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1 题,非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这一叙述

    A. 肯定封建文明的先进性

    B. 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

    C. 强调周朝政治的专制性

    D. 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1 题
  1. 从数据上看,欧洲在“二战”刚结束时,早已深陷财政泥潭无力自拔。1947年英国政府白皮书说:“不列颠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西欧政府的支持率正在下降,而东欧政权的支持率却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

    A. 西方大国之间出现了金融和关税贸易大战

    B. 各国开始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美国战后的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D. 英国即将面临在两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洪秀全借用夏商时期中国人曾经崇拜过“上帝”的宗教观念,来论证上帝本来就是华人的唯一真神。还将“耶和华”的“华”与中华的“华”等同视之。自己则是上帝次子下凡,现实生活中代表上帝。其目的是

    A. 融合东西方文化

    B. 希冀得到西方列强支持

    C. 为反清获取历史依据

    D. 借以获得权威性与话语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

    A. 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 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 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D. 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写到:“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

    A. 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

    B.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 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A. 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B. 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 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D. 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B. 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 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D. 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德摩斯梯尼(公元前384-前322年)发现有叛国嫌疑的安提丰躲藏在某地,就将之带回公民大会受审,但是埃斯基涅斯对德摩斯梯尼的行为提出了抗议,认为他未得授权就私闯民宅抓人是违法的,结果公民大会就地释放了安提丰。当然雅典人不会真的放过他,战神山议事会出面把他逮捕,送到公民大会审判后处死。这说明了

    A.雅典人相当注重法律程序

    B.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C.制定法律的权力掌握在议事会手中

    D.审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权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3世纪,以法国为主的中世纪文化兴盛地区出现“大翻译”运动,借助基督教会的资金和阿拉伯的译本把大量希腊名著介绍到西欧。13世纪后半期新文化萌发之际,意大利学者、诗人以及艺术家多赴法国学习观摩。这一现象说明了

    A. 古典文化最早在西欧复兴

    B. 文学是文艺复兴反教会最初的工具

    C. 中世纪黑暗被东西方文化交流驱散

    D. 西方近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有承继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所谓社会主义者分为三类……第二类是现今社会拥护者……他们力图保持现今社会,不过要消除和它联系在一起的弊病。为此,一些人提出了种种简单的慈善办法,另一些则提出了规模庞大的改革计划。”据此可知

    A. 当时社会存在着各种形式科学社会主义

    B.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

    C.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了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

    D. 恩格斯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科学分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如下图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B. 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 政治中心向北迁移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A. 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

    B. 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

    C. 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D. 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外国

    20世纪30年代

    1933年7月《申报月刊》开展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方式。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和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1935年资源委员会实施重工业五年计划;1933-1937年先后设立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良所和中央棉产改进所等等;1934年开始发起“新生活”运动,培养“现代国民”,造就“现代国家”。

    大危机由美国爆发,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并导致了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上台。日本为了转嫁危机和建立世界霸权计划,开始大举侵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据王术静《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研究》等改编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公元4世纪左右,原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便成群结队地离开中原地区搬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苏和安徽等地区。在第一次大迁徙的150年间,南迁的人口达到了90万人之多。

    唐代的时候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之乱期间又有一大批人离开了北方跑到南方。这次移民所移动的距离更远,跨越了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等地,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住下来。

    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12世纪中期。当时的中国处在南北对峙的状态,北方女真人的金政权与南方汉族人的南宋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很多人为了逃避战乱移居到南方。这一次,由于浙江、江西等地在上次移民中也居住了很多人口,大批移民只能向东南的方向行走,最终走到了广东、广西、福建,甚至海南岛等更靠南的地方。

    材料二  到了中国近代,最明显的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山西、陕西人为主,目的地是蒙古草原;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这三个方向的近代移民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不仅如此,一开始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比如闯关东。

    材料三  上海大学的刘玉照教授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海外移民潮流,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波移民产生在清朝,大量劳工迁徙至东南亚地区;第二波移民出现在晚清时期,因通商形成贸易移民;第三波是上世纪80年代所谓的“精英出走”,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赴海外留学并定居;第四波是在21世纪出现的社会富人外迁移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移民的特点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分析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及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有关知识,分析促使现代中国海外移民群体发生变化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道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六科根据帐薄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

    ——摘编白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

    材料二  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摘自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秉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科度必须和美国国情融合、贯通。

    ——摘自严泉《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特点,并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3年1月美英召开卡萨布兰卡会议,会上双方达成以下内容:

    地中海方面:1.攻占西西里岛,目的是——(1)使地中海的交通线更为安全。(2)减轻德军对俄国前线的压力。(3)加强对意大利的压力。……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罗斯福总统单独会见了艾森豪威尔将军,艾森豪威尔将军回忆说“……他(罗斯福)还机智地指出,既然法国人想迫切取得大量的军事装备,那我们就可以此为条件,采取要他们服从美国在欧洲方面的战略观点,使用他们的基地,并逐步撤换反对美国政府的法国官员,这是完全适当的。如果他们在这些重要问题上不支持我们,那武装他们显然是无用的。”

    ——朱贵生王振德张春年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卡萨布兰卡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会后盟军进行的重大军事行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目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谭嗣同认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扰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像痛斤暴君那样,他痛斤为暴君服务的纲常名教:“三纲之摄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是“暴乱无理之法”,是“愚黔首之术”。他特别指出,“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他由此发出了“冲决罗网”的呼声,把“君主之罗网”、“伦常之罗网”,统统列为应被冲决之列。

    ——摘编自《谭嗣同传》

    (1)根据材料,概括谭嗣同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