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语言应用 1 题,现代文阅读 4 题,情景默写 2 题,诗歌鉴赏 1 题,材料作文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了“志”“力”“物”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你仿照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两个句子,形象地揭示“力”与“物”这两个条件的作用。

    示例: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4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它是否会真正超越人类,而在于它是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工具和人类是否对其拥有充分的控制权。就像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那样,虽然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但人类拥有绝对控制权,所以人们相信它们是安全的。

    为了实现对其控制的目标,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进行限定。虽然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人类智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目前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还远不如人类智能。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信息存储、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让它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做人类的高级智囊,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人类手中。比如,当我们把人工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危险程度,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但是否应该发动战争、如何作战等重大决策,还是需要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正如霍金斯所说的那样:“对于智能机器我们也要谨慎,不要太过于依赖它们。”

    与限定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类似,我们也需要对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定。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短短六十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来它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从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现实情况来看,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不现实的,但为安全起见,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们应当还需要成立“人工智能安全工程”学科,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确保人工智能不能自我复制,以及在人工智能出现错误时能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安全。人们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担忧的另一主要根源在于,人工智能的复制能力远胜于人类的繁衍速度,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安全标准中,对人工智能的复制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同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只有人工智能产品达到安全标准,才允许进行商业推广和使用。

    从源头上看,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是由人工智能技术造成的,可见,科学技术研究并非无禁区。技术的发展成熟固然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但任何技术都有不确定性,且科技产生的问题通常不能仅仅依靠科技本身得到圆满解决。因此,解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还需要充分发挥人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杜严勇《人工智能安全问题及其解决进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安全最根本性的问题是人类是否拥有充分的控制权,以确保其是安全可靠的工具。

    B. 人类智能拥有自己的优势,人工智能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在认知能力上是比不上人类的。

    C.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人工智能,从发展现状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D. 人工智能的复制性是人类难以抗衡的,这也要求人类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人工智能的可控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保证人工智能安全性的具体措施。

    B. 文章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

    C. 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强调人类应该对人工智能有控制权。

    D. 对于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文章先明确态度,接着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对很多事物的绝对控制权,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也应该有解决的方法。

    B. 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提供信息帮助,但人类要把握最终决定权,而不能依赖它们。

    C. 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但人类也可以在发展中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

    D. 科学技术研究有禁区,因而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人的力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的炊烟

    周成新

    炊烟是一根绳子,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清晨,炊烟是起床的号角。我用它唤醒了整个村子。放水,烧火,下面条。临走时,我轻推父母的房门,告诉他们,我走了,锅里的面半掩着,起床后可不要忘了再热下。随后,父母起床了,邻居起床了,整个村子全都醒了。

    中午,炊烟是回家的小憩。走在放学路上,我远远就能看见自家的炊烟。一阵一阵地突突直冒,袅袅升起。饭菜香吊起了我的食欲,紧接着便是一顿最美好的畅想。饱餐之后,大家又开始各奔东西,忙里忙外。

    傍晚,炊烟是劳累的归宿。我漫不经心走在回家的路上,田埂上、码头边、小路旁,乡亲们收起锄头、钉耙、扁担,一个个全都拖着疲惫回到家中。放下农具、放下书包,换下衣服、拾掇零碎。然后,一家人围在桌前,踏实地吃着,美美地聊着。不怕时间,不怕催促,有时很晚,有时深夜。最后上床睡个安稳。

    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一位、两位,一群、两群,相约着、簇拥着,腾空而跃,妖娆地舞弄身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无论走到哪,你都能看到她的美。她从不害羞,从不遮脸,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处都能见着她的舞。

    雨中的炊烟是个勇士,柔弱中带着刚强,柔嫩中带着坚硬。不怕细绵拉拢,不怕豆粒敲打,不怕倾盆肆虐。他用坚强去迎接生命的每一刻,释放自己的温暖和热血。他用微笑去接纳无情的每一次,敞开自己的宽容和大度。拥雨入怀,化作薄雾,将整个村子罩住。最后,在空中徘徊,飘入空中,形成一处醉美的仙境。

    雪中的炊烟是位母亲。寒冷裹不住她的热情,积雪挡不住她的柔嫩。她的爱一点一点地从灶膛升起,冲出烟囱,冲破屋顶。积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内心的感动,慢慢地一点一滴开始融化,最终化作泪水顺着屋檐快速流淌。很快,整个屋顶又恢复了往日。

    乡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长很长,凸出屋顶的或方或圆的烟囱。为了应对下雨,有的还会用瓦片、砖头或是铁皮斗笠半遮着。

    农村的孩子放学或放假都要烧饭,尤其是放假。几个小伙伴玩在一起,功课在一起,烧饭也在一起。灶膛里的火越旺,炊烟就越大。大家常喜欢一边烧火,一边急跑到屋外去看炊烟。大家相互约定,比比谁家的烟冒得多、冒得长、冒得久。谁冒得早,谁就勤快。谁冒得久,谁家的饭菜就多。谁冒得浓,谁添加的柴火就多。炊烟结束后,大家又聚在一起玩耍。等待父母回来吃饭。小学至初中阶段,我曾很长一段时间在家烧饭。炊烟成了我的伙伴。每次看到它,我总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不同的柴火烧出的烟也不同。白的、灰的、青的,甚至还有黑的。稀饭、米饭、面条,炒菜、馒头、熬汤。不同的伙食,不同的柴火,不同的炊烟。

    离家上学之后,我见炊烟的机会少了。只有在放假時候,我才能与它相伴。再后来,工作了,我再也难以见它。只有在每次回家的时候,我才能看见它,看见灶膛边坐着的父母或是祖母。

    如今,家里的灶膛还在,可是祖母没了,炊烟没了。每次回家,我都要登上二楼的阳台。看自家的烟囱,邻居的烟囱,甚至全村的烟囱。烟囱一个个巍然耸立,可怎么也却冒不出烟来。我知道,有时它仅是一个摆设,只有在腊月或是红白喜事的时候,它才会自豪地高昂头颅,仰天长啸。而那时,我却也很难见它。

    长期在外,我一直都很庆幸我所生长的那个小村还在。小村里的民房还在,厨房还在,烟囱还在。虽然难见几次炊烟,但我却还是十分开心。因为,只要它在。我对故乡就会有种思念。而这种思念,则更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化用了余光中的诗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巧妙点题,并引发了下文思念故乡的情思。

    B. 文中把“炊烟”比作“姑娘”“勇士”“母亲”等,想象丰富,形象表现出炊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坚强的精神、爱的温暖,引人遐思。

    C. 文中写“我”和小伙伴们放假帮助家里烧饭以及比炊烟的内容,既表现了“我”对炊烟的喜爱,也表现了农村孩子生活的单调、乏味。

    D. “灶膛还在, 可是祖母没了,炊烟没了”与前文“灶膛边坐着的父母或是祖母”“比比谁家的烟冒得多”形成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

    2.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3.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面是某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送的短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恩师别来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作为您的高足,有幸得到您的指导和帮助,至今敬谢不敏。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定当鼎力相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2012年到现在,5564万中国人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每年都减少超过1000万人。中国全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了2016年底的4.5%,下降了5.7个百分点。

    在过去30年中,尽管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贫困人口逐步减少,但当今世界仍有8亿多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全球减贫任重道远。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国的成功实践对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马文森:“中国在过去的30年当中的确在减贫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2015年以来,减贫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的确非常了不起,这样好的经验也需要和世界分享。而且亚洲以及非洲地区国家,他们如果知道更多中国的经验,并知道中国是如何做到的,他们也能在其中有所收获。”

    (摘编自2017年5月26日央视网)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阿里巴巴成为第一家把脱贫当做战略业务的公司。阿里巴巴在不断推出的扶贫项目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扶贫观:不只是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

    农村淘宝通过供应链改造,走通了一条农产品精准扶贫模式。将商业和技术的力量合一,实现了扶贫的精准、透明和可持续。同时马云曾先后发起“马云乡村教师计划”“马云乡村校长计划”,通过对教师、校长进行资助和专业培养,支持乡村教育创新实践,让村里的孩子也能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从过去3年的精准扶贫实践来看,在贫困农民增收、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方面需要企业更大程度的投入。中国扶贫基金会近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更聚焦精准,这其中既有恒大、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型企业,也有根植于基层的微型民营企业。

    (摘编自《阿里巴巴打造“互联网+”精准扶贫新模式》)

    材料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袤农村由此迎来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堿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淸晰的思路和措施,关键在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这四个方面,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摘编自《2018年“三农”发展前瞻乡村振兴正当时》)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1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贫困标准也相应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符合百姓利益的。

    B. 图1清楚地展示了在2008年的贫困标准下,除个别年份外,中国贫困人口基本呈逐年下降的一个趋势。

    C. 图2表明按照中国官方制定的贫困标准,在减贫上取得的成就虽然有所起伏,但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大。

    D. 图2表明,我国每年减贫人数相当可观,只有2011至2015年,每年减少的数量达到了千万以上,成果巨大。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经济一直持续增长,但全球减贫任重道远,亚非国家如果想要快速推进减贫工作,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

    B. 中国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所以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C. 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更聚焦精准,这需要依靠恒大、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型企业,但主要依靠微型民营企业。

    D.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由此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这将对中国的扶贫事业起到推动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扶贫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秋节期间,在“传统节日与当代价值”的国际学术对话中,一位年轻的外交官,对传统节日给出了一个令人         的定义。她认为节日不仅是传承文化,更是人类追求艺术的极致表达。什么是节日?“节”本意取自竹节,但我们给了它更多的思想内涵——生活在时间的流里,(      )。而八月十五这一天,本就是每年十二个圆月中的一个,这“节”便成了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与幸福紧密相连的时间密码。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终极表达。         ,没有什么能比艺术做得更出色。因为,只要是真正的美,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分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面对时代变化,只有发挥这份创造力,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前提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诠释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才可能创造出为人民         、有强烈感染力的新的节俗文化产品。开贞起元,         ,此其时也!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同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给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刻度,以此赋予节日不同的深刻意义

    B. 不同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给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刻度,以此对时间长短进行深度切割

    C. 节就是为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的刻度,而不同民族可根据不同的文化对时间进行切割

    D. 节就是为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的刻度,而不同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赋予这刻度以意义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耳目一新  移风易俗   喜闻乐见   推陈出新

    B. 焕然一新  入乡随俗   乐此不疲   革故鼎新

    C. 耳目一新  移风易俗   喜闻乐见   革故鼎新

    D. 焕然一新  入乡随俗   乐此不疲   推陈出新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前提上,利用包括含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

    B. 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

    C. 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传统节日被赋予艺术的多重表达

    D. 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含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用制作衣服的材料表示自己品行高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②,松煤浅染饱霜兔③。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绍圣二年(1095年),黄庭坚因被诬陷而被贬黔州,元符元年(1098年)迁戎州。此诗作于黄庭坚初到戎州之时。②石泓:砚台的别称。③松煤;用松烟制成的墨。霜兔;用雪白的秋兔毫制成的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胸次不能平,吐出岁峥嵘,既是黄斌老画竹时的感受,也是作者黄庭坚苦内心的直实再现。

    B. “公与此君俱忘形”是指黄斌老和横竹俱屈服于外部的压力,改变了自己的品格,挺直的竹子变成偃蹇。

    C. 本诗作者用黄斌老所画横竹的韵,既写出了黄斌老的画技高超,也写出了其性格的倔强不屈。

    D. 诗的前两联侧重于借画竹表达人物的品质特征,后两联主要咏叹的是黄斌老画技的高超。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从世界第9上升到世界第2;发展理念,从单纯追求发展速度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百姓生活,从追求吃饱穿暖到吃好穿好……

    国家发展的“大变革”关系着每个人的“小变化”,请结合见闻,写下你的感悟,分享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宇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B. 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C. 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D. 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B. “嘉祐二年”是以皇帝年号纪年,“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年号。

    C.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时期,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D. “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苏轼未成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 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 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 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2)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