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1 题,其他题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1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项中,只有一个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秦伯说,与郑人盟。

    B.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zhǐ)、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 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 ,无数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       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分支层出不穷,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B. 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C. 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D. 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B.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C.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D.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

    B. 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 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 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 ①③④/②⑥/⑤   B. ①②/③⑥/④⑤

    C. ①④/②③⑥/⑤   D. ①⑤/②⑥/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③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④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⑤箕踞以骂曰               ⑥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⑧范增数目项王

    ⑨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⑩项伯杀人,臣活之

    A. ①/②⑤⑥/③⑩/④⑧/⑦/⑨

    B. ①/②⑤⑥/③⑩/④⑦/⑧⑨

    C. ①④⑦/②③/⑤⑥/⑧⑨⑩

    D. ①⑦/②⑥/③⑩/④⑨/⑤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B.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中“舞”与“泣”用法相同

    C. “侣鱼虾而友麋鹿”句中“侣”与“友”用法相同

    D. “而今安在哉”与“沛公安在”两句句式相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 愿大王少假借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沛公起如厕        纵一苇之所如

    B. 卮酒安足辞        大礼不辞小让

    C. 刑人如恐不胜       沛公不胜杯杓

    D. 君安与项伯有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谦辞的一项是

    A. 臣请入,与之同命

    B. 是寡人之过也

    C.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D. 竖子不足与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句子与“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 夫晋,何厌之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敬称的还有“君” “公”“阁下”“卿”“足下”等。

    B. 春秋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C.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慷慨激昂。

    D. 按照中国古代史书体例,《左传》属于编年体,《战国策》属于国别体,而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则属于纪传体史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课内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蕴含的美学

    骆冬青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对“文字”的共通感。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身在中国文化浸润之中,却最容易忘记这一点。这是因为,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比起来,似乎在文化形态的比较中,已经落了下风。黑格尔曾断言:“拼音文字自在自为地最具智慧。”这表达了赤裸裸的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了一种傲慢与偏见。可是,这种观念,却被一些现代中国文人所接受。这无疑是受一种进化论式的想法所支配,认为文字的发展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即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在这样的序列中,似乎清晰地显示了一种文字所处的文化地位,最晚形成的表音文字自然属于最高级的文字。那么,汉字处于什么位置?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汉字则不然。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①而浸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但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并非是一种单线的进化,“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于是人们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汉字的复杂性,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思路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4期,有删改)

    (注)①孳乳:繁殖、派生。

    1.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汉字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想象和美感。

    B. 汉字的形、音、义为一体让人们认定汉字是表意文字,形成这个观点是基于文字发展的“图画、象形、表意、表音”四种阶段的观点,却忽略了汉字的复杂性。

    C. 《说文解字序》认为,汉字是以“文”“字”两种“形声相益”的关系出现的,这种关系与根本意义上也是形音结合的拼音文字相同。

    D. 汉字被诟病的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不过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这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审美属性,衍生出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仓颉造字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文字创生的复杂情感,古人对写有文字纸张的尊敬、爱惜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惊怖、推崇、敬仰的感情。

    B. 从文字的起源分析,所有文字都需要形体作为“符号”来表示字的读音,不过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以“形声相益”的形态出现,因此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C. 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使得汉字蕴含美学,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完全忽略了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

    D. 汉字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是一次重大的飞跃,体现在此时的汉字特点是“图”更加形式化、“画”更加抽象化,这些让文字更加的象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拼音文字的基本元素是“字母”,然后生成表意的“单词”,这与汉字的“字”功能对等,有些人把汉字的“字”与拼音文字的“字母”对等是错误的。

    B. 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这种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C.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是说仓颉造字时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画出形体,这就是所谓的“文”,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

    D. 汉字能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是把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等内容智慧凝结在一起并能够自由自在表达的文化符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苦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绝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选自《梁启超:趣味人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对梁启超的“大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

    B. 在劝龙济光反袁时,梁启超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

    C. 梁启超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

    D. 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中心思想和主张也在发展变化,但是绝不望风转舵。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B. 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C. 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D. 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的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3.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主要体现为他兴趣广泛,学问涉及面广。这种生活有何优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B.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C.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D.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高祖常徭咸阳         徭:服徭役

    B.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与……交好

    C. 从之客,因家焉       家:安家

    D.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坐:坐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B. 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C. 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D. 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2)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两人重见,杜甫已51岁。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之长,更表明两人源于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 该诗前四句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体现了时间的层次性。

    C. 诗人之所以嫌恶桃花和柳絮,是因为它们分别比云锦鲜艳,比棉花白净。

    D. 作者气恼剑南春色的“无赖”,因为它加重了诗人在别筵上的离愁别感。

    2.请结合诗歌前两联,分析诗人的复杂情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白处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雨巷》)

    (3)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4)_______________,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5)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6)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新华社针对当今社会的“娘炮”之风进行批评,抨击其“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的所谓“小鲜肉”形象与做派,表达出担忧和反思;人民日报继而发文认为: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