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单选题 20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A.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 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 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 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B. 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

    C. 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D. 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某机构是一个总司一切事务的行政组织,其成员由抽签选出,每日在雅典城中的大会堂内召开会议,除了节日及凶兆日子外,会议皆会举行。这一机构是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议事会   C. 陪审法庭   D. 十将军委员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0 题
  1. “无论是为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为此,罗马当局

    A. 完善习惯法   B. 发展万民法

    C. 颁布成文法   D. 固守公民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 三权分立原则

    B. 共和制度

    C. 联邦体制

    D. 主权在民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这说明当时

    A.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本党敢郑重向全国民众宣言曰: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此宣言最可能是

    A.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B. 中共“一大”革命纲领

    C. 1926年国民党北伐宣言

    D. 第二次国共合作宣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49年12月16日,缅甸政府来电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研究认为:缅甸政府要求建立外交关系问题,应复电询问该政府是否愿意和国民党政府断绝关系,同时请该政府派代表到北京来商谈建立中缅外交关系问题。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一边倒”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另起炉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它”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丝路山水地图》在戊戌年(2018年)春晚惊艳亮相。据考证,此图绘制于明朝中后期,地理范围从中国嘉峪关到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丝织业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B. 唐代吸收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C. 明清时期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

    D. 宋代吸收波斯的织法和风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题文)“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这次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C. 万隆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周官》

    (周)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

    《史记》

    A. 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 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C. 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

    D. 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A. 行使军权

    B. 审核政令

    C. 跪受笔录

    D. 协理奏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粤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命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

    A.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 武昌起义的爆发

    C. 北伐战争进展迅速

    D. 南昌起义的成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该电报(如下)发于哪场战争中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改革议会制度,中产阶级更多参政

    C.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D.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德皇威廉二世继任后不久,因与俾斯麦政治路线不同,就迫使俾斯麦辞去了宰相职务。为此英国人画了一幅关于辞退俾斯麦的漫画:下船上岸的导航员(下图)。此漫画内容实质上反映了德意志最主要的政治特点是

    A. 具有强烈的专制主义色彩

    B. 君权至上的君主专制体制

    C. 最典型的君主立宪政体

    D. 议会具有立法权的民主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列宁曾经这样概括俄国某一时期的阶段特点:“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A. 二月革命时期

    B. 《四月提纲》发表前后

    C. 七月流血事件后

    D.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前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在研究当代世界历史局势时,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探究主题

    A. 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与合作

    B. 第三世界的崛起

    C. 战后世界各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工师校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反映了当时

    A. 民营手工注重质量信誉

    B. 官营作坊主要生产祭器

    C. 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巧

    D.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题文)唐代陈鸿祖的《东城老父传》中记载,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廛间”。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官营棉纺手工业技术先进

    B. 商品的买卖突破时空限制

    C. 棉布产量和运销数量较多

    D.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

    A. 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B. 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C. 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D. 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自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兴衰起落,发生了非常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

    ——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

    材料二  60至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是在国际形势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开始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新兴民族国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发展力量。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赵立冲《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

    材料三  关于筹备新的联盟条约的谈判已经进入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客观进程和成立独立国家联盟已经成为现实。

    ——《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首脑声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

    (3)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所说的“这便大错”的选官制度指的是什么?该制度有何弊端?材料二所说的唐代“较以前是进步的”的选官制度指的是什么?该制度有何积极性?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变迁

    ——摘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材料二  美国总統罗斯福说:;忘不了中国人民在7年多的时间里怎么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斯大林指出,中国人民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事业中起了巨大作用。中国人民及其军队的斗争,大大便利了击溃日本侵略力量的事业。日本历史学家伊豆夫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失敗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绵延14年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决定作用

    ——丁家栋《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外事之刺激”和“中国的反应”两个角度:分析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近代中国重大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罗斯福、斯大林、伊豆夫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形成何种共识?结合所学指出抗战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与世界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  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