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字词书写 1 题,选择题 3 题,名著阅读 1 题,句子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课外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字词书写 共 1 题
  1. 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相应的词语。

    有人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当成座右铭,但是个性可能会让你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与众不同”一不小心就会变成yī yì ɡū xínɡ 。所以,很多时候你要学会把别人的jié zé 当作意志消沉时的兴奋剂;把勉励、褒奖当作自我膨胀时的镇静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A.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让过去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绿树成荫的沃土。

    B.国庆黄金周,贵阳天河潭风景区游客爆满,到处是喧嚣的人群,景区不堪重负。

    C.登上山顶,望着湛蓝的天空,他不禁赞叹:万里无云,目空一切 ,天气太好了!

    D.学会约束自己,恪守校纪校规,认真学习,努力向上,你也会成为别人的榜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庆祝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B.“大数据”成了贵阳的一张新名片,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了贵阳的知名度。

    C.我们应当践行和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D.本学期九年级要举行诗歌朗诵会,同学们热情高涨,各班掀起了朗诵诗歌的热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梁启超,本文是1922年他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演讲稿。

    B.《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写的一篇散文,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劝说的口吻,传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是普希金。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了诗305篇,其作品分为赋、比、兴三部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

    (1)抗战时期,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_____和______。

    (2)从下列名著主要人物的经历来看,身份神秘最后不知所踪的是(______)

    A.唐僧  B.尼摩船长  C.贺龙   D.朱赫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默写

    ①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②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③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④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苏轼《明月几时有》)

    ⑤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⑥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⑦《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早晚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我的第一次飞行

    〔英国〕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至此前为止,我所有的飞行都只是在书房中进行想象里的飞行。

    但是今天早上我真的飞起来了。我在天空中度过了十到十五分钟;我们去了海上,腾入了高空,又返回了陆地,继而盘旋而上,飞得更高,接着又陡峭直下,降落水面;抵岸之后,我深切感觉到,对于这番至此为止意想不到的巨量快乐,我还仅是初尝。以后但有机会,我还要再去飞行,而且要飞行得更高更远。

    这次经历使我多年来对飞行所具有的兴趣又油然复生起来;在这件事上,由于一向只是在书本上或口头上听人说说讲讲,而缺乏亲自参加,兴趣的确有点索然和下降了。十六年以前,也就是在兰格里①与李林索尔②正在噪红的那个时期,我曾是坚信并著文论述过飞行一事确属可能的少数报人之一——这件事对我的声誉曾颇有不利,但却也从当时受到挫折的少数先驱者那里赢得了一点异常动人的感激。我的壁炉架上就挂着兰格里教授十六年前寄给我的一幅照片,像面模糊,拍得不佳,但却很有趣。从照片上可以看到第一架人造机器飞行的情形,它比空气重而能在空中保持若干时刻。这是一具飞机模型,小得连一只猫也载不动;上升是螺旋式的,降落时完好无损,但却像挪亚的鸽子一样,携带回来了巨大的希望。

    这不过是十六年前的事,回想起当年哪怕我们最彻底的信仰者在发表其预言时那副谨而慎之的神气,未免令人好笑。我是一个十足的卤莽灭裂之徒;我直捷了当地说道,在我们这一代中我们即将看到人的飞行。但对这话我也一再做了修饰,即在今后若干年内,这件事仍将是具有非常胆量与技巧的人才干得的事。我们虚构了巨量的困难与危险。记得一位著名的剑桥数学家便曾撰文指出,一架飞行的机器必然会产生严重的颠簸现象,因而在其前行的过程中,颠簸程度必然继续增加,其结果将是忽而头掉,忽而尾落,于是机身会像一柄刀一样地砰然堕地了事;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读后心情非常沮丧。我们太夸大了不安全性的各种可能。我们想象里的那架飞机不是一股劲地“前后折腾”,就是一阵最小的侧风也会把它吹歪,一个喷嚏也会把它打翻。

    今天早上我与格雷汉姆-怀特先生一起在伊斯特本上空翔驶的那架水上飞机,乘坐起来完全与在柏油路面上奔驰着的汽车同样平稳。

    于是我们的思路就又从摇晃不安的顾虑转移到飞行对心理与生理的作用的考虑上去了。多数人从悬崖或高塔的顶端朝下看时往往会感到一种轻微的畏惧,甚至是很严重的畏惧。因此我们不禁要问,即使人们经过极大努力而终于进入了高空,难道他们这时不会因为不胜其孤寂眩晕与惴惴不安之感而顿失其一切自制吗?尤其是,那种颠簸和摇晃不会使他们严重地“晕船”吗?

    上面说的那种畏惧我一向也多少有一些。在今天上午我登上飞机时那种兴致勃勃的心情的底层,就多少活动着一股害怕的潜流——那种当人们从事一种新的经历时潜入心里的微弱的害怕;正如当人们初次潜水或第一遭沿着冰路乘坐雪橇疾驰而下时所感觉的那样;我原以为我准要“晕船”——或者更确切些说——要“晕飞机”;我原来还以为我一定要弄得头昏眼花,浑身冰冷,着实有一番罪过好受。出乎预料,这种情形竟一点也没有发生。

    飞机的行动是那么顺当平稳,此刻我仍然惊异不已。世上很少有什么可以与它相比——也许除了光洁冰面上的快艇运行,不过这个我也拿不很准。世界上最好路面上的最好汽车相形之下也只不过是件摇摇晃晃的东西。

    一开始,我们顺风去了海上,飞机一下还飞不起来。我们忽高忽低,在波顶浪尖上跳跃前进,不时在水面激起了轻微的浪花。接着我们便调转机身,逆风而起,而当我俯身细视时,我已经不再能看到银白泡沫的倏忽明灭。我飞起来了。一切宁静安谧,恍若置身梦境。我看到了飞机的浮舟与波涛之间的距离正在一步步拉大。这决不是一个无风的天气;一阵阵飘忽不定的猎猎晨风正从北面刮来,拂掠着岸边的丘岗。但这对我们的飞行却丝毫不生影响。

    至于说到俯视所易引起的眩晕,我也一点没有感到。很难说明为什么会是这样,但事实却是这样。我觉得在这类事情上我既不是特别头脑稳健,也不是特别容易眩晕。我敢站在千尺悬崖之上朝下瞭望,但我却从来缺乏胆量去站在边缘地方,或者伸颈直视涧底。如要这样也只有采取卧式才敢。前不多久,我登过一次鹿特丹摩天楼顶部的一座瞭望台,那时恰值天风很盛,从脚下地板的隙缝间可以俯瞰到下面街道上行人的头顶;但我感觉并不舒服。但是今天早晨我可是笔直下视了,看到了下面路过的一支小小的渔舟船队,看到了麇集在海滩上的人群以及从细波碎浪中向我们睁目凝望的浴者,但这时我却感到十分舒适欣喜。这时沐浴在晨光熹微里的伊斯特本,真是一座纤芥毕见、晶莹可爱的小城,宛如我们从高山之巅朝下眄视时所看到的那样……

    飞过湖面,飞过海上,飞在阳光之中,飞在近陆之处,这正是一个空际旅行家的绝妙所在。我真愿今天早上就飞入法国,而不是返回伊斯特本,然后沿陆一气飞入西班牙,飞入地中海,接着再缓缓其行,飞赴印度,再飞到东印度群岛……

    我突然感到今天我的书房对我的吸引力减弱了。

    (有删改)

    (注释)①兰格里:美国天文学家与物理学家。②李林索尔:德国科学家,早期飞机的研究家与试制者。

    1.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作者没有经历过的心理活动是

    A.抵岸之后,深切感觉到意想不到的巨量快乐。

    B.飞机的不安全性使我的兴趣有点索然和下降。

    C.登上飞机时兴致勃勃的同时又有微弱的害怕。

    D.飞机起飞时恍若置身梦境,下视时感到欣喜。

    2.本文穿插叙述了许多内容,这些内容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以下不是此类的是

    A.壁炉架上挂着兰格里教授寄给作者的一幅飞机模型飞行的照片。

    B.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撰文指出,飞行的机器必然会产生颠簸现象。

    C.作者登过鹿特丹摩天楼顶部的一座瞭望台,俯瞰到下面的街道。

    D.作者与格雷汉姆—怀特先生顺风去海上,飞机一下还飞不起来。

    3.文章两句划线句中的“飞”字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效果有何不同,请分别分析。

    4.文章开头写自己在书房中想象飞行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学会“拐弯”是人生大智慧

    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已105岁了①,除了耳朵需要带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辍,每月都有一篇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一次,央视主持人崔永元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往前看。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一句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周老认为:“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他还提醒人们,“自杀的人,就是他走到要拐弯的地方,他不能拐弯,就只好死了。”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他百年人生的智慧,更是对人们的忠告。

    从人成长的轨迹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等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想如果把拐弯用英文大写的字母来表示,可分出若干种类型。

    一是把拐弯用字母“V”来表示。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是一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又改为向上。这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一种转折。许多由挫折走向成功的人和事就是最好的例子。北大教授季羡林,“文革”时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却在困境中发现了有利因素,便利用3年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宏篇巨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二是把拐弯用字母“N”来表示。这种拐弯和“V”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是表示人们按既定的道路和方向前进时,原路走不通了,必须拐弯,但这个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拐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域获得新的发展。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不幸,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拐弯。只要你心里拐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红极一时的影星克里斯朵夫•李维在一次马术比赛中,意外坠落,成了一个高位截瘫者。他一度绝望过,也曾想就此了却生命。但在挫折面前,他最终选择了转弯,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导的影片获得了金球奖。他坚持用牙咬着笔,写出了人生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成了畅销书。

    三是把拐弯用字母“W”来表示。这说明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炼、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的。一些伟人名人成长的轨迹,就雄辩地证明了他们正是在不停拐弯中才前进的,在不断拐弯中才获得成功的。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实行“三民主义”,经受多次失败,但矢志不渝,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两院院士王选一生经历了9次选择,也就是9次拐弯,终于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被誉为“当代毕升”。

    由此看来,_____________。

    (注释)①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

    1.下列对“拐弯”的理解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拐弯”是达到人生终点的必要条件。

    B.“拐弯”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

    C.“拐弯”是在新的落脚点获得新的发展。

    D.“拐弯”是一种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

    2.下列选项填入文中末尾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人生道路遇到困难的时候,勇敢地面对,说不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B.人生经历多次挫折磨炼和失败的考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毫无益处的。

    C.学会“拐弯”不只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

    D.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就一定要学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拐几个弯。

    3.除了“拐弯”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生智慧?请根据划线句内容,就“人生智慧”这个话题,

    用下面的句式作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合理。从人的成长轨迹看,……。有人说,……。由此可见,……。

    4.下面是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语段,请比较文本与该句在语言特点和论证角度上有何不同

    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惟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课外阅读 共 1 题
  1.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①

    〔唐〕王维

    近腊月下②,景气和畅,故山③殊可过④。足下方温经⑤,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⑥,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⑦,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⑧,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⑪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⑬。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⑭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⑮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注释)①裴秀才迪:裴迪,王维好友。秀才,唐代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②下:末尾。③故山:指王维旧居的辋川山。④过:过访。⑤温经:温习经书。⑥感配寺:寺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⑦灞:灞水。⑧沦涟:水波纹。⑨舂chōng:捣米。⑩疏钟:稀疏的钟声。⑪仄:狭窄。⑫矫:举。⑬雊gòu:雄雉鸣。⑭天机:天性。清妙:清远妙悟。⑮黄檗:一种香料植物。⑯不一:不能逐一地详细说。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B.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C.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D.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2.表明作者写这封书信目的的语句是

    A.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B.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C.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D.山中人王维白

    3.《小石潭记》中同行有五人而作者却说“寂寥无人”,请摘录本文中情形、情感与之最相似的句子。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与山僧饭讫而去       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B.因驮黄蘖人往,不一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范仲淹《岳阳楼记》)

    C.然是中有深趣矣       问今是何世,乃不只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D.清月映郭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西塞山①怀古

    〔隋〕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③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④。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⑤,故垒⑥萧萧芦荻秋。

    (注释)①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②王濬: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③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④石头:指石头城,王濬率船队,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投降。⑤四海为家日:指国家统一。⑥故垒:旧时的壁垒。

    1.根据本诗所体现的季节判断,填入诗中空缺处最恰当的是

    A.潮 B.暖 C.江 D.寒

    2.本诗与杜牧《赤壁》一诗都有怀古之意,但凭吊古迹所表达的感慨有何不同?请简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学校开展“经典古诗文朗诵”比赛,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请根据下表介绍两种参赛形式。要求信息完整、连贯通顺、思路清晰,适当加入连接词。

    集体朗诵

    个人朗诵

    以班级为单位

    班内选一名学生参赛

    比赛得分计入班级团体总分。

    比赛得分计入团体总分,同时作为个人奖评选依据。

    2.以下是主持人针对比赛意义的发言提纲,其中与其它各项逻辑衔接不恰当的是

    A. B.

    C. D.

    3.赛后有小记者对观众进行了采访,以下提问和回答的语言都不够简明,请修改。

    小记者:你好!请问你作为观众,你看到大家的表现,你认为大家的整体表现如何?

    某同学:我看到大家的表现都非常精彩,我认为大家的整体表现都非常不错,可以看出准备的十分充分和用心。当中还有几个是我们班的同学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根据要求答题。

    我们总是对生活中的某一刻充满了无限期待,一遍遍在心中描绘着这一刻的模样。当这一刻到来时,有时如我们所愿,有时非我们所愿。

    请以“这一刻________我所愿”为题,从“如”与“非”中任选其一填在标题横线处,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

    (1)描绘这一刻的细节或场面,再现当时的情景;

    (2)充分表现自己“这一刻”的心理活动;

    (3)立意明确,真诚地表达对生活的思考、感悟;

    (4)请勿套作,不得抄袭;

    (5)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6)文中勿出现真实的区域名、学校名和人名等信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