童年的我常常拿了细布,将小小的手指从空洞里探进去,擦拭落进的灰尘。蓝灰的罐面用深紫的细线框出两面扁圆的空白,上面分别画着一个小姐和一个少年。小姐梳着高高的发髻,瓷白的脸上点成一点的黑眼睛邈远而陌生地对着我看。

    ④这对瓷罐在西北常年灰白的天地间,在我们阴暗的房屋和清贫的生活里,装着我童年对绚丽色彩的全部向往。

    ⑤妈妈常常是把装了半罐茶叶的瓷罐放在暗角的低柜上,而我总是等妈妈上班后,拿了那瓷罐,踩着方凳,把它移到爸爸做的两只垒起的枣红色大木箱上。也许是那时的我对色彩的一种本能理解吧:木箱宽厚粗重如叹息般的怀旧气质,恰好衬托出瓷罐的精致,它似从木箱上升起,绚烂地收拢着温和凄美的尾音。下午的阳光照到木箱的一角,斜斜地照亮了瓷罐的一面,把它小小的影子打在箱面上,瓷罐高高在上孤零零地显出细致的光影,温柔得让人心碎。

    ⑥瓷罐被我和妈妈来回移了几次之后,妈妈警告我说,那箱子是不稳的。我不会当面反驳妈妈,但每每听到妈妈的脚步渐远直到听不见时,我又踩上木凳,把瓷罐移向木箱。等妈妈回来了,想起高高在上的瓷罐,我的心便如它一般高悬着。妈妈没有说什么,自己移回它,而我又带着反抗之心将它移到箱顶。周而复始,就像一场永不妥协的战斗似的。

    ⑦一次和弟弟打闹,弟弟的身子重重地撞上木箱,那瓷罐掉下来摔碎了。一直记得那绚丽的瓷片四散在磨损失色的红漆地板上的样子。之后,我固执地坐在门外等妈妈回家。当我满怀委屈和愧疚地向妈妈认错时,她竟没有责怪我,只是另一只瓷罐再也没用来装茶叶,也没有作装饰,而是被妈妈锁进了抽屉里。现在想想,在那个年代,那么精致的一件瓷器,对刚刚三十岁的妈妈来说或者也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的吧。

    ⑧以后的世界便开始纷繁了,充满了夸张的狂喜和绚丽的色彩。鲜艳的物事迅速映入人们的眼睛,又迅疾离去。妈妈抽屉里的另一只瓷罐已显得陈旧,我却看中了它,并暗暗想,它也许就是我能够从以往带走的唯一一件实物了。那时我已谈恋爱,却与他相隔数百里,常常是半年才能见一面。有一次去他宿舍,我带上了这只瓷罐,放在他书桌上,说是放茶叶的。他笑笑说挺好看的,是古董呢,他并不知晓这瓷罐的历史和我静静陪伴的用心。当谈了六年恋爱的我们各奔东西时,我没想到那个瓷罐。

    ⑨很久以后,接到他的信息,说是要结婚了,我的心起伏了几下,又想:他是应该幸福的。

    在一个夜晚里惊觉,不知怎么就想到那个瓷罐,想它在清冷的夜色里暗暗站在他与她的房间里,是不是会感到陌生的、隔绝的冷呢?为此,我竟彻夜不眠了,也真想不到心竟会这样牵绊于小小的摆设。

    1.文章开头引用了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中的一段文字,有何作用?

    2.第⑤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意。

    4.请对标题“摆设”的内涵加以探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繁体字的“聽”(听),左边一个耳下面一个王字,有人解释为“以听为王”;右边十个目一个心,有人解释为“倾听时眼睛要看着对方,一心一意地听讲”。倾听是一种人生的姿态,是一种品性的修养,是一种沟通的智慧。倾听连接着世界与自我,影响着思考与实践,关联着历史、现实与未来。

    对此,你在生活中有何体验与感悟,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