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它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捋掠”;他抗击金军,收复许多失地。“他”是

    A. 岳飞   B. 文天祥   C. 卫青   D. 霍去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对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巨大促进作用的古代伟大工程是

    A. 长城

    B. 大运河

    C. 都江堰

    D. 赵州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五代”不包括下列哪一个政权(   )

    A.后梁 B.后唐 C.后周 D.后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 开凿运河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靖康之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黄巢起义是唐末历史最久、遍及最广、影响最深的一场农民起义。下列对黄巢起义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义军的领导人是黄巢 B.起义军一度攻占长安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政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北宋初年,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宰相

    B.分化事权

    C.设置通判

    D.控制禁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延续了这一措施,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反映出宋朝

    A. 重视武将

    B. 重视科举

    C. 重农抑商

    D. 重文轻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A. 对边疆统治加强 B. 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 经济文化的繁荣 D. 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

    A. 隋文帝灭掉陈朝 B. 隋朝创立科举制

    C. 隋朝统一度量衡 D. 隋朝开通大运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当你看到“及第”“进土”“状元”“连中三元”这些词语时,你会想到以下哪种制度

    A. 分封制

    B. 中央集权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我国古代主要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创立殿试制度的皇帝是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隋炀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唐朝手工业发达。下列对唐朝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丝织业品种繁多,丝织技术高超 B.造船业、造纸业颇具规模

    C.越窑的白瓷如冰如玉 D.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A. 经济的繁荣 B. 文学艺术的兴盛

    C. 政治的清明 D. 社会风气的开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如下图中的历史人物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顺利东渡日本

    ②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③他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④他只潜心研究佛经而不过问其他领域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据下图,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

    A. 吐蕃

    B. 波斯

    C. 大食

    D. 天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唐太宗、高宗时,“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子弟到长安留学,以及民间的自由往来,……域外交通,非常发达”。材料陈述的是(   )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大运河的开通

    C. 中外交流频繁 D. 都市生活繁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列有关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A.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

    B.北宋是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的

    C.北宋以开封为都城

    D.北宋最终实现了对全国的再次统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著名学者王立群曾经这样描述一位历史人物:“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削兵权。”这位人物是(    )

    A. 刘邦 B. 李世民 C. 朱温 D. 赵匡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剧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A.阿保机 B.赵匡胤 C.元昊 D.寇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它是北宋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的(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辽宋夏的合议中共同的内容有(     )

    A. 辽、夏向宋称臣 B. 北宋割地求和

    C. 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 北宋给辽、西夏岁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2 世纪强大起来的金政权先后灭掉的两个政权是(   )

    A.北魏、西夏 B.辽、北宋 C.辽、西夏 D.西夏、北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堰城大捷

    B.南宋收复建康

    C.南宋开始

    D.南宋与金达成和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材料二  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編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一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材料二  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微宗、宋饮宗无心抵抗,只想要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材料三  他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有人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他答道: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1)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辽,西北并立的是哪个政权?与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是什么?

    (2)宋真宗时,北宋和辽发生战争,打退辽后,却与辽议和,签订了什么盟约?有什么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二,金能灭北宋的原因有哪些?

    (4)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数百年来一直被民众传颂,人们为什么尊崇和怀念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