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鲁迅先生以___的笔力,将那个黑暗的时代所造成的人性与社会的阴暗描画得___,不仅悲天,而且悯人。带给我们的绝非只有___,而是更多的思考。

    A. 力透纸背      入木三分   震撼

    B. 力透纸背      鞭辟入里   震惊

    C. 苍劲有力      入木三分   震惊

    D. 苍劲有力      鞭辟入里   震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B.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C.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D.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孔子治学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和谐的、公平的社会制度。___。___,___。___,___。

    ①因此,孔子的社会学说是从改造和培养人着手

    ②因此,儒家思想的落实必然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可以承担这一理想的社会群体

    ③而孔子认为,任何社会制度的建立都有赖于一批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人

    ④正是由于儒家的道德实践旨在成就一种圣人的品格

    ⑤以塑造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格目的的

    A. ③①②⑤④   B. ③①⑤④②   C. ①⑤④②③   D. ④②③①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对联中,写白居易的一项是

    ①辞帝阙远谪蛮荒,情系孤舟,高吟钓雪;视民瘼伤如己疾,气吞猛虎,敢说捕蛇。

    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③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④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燕子年年入户飞,向人无是亦无非。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D. 禽鸟也知勤作室,衔泥带得落花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戴先生行状

    [清]洪榜

    先生姓戴,讳震,字东原,世为休宁人。生而体貌厚重,性端严。生十岁,乃能言。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右经一章以下,问其塾师曰:“此何以知其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先儒子朱子所注云尔。”即问:“子朱子何时人也?”曰:“南宋。”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也?”曰:“东周。”又问:“周去宋几何时?”曰:“几二千年矣。”又问:“然则子朱子何以知其然?”师无以应,大奇之。

    先生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塾师略举传注训解之,先生意每不释然。师不胜其烦,因取汉许叔重《说文解字》十五卷授之。先生大好其书,学之三年,尽得其节目。又取《尔雅》、《方言》及汉儒笺注之存于今者,搜求考究。一字之义,必贯群经、本六书以为定诂。由是尽通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举其辞无遗。

    时郡守何公,常以月某日,延郡之名人宿学,讲论经义于书院之怀古堂。婺源江先生永治经数十年,精于《三礼》及步算、钟律、声韵、地名沿革,博综淹贯,岿然大师。先生一见倾心,因取平日所学就质正焉。江先生见其盛年博学,相得甚欢。一日,举历算中数事问先生曰:“吾有所疑,十余年未能决。”先生请其书,谛观之,因为剖析比较,言其所以然。江先生惊喜,叹曰:“累岁之疑,一日而释,其敏不可及也。”先生亦叹江先生之学,周详精整,日从江先生从容质疑问难。盖先生律历声韵之学,亦江先生有以发之也。

    东吴惠定宇先生栋,自其家三世传经,其学信而好古,从学之士甚众。先生于乾隆乙亥岁北上京师,见惠于扬州,一见订交。嘉定光禄王君鸣盛尝言曰:“方今学者,断推两先生,惠君之治经求其古,戴君求其是,究之,舍古亦无以为是。”王君博雅君子,故言云然。其言先生之学,期于求是,亦不易之论。

    先生行己严介,不苟然,必絜以情理,不为矫激之行。先生接物待人以诚,谋人之事,如恐其不遂,扬人之善,如恐其不闻。其教诲人,终日矻矻,不以为倦也。先生之言,平正通达,近而易知,博极群书,而不少驰骋,有所请,各如其量以答之。凡见先生者,未尝不有所得也。先生之学,虽未设施于时,既没,其言立,所谓不朽者与!

    (节选自《初堂遗稿》,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去宋几何时           去:距离

    B. 本六书以为定诂         本:根据

    C. 断推两先生           推:荐举

    D. 如恐其不遂           遂:完成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戴震读书天赋异禀,好学多思,他不满足于课堂的简单教授,塾师只得给他《说文解字》;凭着这种精神,戴震读透了《十三经注疏》。

    B. 戴震谦虚好学,师从婺源大儒江永,倾心求教,深入探讨,从而获益匪浅,尤其是律历、声韵方面的学问,多有启发。

    C. 王鸣盛评价戴震时,将其与东吴大儒惠栋对比,分析两人学术宗旨的不同。同时,肯定了戴震的学术成就,认为他的学说是不可更改的定论。

    D. 戴震乐于教导他人,并能因材施教,根据求教者水平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指点,保证让每个人都能学有所获。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无以应,大奇之。

    (2)先生请其书,谛观之,因为剖析比较,言其所以然。

    (3)先生之学,虽未设施于时,既没,其言立,所谓不朽者与!

    4.根据全文,简要概括戴震治学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辛弃疾

    敧枕婆娑两鬓霜。起听檐溜碎喧江。那边玉筯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

    诗酒社,水云乡。可堪醉墨几淋浪。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

    (注释)豫章:元济之家乡。檐溜:指檐沟流下的水。玉筯:一作“玉箸”,此处指眼泪。淋浪:淋漓,形容畅快、痛快。

    1.词中的元济之形象有什么特点?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简析上片“那边玉筯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的表达效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子无良媒。(《诗经·氓》)

    (2)定乎内外之分,___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3)桃李不言,______。(《史记·李将军列传》)

    (4)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杜甫《登高》)

    (5)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6)长桥卧波,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7)诵明月之诗,______。(苏轼《赤壁赋》)

    (8)舞榭歌台,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

    王亚

    清明是一杯绿茶。浅尝便一股子清气,再深啜一口,有韵了,缓得长。人慢慢走着,走得久了就老了死了。所以,清明最能阅见人世,到这一日来看,都是清淡得有些余韵。或有回甘,或茶搁得多了,略涩了些。要不干脆茶质糙些,无论何种水都经得住,倒走得更长久。

    多年前,我每天泡一杯绿茶慢慢读杨绛先生的新书《我们仨》,竟在大夏天读出了清明的味道。“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一个人在家里行走七千步,寂寞也浅,思念也淡,天地也清阔,却能把你逼得心酸起来。一只手探入胸腔轻轻压挤似的,你的心滴滴答答成了湿毛巾。可你看她那面庞,终是笑的。这是杨绛先生的味道,亦是清明的味道,没有不可收拾的哀愁。

    清明的味道是迂回而含蓄的,宜怀人。

    祖父毕业于国立某师范学校,四十余岁便殁了三任妻子,也不再续弦,他老了以后笑说:“命硬,就不祸害人了。”他开油坊,挑桐油下广州,为躲兵役以私塾底子考入师范,而后一辈子教书,一个人养活一家九口人。在某个风雨如晦的时期,因为几近成为民国时期某县政府官员的身份,被折磨十余年。他只在老了以后被梦吓醒,仍旧笑:“我还以为又回到那十年。”笑的时候还庆幸地眨眨眼睛。

    自我有记忆起,祖父就已经老了。我像只小猫一样跟着他,白天跟他读书习字,夜里给他暖被窝。他脚长盈尺,睡觉时直挺挺伸着一动不动。手也纤长,一把抓住我的脚踝往被头那边扯。

    “小孩子睡觉不要蜷着,挺直了,以后做人也这样。”

    五岁那年去太原伯父家,半路在郑州转车,他去买票,嘱我乖乖地在广场守行李。我便做着乖小孩,在旅行包上坐了,一等就是很久。他买了票回来时,我揉着惺忪的眼看他,他一脸惊惧地紧紧抱着我,生怕我会从他怀里溜走似的。伯母很多年后还爱羞我,说在太原向祖父发脾气,大冬天的把一只棉鞋都扔到水缸里了,我一直讪笑。无论我多执拗顽劣,祖父从未生气过。

    祖父自然也有呵责时。夏天的正午,小伙伴偷偷来唤,我趁他午睡,溜了出去,顶着太阳疯跑疯玩,往往过不了多久,他便用手半遮额头摇着蒲扇来了。

    “女孩子不能做一个疯丫头,睡不着就回家读书!”嘴上诘责着,眼里依旧温和。

    不记得几岁开始发蒙,父亲为我做了块小黑板,祖父从学校拿回来粉笔,我的小课堂就开课了。

    我摇头晃脑跟着祖父读书背诗。李白、杜甫成了我儿时就熟知之人,“老刘食量大如牛”,薛丁山娶了樊梨花……祖父像一个书袋子,每天掏出一些儿来给我慢慢咀嚼,反刍,再咀嚼,咽下。祖父教了一辈子书,我成了他的“关门弟子”,将他的衣钵悉数接过来。是的,我的确接了衣钵,承袭了祖辈父辈的职业与性情,淡然地做着教书先生。

    李杜们也种在了心里,和阅读的习惯一起。后来我写李清照、纳兰、仓央嘉措,写茶,写酒,写汉字闲时光,哪一样不是那时种下的呢?可是,祖父终究去了。

    我有时清明回去“看”他,想着,是不是拿些我的文字烧给他,让他在那一边也看看他的孙女出书了。我终究是羞怯的,如那年错愕地看他搂着我的神情,紧张惧怕,却不曾有半句言语。我的血脉里流着他的血,便有了家族式的内敛。

    祖父一生迂回若此犹自清明,不染无边哀怨,无大喜亦不见大怒,不过事后淡淡一笑,到老脊背都挺直。

    清明本该天清地明的淡然,何必牵惹出蚀骨的痛?大约我薄情,清明诗里最不爱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些凄风苦雨都受不起,如何过得清明?

    《逸周书》写“清明之日,桐始华”。想着一路桐花故人般来迎你,凄苦也可抛了。也喜欢《逸周书》这个“逸”字,似古人施施然而来。

    “清明风至,音比中吕”。这是《淮南子》里的话。古乐分十二律,“中吕”居各音律之中,是清音。大约就如清明风至,你在风里,会听见谁的一声唤?

    今日正清明,我泡了杯徽地绿茶——岳西翠兰,名字俗了些,茶味却好,也经泡。一杯清明,算俗到了雅境。今日我没回乡,就以这杯茶遥祭祖父。

    桐华,风至,你不慌不忙地走着。也好。

    (有删改)

    1.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二段的作用。

    2.祖父给了我怎样的人生影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4.请探究作者以“清明”为题的意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捣鬼心传

    鲁迅

    中国人又很有些喜欢奇形怪状,鬼鬼祟祟的脾气,爱看古树发光比大麦开花的多,其实大麦开花他向来也没有看见过。于是怪胎畸形,就成为报章的好资料,替代了生物学的常识的位置了。最近在广告上所见的,有像所谓两头蛇似的两头四手的胎儿,还有从小肚上生出一只脚来的三脚汉子。固然,人有怪胎,也有畸形,然而造化的本领是有限的,他无论怎么怪,怎么畸,总有一个限制:孪儿可以连背,连腹,连臀,连胁,或竟骈头,却不会将头生在屁股上;形可以骈拇,枝指,缺肢,多乳,却不会两脚之外添出一只脚来,好像“买两送一”的买卖。天实在不及人之能捣鬼。

    但是,人的捣鬼,虽胜于天,而实际上本领也有限。因为捣鬼精义,在切忌发挥,亦即必须含蓄。盖一加发挥,能使所捣之鬼分明,同时也生限制,故不如含蓄之深远,而影响却又因而模胡了。“有一利必有一弊”,我之所谓“有限”者以此。

    清朝人的笔记里,常说罗两峰的《鬼趣图》,真写得鬼气拂拂;后来那图由文明书局印出来了,却不过一个奇瘦,一个矮胖,一个臃肿的模样,并不见得怎样的出奇,还不如只看笔记有趣。小说上的描摹鬼相,虽然竭力,也都不足以惊人,我觉得最可怕的还是晋人所记的脸无五官,浑沦如鸡蛋的山中厉鬼。因为五官不过是五官,纵使苦心经营,要它凶恶,总也逃不出五官的范围,现在使它浑沦得莫名其妙,读者也就怕得莫名其妙了。然而其“弊”也,是印象的模胡。不过较之写些“青面獠牙”,“口鼻流血”的笨伯,自然聪明得远。

    中华民国人的宣布罪状大抵是十条,然而结果大抵是无效。古来尽多坏人,十条不过如此,想引人的注意以至活动是决不会的。骆宾王作《讨武曌檄》,那“入宫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几句,恐怕是很费点心机的了,但相传武后看到这里,不过微微一笑。是的,如此而已,又怎么样呢?声罪致讨的明文,那力量往往远不如交头接耳的密语,因为一是分明,一是莫测的。我想假使当时骆宾王站在大众之前,只是攒眉摇头,连称“坏极坏极”,却不说出其所谓坏的实例,恐怕那效力会在文章之上的罢。“狂飙文豪”高长虹攻击我时,说道劣迹多端,倘一发表,便即身败名裂,而终于并不发表,是深得捣鬼正脉的;但也竟无大效者,则与广泛俱来的“模胡”之弊为之也。

    明白了这两例,便知道治国平天下之法,在告诉大家以有法,而不可明白切实的说出何法来。因为一说出,即有言,一有言,便可与行相对照,所以不如示之以不测。不测的威棱使人萎伤,不测的妙法使人希望——饥荒时生病,打仗时做诗,虽若与治国平天下不相干,但在莫明其妙中,却能令人疑为跟着自有治国平天下的妙法在——然而其“弊”也,却还是照例的也能在模胡中疑心到所谓妙法,其实不过是毫无方法而已。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从文章第二段中捣鬼“利”、“弊”的角度,分析高长虹对“我”的攻击。

    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的内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朱光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