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2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丘在当时

    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

    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

    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

    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

    A.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A.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

    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秦朝、隋朝均二世而亡,然而汉承秦制,唐袭隋规,汉唐都出现盛世。汉唐沿袭秦隋制度,主要是基于

    A.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B.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C.缓和尖锐阶级矛盾       D.维护专制集权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表明唐朝时

    A.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

    B.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

    C.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

    D.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

    A.世界本原之争   B.治学方法之争

    C.理气关系之争   D.道统思想之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环境之险。但清代学者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对上述两种观点,下列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A.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评价标准方法不同则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都具有主观性,无参考价值

    D.均为第二手史料须考古学支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的前夜”。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C.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定《防夷五事》,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

    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  李侍尧的意图是

    A.厉行海禁     B.强化海防

    C.以商制夷     D.垄断贸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

    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识加以说明。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2)比较图4和图5,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

    结构的变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材料二:夏商“恭行天罚”,“天罚审判”,法律的实施是替天行罚。管仲提出“夫生法者,君也。宗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明代法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并增加经济立法。

    ——据《中华法文化》等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