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14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4 题
  1. 鲁迅说,“许多史书对人物的评价是靠不住的。历代王朝,统治时间长的,评论者都是本朝的人,对他们本朝的皇帝多半是歌功颂德;统治时间短的,那朝代的皇帝就很容易被贬为‘暴君’,因为评论者是另一个朝代的人了。”根据材料,可知

    A. 史书和小说戏曲不足征信

    B. 评价人物要运用辩证法

    C. 权威研究材料是二十四史

    D. 运用史料需要辨伪考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要求,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

    A. 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 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 典籍整理服务于文化专制

    D. 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晋以后,部分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巩固门阀士族统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保证选官的公正性

    D. 注重门第家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摸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

    A. 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 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C. 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D. 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专制王权强大

    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 集体观念浓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朱子语类》云:“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本朝”这些措施实施的消极影响是

    A. 皇帝得以大全总揽,中央集权加强

    B. 导致地方严重的“积贫积弱”

    C. 造成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威胁到皇权

    D. 不利于各行省之间密切交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察举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据此可知分封制中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有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B.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从殷商的“宗天敬鬼”到西周的“敬德保民”,这种国家政策的转变反映了

    A. 王权不再需要神化

    B. “天人合一”观念的形成

    C. 中国人类精神的觉醒

    D. 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A. 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B. 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洪武十三年(1380年)9月,明太祖设四辅官,名为春、夏、秋、冬,按时节来帮助自己;洪武十五年(1382年)11月,明太祖又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殿阁大学士,侍左右,备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明太祖采取这些举措是基于

    A. 宰相制度阻碍皇权集中

    B. 自己无力处理繁多政务

    C. 针对政治制度进行变革

    D. 增加官员数量削弱相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B. 岳飞是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C. 北宋先后与契丹、西夏、金政权并立过

    D. 该时期和平是民族交往的主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有人在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说:“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下列对此制度的说明正确的是

    A.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

    B. 隋唐实行科举制后促进了社会公平

    C. 秦朝推行的郡县制维护了国家统一

    D. 明清加强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的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

    ——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选官的方式及其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有关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

    (3)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