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1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B. 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

    C. 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

    D. 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1 题
  1. 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材料的主旨是

    A. 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B. 贞节旌表制度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

    C. 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 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是由于

    A. 农村改革初见成效

    B. 工业化进程的受措

    C. 户籍管理制度变化

    D. 计划经济体制松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约翰尼夫在《战争与人类进步》写到:“从1785年到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变化有

    A. 自由主义开始盛行 B. 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C.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D.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对于法律与君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君主要用严刑峻法确立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两者的观点截然不同。形成这样的历史叙述,首先需要

    A. 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认识

    B. 考证相关史料真伪

    C. 研究分析比较史料异同

    D. 搜集整理相关史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1926年)》中写到,“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学生虽派代表找过国民党,他的领导人竟以无力参加拒绝”。这表明

    A. 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客观发展的要求

    B. 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组织条件

    C. 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

    D. 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研究表明,工业化前,英国农民是大众的主体,农民的购买力代表着国民的消费水平。1745年英格兰一位富裕的农民被描写为“享有人生一切舒适”,如下表:英国农民一日三餐统计表

    早餐

    午餐

    晚餐

    周末

    1

    汉普郡

    牛奶、面包、咸猪肉

    面包、奶酪、啤酒、马铃薯、白菜、萝卜

    面包、奶酪

    增加鲜猪肉

    2

    北安普顿郡

    腌肉、奶酪

    面包、啤酒、烤肉、布丁

    腌肉、奶酪加少量啤酒

    这表明英国

    A. 社会转型依赖农业进步

    B. 工业化牺牲了农民利益

    C. 工业化依靠资本的原始积累

    D. 圈地运动并未牺牲农民利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1952年10月召开的苏共十九大上,苏联领导人对当时经济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当广泛的披露:如指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现有可能性还远未加以充分利用,许多企业没有很好完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企业经营不善,原材料、燃料、电力、工具等严重浪费。这反映了当时苏共

    A. 彻底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B. 开始调整和改革斯大林模式

    C. 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新认识

    D. 充分肯定市场经济存在的必要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题文)春秋后期各国都先后进行了“均田分力”、“与民分货”的赋税改革。这些改革

    A. 实践了儒家“仁政”思想

    B. 促进了小农生产组织形成

    C. 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D. 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曹操在给汉献帝上表论田庄主田畴时说:“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由此可知,部分田庄在东汉后期

    A. 起到了维护地方稳定的作用

    B. 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C. 激化了田庄内部的阶级矛盾

    D. 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A.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 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 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 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二战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先后开始了可乐瓶装业务,瓶装可乐在很多欧洲国家市场上已非鲜见。1950~1954年,在联邦德国的销售数量就达到1.4亿瓶,创造了可乐销售历史上的奇迹。这反映出

    A. 马歇尔计划初显成效

    B. 联邦德国发展速度最快

    C. 欧洲一体化趋势加强

    D. 欧洲大众文化的衰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統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駐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行省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状时期。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郡大概到春秋末期才出现,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制度。

    ——摘自易字《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县的机构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不及秦汉县管辖得那样广泛。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具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实行行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日记》中对中国文明盛赞有加:“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中国物产丰富,美丽富饶……从纸张、印刷到漆、茶等这个王国境内都有丰富的出产……道德哲学发达,重视礼仪……中国的孝道在世界上没有别的民族可以和中国人相比。然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不再是那个美好的黄金帝国,它每况愈下,逐渐沦为停滞、落后的代名词,在西方传教士、外交官眼中的中国是落后的、混乱的……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典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17世纪到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人的中国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变化,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站和急递铺系统。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斯藏(今前、后藏地区),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缅国,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共约1500处,为各级政府因公差遣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是当时最便利的交通体系。急递铺是元代的官方邮递系统。每10或15、25里设一铺,置铺兵五人,负责传递文书。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件500里。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历史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桓谭,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天文学家。在其著作《新论》中,他列举许多事例批评各种宣扬天有意志的虚妄言论。当时,谶纬学家宣传说鹳鸟是“天”的宝鸟,如果杀取此鸟就会引起天的震怒,而发出雷声。桓谭辩驳说:人杀死鹳鸟和天打雷曾经在时间上先后发生,那只是偶然巧合,并非天的震怒。他还认为万物都是阴阳之气相合而生,万物的生死犹如四时的运行一样,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如果不按自然的本来面貌认识自然,就犯了迷不知返的错误。桓谭指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如同烛光依赖烛脂一样。烛脂燃烧完毕,灯火无法复燃,人的形体衰落死亡,精神也随之消亡。

    ——改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指出桓谭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谶纬迷信思想盛行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