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选择题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情景默写 1 题
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某校一位同学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地莅临2019届高三毕业典礼。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高二年级全体同仁,向忝列名师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即将毕业的学长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亲爱的学长们,你们离开母校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们定当不吝赐教。在你们即将迎接人生大考的时候,我想惠赠大家一句话:青春因奋斗而亮丽,人生因高考而辉煌,生命因你们而精彩!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5)将     改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某校电子阅览室的阅读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清楚,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改革开放40年来,最具创新活力的青年制造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时代标签:

    ①下海,“下海”指青年跳入商品经济、市场竞争的“大海”,自主挣扎和生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是这一大批“下海”的青年之中,诞生了非常多的优秀企业家、卓越经营人才,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

    ②创客,“创客”是近年来青年中流行的名词,具体说来,“创客”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把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社会传播之后,“创客”特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青年人。

    ③世界范,“世界范”指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铺垫,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豪,越来越有国际思维、国际视野,敢于站上国际舞台的青年。

    请根据上述材科写一篇文章,结合所见、所闻、所感,呈现你对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白鸦

    邢庆杰

    那对白色的乌鸦从空中扑向他的一瞬间,朱老三从梦中惊醒了,直挺挺地坐了起来,脸上、身上全是汗珠子。

    窗外,电闪雷鸣,雨声如瀑。

    奇怪,好多年前的事了,咋又梦见它了呢?

    朱老三翻身下了床,右腿画着半圆,一瘸一拐地走到饭桌前,给自己倒了一杯水。

    再躺到床上时,却怎么也睡不着了。他的脑子里,全是那对白色的乌鸦……

    朱老三是个老护林员。护林员的主要职责就是防火防盗伐。但真正敢来伐树的人并不多,最让他头痛的,是那些来砍树枝的人。那年月,老百姓买不起煤,冬天取暖做饭,全靠晒干的树枝子这种“硬柴火”,就打起了集体林场的主意。朱老三原则性很强,他自己决不砍树枝子,但他有一个办法:拆鸟窝。一个硕大的鸟窝,足够一家人烧半个月的。

    那年初春,儿子刚刚出生,家里那三间四面透风的房子还需要取暖。他就把留了多年的一个最大的鸟窝拆了。那个鸟窝很大,他从中午一直拆到太阳西斜。拆到最里层时,竞有了意外的收获,里面有四只鸟蛋。

    朱老三用地排车把拆下来的柴火运到家里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整个天空红彤彤的,让寒冷的天气有了一丝暖意。他正从地排车上往下卸柴火,忽然面前掠过一阵冷风,下意识地缩了缩头,一只鸟儿贴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火辣辣地疼,用手一摸,满手掌的鲜血。他惊恐地抬起头,恰好看见两只白色的影子朝他俯冲下来!从地上抄起一根木棍,他迎面抡了出去!由于用力过猛,朱老三带倒了旁边的地排车,压住了右腿……鸟儿惊叫着,留下几片白色的羽毛,落在了对面房顶上。是乌鸦,两只罕见的纯白色乌鸦,冲他愤怒地鸣叫!忽然明白了,他拆的鸟窝,应该是这两只白鸦的,它们来寻仇了。

    那天晚上,他把鸟蛋煮了,给妻儿补充了营养。两只白鸦在他的屋顶叫了一夜,吵得孩子不停地哭叫。第二天,孩子发了高烧,请来村里的赤脚医生,折腾好久才退下烧来,但孩子从此落下了惊厥的毛病。而朱老三被压过的右腿从那时起就不听使唤了。

    朱老三把鸟枪装满弹药,开始找那两只白鸦寻仇,但那两只白鸦再也没有出现过……

    天快亮的时候,朱老三打了个盹儿,醒来时太阳已经一竿子高了。

    推开屋门,朱老三吃了一惊,门前的水洼里,躺着两只白色的乌鸦。望着曾经的仇家,朱老三竟没有丝毫复仇的快感,而是从心底升起一阵兔死狐悲的伤感:它们也老了,经不起大的风雨了。

    他踩着一地泥泞,走出院子,吃惊地发现,院外的小路上竟躺着十多只死鸟,有斑鸠、麻雀、啄木鸟……昨晚的风雨太大了,无家可归的鸟儿都被风雨打了下来。

    把所有鸟儿都埋葬之后,朱老三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脑海里不断闪现二十几年来拆除的一个个鸟窝,他第一次感觉到,那简直就是作孽。

    朱老三开始行动,是三天以后的事情了。他找出了祖传的木匠家什,伐倒了两棵枯死的榆树,用大锯把它们拆成板子,开始在护林屋里制造鸟窝。他有祖传的手艺,整个鸟窝,所有的木板都是用卯榫扣起来的,板子之间的缝隙全部用蜂蜡封得密不透风。鸟窝的出口处,上下各安上五个巴掌大的平板,上面的遮雨,下面的供鸟儿站立。他对自己设计的鸟窝非常满意,就按这个样品,日夜不停地做,困了就睡一会儿,饿了就啃个馒头,喝点开水。一个多月后,他把所有的木板都用完了。他数了数,共做了四十八个鸟窝。

    朱老三用了十几天工夫,把四十八个鸟窝均匀地安在了林场的各个部位。在来来回回的路上,他欣喜地发现,最早安装的几个鸟窝,已经有鸟出入了。

    在安装完最后一个乌窝回来的路上,他忽然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停下来想了想,却想不出,就继续走了几步,才发现,自己的右腿不知什么时候不画圈了,恢复正常了。 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枯死的槐树上,在心里估算着还能做多少个鸟窝。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插叙朱老三早年护林时候的经历,交代了时代背景,表现了那个年代的艰难,同时也引出下文拆鸟窝的情节。

    B.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朱老三护林时跟村民们行为的对比,朱老三拆鸟窝与建鸟窝 行为的对比,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C. 文中划线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朱老三得到柴草的喜悦心情,并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了下 文朱老三被白鸦抓伤。

    D. 文章结尾写朱老三目光停留在一棵枯死的槐树上,“心里估算还能做多少鸟窝”,意蕴 丰富,余味悠长。

    2.小说中的朱老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结尾写朱老三搭建鸟窝后右腿恢复正常,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生而丰下,父意异之,曰:“此儿必起吾门。”因名起。幼敏慧如成人。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举进士,授将作监丞。擢著作佐郎,累迁户部度支判官。真宗北征,领随军粮草事,寻为东京留守判官,判登闻鼓院。以右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封泰山,摄御史中丞,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及民利病以闻。东封还,近臣率颂功德,起独以居安为戒。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擢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起尝奏事殿中,适仁宗始生,帝曰:“卿知朕喜乎?宜贺我有子矣。”即入禁中,怀金钱出,探以赐起。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拜给事中,进礼部侍郎。起素善寇准,尝与寇准过同列曹玮家饮酒,既而客多引去者,独起与寇准尽醉,夜漏上乃归。明日入见,引咎伏谢,真宗笑曰:“天下无事,大臣相与饮酒,何过之有?”准且贬,起亦罢为户部郎中,又降太常少卿。后复为礼部侍郎,以疾请知颖州,徙陈州。卒,赠礼部尚书,谥安惠。起性周密,凡奏事及答禁中语,随辄焚草,故其言,外人无知者。家藏书至万余卷。起能书。弟超,亦能书,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为《书苑》十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

    1.下列各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诺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

    B. 初/贺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 从之。

    C. 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己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

    D. 初/齊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己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 之。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表示官职任免、升迁、调动等的词语中,“署、摄、权”均有“暂时代理”的意思。

    B.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户部掌管户籍、财政 等。

    C. 我国古代以铜壶滴漏计算时间,夜漏就是深夜时分。

    D. 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真宗、仁宗。而谥号是除帝王外,其他 大臣、贵族、士大夫等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或褒或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起关注民生,思虑长远。他把采访官吏能力大小及百姓疾苦报知朝廷;东封还朝后,皇上 近臣都歌功颂德,唯有周起认为应该居安思危。

    B. 周起为人谨慎,做事周密。凡是上奏事情以及书面应答宫中的文书,周起随后就烧掉草稿, 他的言语看法,外人没有知晓的。

    C. 周起后来担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后因病请求担任颖州知府。

    D. 周起交好寇准,受到牵连。他一向与寇准关系好,寇准将要被贬官,周起也被连续降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

    (2)封泰山,摄御史中丞,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及民利病以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赋得垣衣

    李益①

    漠漠复霏霏,为君垣上衣②。昭阳③辇下草,应笑此生非。

    掩蔼④青春去,苍茫白露稀。犹胜萍逐水,流浪不相依。

    (注)①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②垣衣:墙上背荫处所生的苔藓植物。覆蔽如人之衣,故名。③昭阳:汉代宫殿名。④掩霭:黯淡貌。

    1.下列对本诗颔联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此二句写的是,但草并非是个主要的表现对象,而是用来和垣衣作对比。

    B. 此二句写草,但既不暮摹形,也不绘色,仅从其生长的环境着笔,意味深长。

    C. “辇下”和首联中的“垣上”形成照应,凸显了垣衣相较于草的尊贵地位。

    D. “笑”字采用拟人修辞手法,表现了草对垣衣的羡慕和对自己处境的自嘲。

    2.诗中的垣衣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而小题。

    陶渊明之后,痴迷于田园耕读的中国知识分子         。其中尤以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为代表。隐士陶弘景有一首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賦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句怡悦,不堪持寄君。”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扫诗酒田园。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田园耕读成为早已挥之不去的一种理想情结。

    如今,随着历史的急速发展,我们早已告别那个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充满着诗情和画意的传统的“乡土中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__________、精神焦虑的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如今我们行走于钢筋、水泥构成的“都市丛林”,却愈加__________那个云淡风轻式的田园牧歌生活。田园耕读是对“乡土中国”的一种历史追忆,是对农耕时代田园牧歌生活的一种精神向往,是对抱朴守真心灵生活的一种自然回归:( )。

    寄至味于淡泊,发隐忧于日常,如今,我们谈论田园耕读生活,并不是要大家回归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而是让大家能在喧嚣、浮躁的日常生活之外,有所淡然,有所超越,能够亲近我们之前__________的风景,沐浴阳光雨露,赏味山水林泉,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进而达到身心两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比比皆是 行色匆匆 念念不忘 熟视无睹

    B. 俯拾皆是 栉风沐雨 耿耿于怀 充耳不闻

    C. 比比皆是 栉风沐雨 念念不忘 充耳不闻

    D. 俯拾皆是 行色匆匆 耿耿于怀 熟视无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田园耕读早已成为挥之不去的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理想情结。

    B. 田园耕读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挥之不去的理想情结。

    C. 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田园耕读早已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理想情结。

    D. 田园耕读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成为早已挥之不去的一种理想情结。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一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田园耕读生活方式。

    B. 这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田园耕读生活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

    C. 田园耕读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生活方式。

    D. 由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田园耕读的生活方式是古典、智慧,闲适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如梅、兰、竹、菊、松、柳、荷、牡丹等等。它们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并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子猷,菊之于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园田,饮酒赋诗,逍遥适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需要看到的是,陶渊明之采菊,不是单单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礼记·月令篇》就有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显然,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记,南阳郦县山谷有一条小溪,谷中长满菊花,花落水中,加以时日,溪水变得异常甘甜,人称甘谷水。附近居民都饮甘谷之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让郦县每月送40斛甘谷水特供自己饮用,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此水而愈。日常经验往往最具说服力,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在汉代,已成为人之共识。于是,菊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晋人嵇含的《菊花铭》,认为服菊即可成仙:“煌煌丹菊,翠叶紫茎,诜诜仙神,徒餐落英。”傅玄更为直白地表达了同样的观念:“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陈人阴铿《赋咏得神仙诗》“朝游云暂起,夕饵菊恒香”,更具逍遥气象。

    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时人诗文中,同样盛称菊花之美。曹植眼中的洛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钟会的《菊花赋》,大写菊花之美:“延蔓蓊郁,缘阪被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词采华丽。

    陶渊明未能免俗,或者说,他不能超越这一文化传统。现存陶诗 125 首,几乎篇篇有酒,提到菊花的却只有 5 处。“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这两处皆写菊花酒,着重其养生功用。还有《和郭主簿二首》:“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褒扬松菊之高洁坚贞。显然,菊的这些特点和意义,在陶渊明之前即已具备。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因为陶渊明,得到了极大彰显。

    (选自李建修《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菊是中国文化中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之一,它和陶渊明的关系,类似于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子猷。

    B.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是可吃的,古人关注的是菊有什么用,而 不是菊的审美特点。

    C. 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王畅、刘宽、袁隗等人因饮用甘谷水而治愈了眩冒等痫。 南阳郦县山谷附近居民饮用甘谷水“无不老寿”。

    D. 菊花能够养生延寿。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钟繇。傅玄则认为服菊即可成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中国文化中的植物意象与文化名人的关系入题,引出菊与陶渊明之间的关系。

    B. 菊是中国的特产。在陶渊明之前,菊的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早己被中国文人发现。

    C. 六朝文人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会认为菊有五美,使菊具有道德价值和审美意味,曹植眼中的洛神也有菊的这些特点。

    D. 本文思路明晰,论据充分。作者列举了大量古代诗文典籍,论证了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人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是因为陶渊明喜欢菊花的美丽,菊成为他专属的 文化符号。

    B. 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是供人食用。日常经验证明菊能治病延寿,这已成为汉代 人的共识。此时,菊还没有成为文学的审美对象。

    C. 陶渊明也不能超越菊己有的文化传统。他写菊的诗不多,却彰显了菊的高洁、清雅、 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D. 不同时期,人们对菊的关注点不同。六朝以前,人们更关注菊的养生功用,六朝文人 则更关注菊的其他文化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先后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十多种保护地类型,数量超过10000处,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左右,基本覆盖了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资源,使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和大部分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当时“抢救式”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问题越来越突出,缺乏统一空间规划、存在保护空缺、产权不明晰、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自然保护地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长期存在于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必将给我国自然保护领域带来历史性的深刻变革。从时间维度看,中国自然保护运动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直接进入2.O版;从空间维度看,所有自然保护地纳入统一管理,可以有效避免保护地空间规划重叠的问题;在管理体制上,则有望彻底解决部门分治、行政分割的顽疾,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

    (摘编自“光明网”《中国的国家公园如何体现生态文明》)

    材料二

    我国的国家公园体制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分级行使,条件成熟时,逐步过渡到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万个国家公园,但各国对国家公园的内涵界定不尽相同。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中国的国家公园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坚持国家代表性,以国家利益为主导,坚持国家所有,具有国家象征,代表国家形象,展现中华文明;坚持全民公益性,坚持全民共享,着眼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自然环境教育,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

    到目前,我国已设立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分别是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浙江钱江源、湖南南山、北京长城和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中国国家公园体制亮相 国家公园是什么“公园”?》)

    材料三

    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公园有很大区别。中国人多地少,开发强度大,现在很难找到一个没有人为活动的大面积的自然区域、很难找到一个没有人为干扰的地方去建立国家公园。现在是采取在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单独划定一个区域,叫做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区域,给他们划定一个范围。另外,人多地少,干扰太大,引起生态退化以后要对生态进行恢复。还有,中国现在自然保护区就有2000多个,自然保护地接近12000个。国家公园不是从零开始的,必须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这也是中央提出的国家公园体制的出发点,要通过体制的改革整合现有的一些自然保护地,解决保护地的多重设置、分类管理的片断化、碎片化的问题。

    (摘编自“凤凰财经网”《国家林草局:中国预计将建60个到200个国家公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六十多年来发展迅速、成绩显著,有效保护了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和 大部分生物多样性。

    B. 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公园体制推动了我国自然保护历史性的变革,使其进 入2. 0版的新时代。

    C. 我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众多,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 数量大,面积广。

    D. 我国目前己经设立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湖南南山、北京长城等10个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能有效规避保护地空间重叠规划,有可能彻底解决部门分治、行政分 割的保护地管理体制顽疾。

    B. 我国的国家公园体制的基础是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目标是实现国家 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

    C. 我国的国家公园首要任务是保护生态,给后代留下自然遗产。同时着眼于提升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努力服务公众。

    D.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最重要类型之一,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 权会直接收归中央政府行使。

    3.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与美国相比,我国国家公园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 简要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写夕阳西下,作者却徘徊忘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孔子认为对于不会举一反三的学生,不会再次去教他:“______,_______。”

    (3)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孟子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治理天下能得心应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