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单选题 27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20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7 题
  1. 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阶层(职业)年代

    1560年

    1700年

    贵族、绅士、教士

    100%

    100%

    商人、律师、政府官员

    100%

    100%

    (伦敦)店主、制造业者

    60%

    90%

    (乡村)店主、制造业者

    30%

    60%

    农场主(含自耕农)

    50%

    75%

    农牧业雇工和佃仆

    15%

    15%

    茅舍农(含牧民)

    20%

    20%

    A. 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B. 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 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D. 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

    A. 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

    B. 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

    C. 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

    D. 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罗马法规定:河流两岸土地的所有人,应在必要的范围内使其土地可供公众使用,如行路、拉纤、停泊、系缆、晾晒渔网等。这表明罗马法

    A. 随意剥夺财产所有人的权利   B. 调解了公民之间的利益冲突

    C. 保护帝国内一切自由民利益   D. 严格规范财产所有人的权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法陷于沉寂,教会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宣扬“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力量”、“国王不受法律约束”。这在当时

    A. 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

    B.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C. 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D. 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通常被称为重商主义的这种对经济生活全面、严格控制的一种反应。”这表明

    A. 启蒙运动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B. 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密不可分

    C. “重商主义”不能推动经济发展

    D. 经济理论是启蒙运动的较重要议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这反映了欧洲

    A. 主导世界经济并占优势

    B. 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C. 形成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D. 成为东方商品输出场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表为中国生丝销售量估计表(单位:万担)

    时间

    总销售量

    出口量(占总情售量%)

    生丝内销

    绸内销折生丝

    内销总量(占总销售量%)

    1840年前

    6.40

    0.90(14.06)

    0.44

    5.06

    5.50(85.94)

    1894年

    16.02

    8.23(51.94)

    2.21

    5.49

    7.70(48.06)

    据表可知

    A. 外国对中国资本输出增长快

    B. 我国农产品商品化比例提高

    C. 我国已经发展成外向型经济

    D. 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7世纪以前,人们很难理解行星的运动状况、潮汐现象。但到了17世纪后期,人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些现象了。这是因为

    A. 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

    B.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C.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D. 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早在14世纪,英国的平民院议员就由全部自由土地占有者投票选举产生,但拥有选举权的人比较少。经过多次改革,选民比例逐步提高,直到1969年的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公民,依法均享有选举权。至此,英国普遍的选举才真正较为完整地确立起来。这说明

    A. 20世纪以前的英国没有确立民主制

    B. 民主制度的完善必须经历漫长时间

    C. 议会民主制度的完善很难一蹴而就

    D. 英国的统治阶级不善于与人民妥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雅典公民有权对公民大会已通过的决议提出控诉,如理由正当,陪审法庭将废除该决议,并处罚责任人。如控诉证据不足,则要处控诉者巨额罚金。据此可知雅典

    A. 决策的科学在于制度   B. 雅典的民主重视程序

    C. 民主监督机制合理   D. 公民享有法律否决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B.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C. 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D. 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870年至1914年,英国先后出台了《失业工人法》、《养老金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保险法》等法律;此外还针对工资、劳动时间、工伤赔偿等颁布了工厂法、煤矿法、工人赔偿法、最低工资法等。这表明英国

    A. 工业化推动福利制度发展

    B. 社会福利制度最为发达

    C. 民众生活得到了根本保障

    D. 民主政治惠及社会下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 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 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 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题文)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 鸦片贸易占有绝对优势

    B. 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C. 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 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题文)有学者指出,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以“帝制”取代“共和”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 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B. 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

    C. 经济发展有助于帝制巩固

    D. 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共产党宣言》指出:“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迅速发展的革命因素是指

    A. 农民阶级力量壮大

    B.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C.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D.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亲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B. 后者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

    C. 两者斗争的形式基本相同

    D. 前者反封封建的力度更彻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的金银。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增长。这些产品包括新的饮料、染料、香料和食物。英国的贸易从1698至1775年的这一时期中,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至600%之间。欧洲的总的贸易在增长。”上述现象反映的是下列哪次“革命”的后果

    A. 价格革命

    B. 商业革命

    C. 工业革命

    D. 科技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中国当时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C. 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人人心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内阁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一变化表明

    A. 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B. 英国国王临朝而不执政

    C. 议会掌握国家行政权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602年,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它成功地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集中的资本,然后派遣更多更大的商业船队前往南洋,通过买卖交易换回当时欧洲没有的货物。东印度公司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B. 欧洲贵金属货币短缺

    C. 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   D.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图为英国的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据此可知

    A. 当时英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 重商主义促进海外市场扩大

    C. 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快速发展

    D. 英国实行轻重工业并重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877年,德国专利法生效后,最大的六家企业在80年代共向英国购买了948项专利,而同时期英国最大的几家企业只购买了86项专利。这表明

    A. 德国缺乏技术创新环境

    B. 德国更注重技术的积累

    C. 英国固守传统工艺技术

    D. 欧洲技术创新氛围浓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

    A. 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 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 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 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 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 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 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 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D.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光绪二十年,清政府有保留地加入了《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应邀参加俄国发起的国际和平会议,并加入相关公约。这一现象表明晚清外交

    A. 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

    B. 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C. 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

    D.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定了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在食品上依赖从海外进口。从18世纪末起,英国就是一个进口占优势的国家,也就是说,尽管棉制品和工业革命的其他产品扩大了出口,英国消耗掉的进口货还是要比它出口的多。19世纪的工业化和都市化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情况。

    概括地讲,在1914年之前,欧洲经济的伟大成就,在于创建了一个体系,依靠它,工业化的欧洲能够取得数量庞大的进口物资供它本身消耗,并且支付自如。

    怎样支付这些进口呢?既然欧洲有着“贸易入超”,它又是怎样享受“支付顺差”的呢?欧洲用工业品来支付大部分进口,但不是全部。这个差额由所谓的无形输出弥补了。这类输出包括外国人的货运与保险,借钱和投资所得的效益,这些都带来外汇。

    ——(美)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欧洲“贸易入超”的原因并概括其应对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实现“支付顺差”的举措所造成的历史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1895~1899年)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  下表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表(单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等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结合材料,依据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围绕“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