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语言应用 2 题,句子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mì)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B. 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gāo)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

    C.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这熨(yùn)贴而微苦的味道。

    D.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谴”,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jiè)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 像《变形记》这样在内容与表达方面不可理喻的作品,一般的读者往往对其敬而远之。

    B. 为了攻克研制火箭新型燃料的技术难关,全体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反复试验,无所不用其极,终于获取了成功。

    C. 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火情,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蔓延。

    D. 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都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是在这个楼梯间里,墙壁也刷成黄色,墙上也顺序挂着一幅幅画像: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等。

    B. 它从哪里来呀,那歌声?在这么长的严酷之后,鸟儿们怎么会这么快复生?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

    C. 叶圣陶先生曾高度评价《雨巷》在音乐性方面的成就,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D. 这个贵族府第同近邻的村庄往来甚密,而且还经营一部分田地,这儿原先也该有牛栏、马厩,有牛、有马、有犁、有耙、有谷仓,还有干草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看着窗外的大海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

    B. 恰恰是在这贵族府第简陋的侧屋里诞生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而且为欧洲音乐增辉。

    C. 闻一多的《死水》、艾青的《北方》、舒婷的《双桅船》,这些心忧天下、关注社会的作品,难道无不折射着强烈的责任感、高度的使命感和深切的忧患意识,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吗?

    D. 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B. 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C. 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 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将下面的四个短句改为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①寺庙、佛塔在地震中往往不容易损毁、倒塌。

    ②这是因为寺庙、佛塔选址和建筑有玄机。

    ③它们比一般建筑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极好的防震抗震性。

    ④科学最终揭开了这一“不倒之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某校“健康与生命”研究小组做了“居民禁烟支持度”调查。阅读下面的调查数据统计图,概括图表反映出的信息,要求不超过35字。

    居民禁烟支持度调查数据统计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名句名篇默写。(只选做3小题,其中④⑤必须选一句)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苏轼在《赤壁赋》第二段中,模拟屈原的骚体形式,以“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诗人对天各一方的 “美人”的情思。

    ⑤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抒发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与书本不同,互联网已被普遍视为个人记忆的替代物,而非补充品。这种情况源自一个隐喻:人脑和电脑的本质相同。这大概是所有关于人脑的错误论断中涉及最广、危害最大的一个了。如果此言成立的话,记忆不仅丧失了神性,也丧失了人性,记忆女神变成了一台机器。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那些极力鼓吹把记忆外包给互联网的人被一个比喻误导了,他们忽视了生物记忆的有机性质——对记忆内容的每次回忆都会重新启动巩固记忆的完整过程。换言之,生物记忆是处于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而存储于计算机中的记忆内容则是静态的比特形式,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

    无论何时,只要一上网,铺天盖地的信息就会奔涌而来,这不仅会给我们的工作记忆带来过重的负荷,也会导致大脑颞叶难以专注于任何一件事,巩固记忆的过程因而难以启动。我们的大脑在越来越依赖网络的过程中变得善于遗忘,因为大脑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已经变得空前薄弱了,我们逐渐丧失了对思考内容和思考方式加以控制的能力,关注对象的选择往往是被动的,更可怕的是对于这一事实许多人竟然浑然不知,因为关于以上种种的自我意识在上网时已灰飞烟灭。没有专注,便没有记忆,神经学家对于人脑细胞级和分子级工作机理的有关研究与发现着重指出了这一点。

    个人记忆形成并支持着作为文化支撑的集体记忆。鉴于此,我们每个人都在表现和设计未来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的神经突触中得以支持和延续。把记忆任务推卸给外部数据库,并不仅仅危及个体的深度和独特个性,还会危及我们共享的社会文化的深度和独特个性。美国剧作家理查德·福尔曼警觉地道出了潜在的危险:“随着我们深厚文化遗产的内部库存日渐枯竭,我们面临着变成扁平人的危险,我们访问那个规模庞大的信息网络时,仅需点击按钮即可,可谓广阔延伸但极其稀薄。”

    无论如何,人类文明不只是互联网所承载的全世界信息的总和,也不只是可以简化为二进制代码并上传至互联网的所有内容。人类文明要保持勃勃生机,就必须在每一代人的所有成员的头脑中重建。如果把人类的记忆通过“外包”的形式托付给互联网,那么人类文明将面临消亡的危险。

    (选自吴靖《浅浏览时代的文明忧思》,有删改)

    1.下列有关“记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脑记忆拥有存储于电脑中的记忆所不具备的生物记忆的有机性质。

    B. 人脑对记忆内容的每次回忆都会重新启动巩固记忆的完整过程。

    C. 电脑记忆的过程是静态的而且无法更新,与人脑记忆有天壤之别。

    D. 大脑颞叶难以专注于任何一件事时,巩固记忆的过程就难以启动。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脑在依赖网络的过程中变得善于遗忘,因而其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就变得空前薄弱了。

    B. 神经学家对人脑细胞级和分子级工作机理的所有研究都表明:没有专注,便没有记忆。

    C. 人类文化在人类神经突触中得以支持和延续,是因为个人记忆形成并支持着集体记忆。

    D. 互联网承载着来自全世界的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这些网络信息的总和即是人类文明。

    3.简要概括“记忆外包”的危害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笨拙的土豆

    王晓莉

    桌子正中央是一大盘土豆。我凑到饭桌边,仿佛还没有吃就已经感到满足。尤其是,这样自己极中意的、怎么吃都好吃、怎么吃都吃不厌的食物,这样圆滚滚、笨嘟嘟,甚至可说丑兮兮,但又热乎乎的土豆。

    很难想象,有三十年,我是个绝对不吃土豆的人。

    那时我有个不知从何而来的误区:以为吃了土豆、红薯这类外形圆头圆脑、看上去憨厚笨拙的食物,自己也会变得这样肥圆不堪。我总觉得土豆、红薯,都是那些膀阔腰圆的人才吃的。或者反过来说,是吃了土豆、红薯,他们变成了膀阔腰圆的人。

    于是我总是偏爱甜食与水果。它们散发出的甜美、浓香,像一层又一层面膜,覆盖在我的感觉之上;它们以一种味道遮蔽了其他真实之味。

    那时的我,就是这样一个无论是口味还是心灵都有些褊狭的人。一个明明很笨拙却又极度害怕笨拙的人。也许所有人的青春,都有过这样与甜食、水果为伴的时期吧。

    2003年秋天,我在火车上偶然遇到一位男子。他当时在翻的一本《凡˙高画册》吸引了我,我们渐渐攀谈了起来。我说我喜欢的是凡·高那一系列自画像。

    对面的他说,那么,凡˙高有张早期的画作有没有引起过你的注意呢?

    临下车前,这个男子把这本边页已经翻得有点微微卷起的《凡˙高画册》送给了我。正是在这画册里的中间某页,有他着重提到的那幅画:《吃土豆的人》。

    现在,这幅《吃土豆的人》,我闭上眼睛即可回忆起画中任意一细节,我若有任何绘画天赋定当临摹一千次。

    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

    画面正中是一盏悬挂的昏黄油灯,使整个画都带着深褐色的凝重。灯光下,一家五口正围桌而坐,木纹餐桌上摆放的,正是还冒着腾腾热气的一大盘土豆。热气袅袅地上升到他们的头顶,有了温暖的氛围。

    一个老太太正把一个特大个的土豆递给那一家之主妇模样的人,仿佛在赞赏地说:瞧,这一个,多大个啊。主妇则低眉筛着茶(许是咖啡),她的粗眉有些皱起,仿佛有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了,却又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可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

    主妇的对面是一家之主,他也许是个矿工,手指叫煤炭染得发黑他也懒得去洗洗。他凝望着他老婆,仿佛要跟她商量什么事情。而另一个戴头巾的女人又凝望着他。一个穿裙子的姑娘,身形要娇小些,背对着我们。他们的手关节都出奇地大,骨突着,你知道,那样的手是可以把食物或茶壶抓得很牢的,也可以把生活抓得很牢的。他们的鼻翼也很宽,鼻孔粗大,他们的呼吸,一定是粗重的。劳动,改造一切。包括他们的呼吸。

    在我看来,这一幅画里,有笨拙的男女,有笨拙的土豆,还有笨拙的一壶茶,是一个农民之家全部的笨拙不堪的生活。

    凡˙高给弟弟提奥的信证明了我的看法。

    据说提奥一见到这画,就鼓动哥哥拿去沙龙参加展览。但是凡˙高回信说:“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一点也不期望任何人一下子就会喜欢它或称赞它。”

    某样司空见惯的事物,如何在某一天突然引起我们的注意,实在是有各种契机的。就比如那些我忽视惯了的、生活中无以计数的、我眼中无比笨拙的土豆,就这样经由一幅百多年前的画作引领,重新进入我始终睁开却始终有盲点的视线。

    我开始爱上吃土豆,煎、炒、炖、煮;或单独吃,或搭配其他食物吃;当饭吃,当菜吃,当零食吃;没有一样不尝试。没有一样不好吃。土豆那满满的淀粉里,还有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清香。

    我也开始关心跟土豆有关的一切。我最喜欢探究的是土豆的成长。所有的蔬果,都是裸露在空气与光线中,它们一生都与风和光线打情骂俏着,最后用碧绿的、红彤彤的颜色告诉人们:我熟了,来吃我吧!只有土豆、红薯,那不多的几样,从春到秋,它们完全地埋伏在泥土之下。命中注定它们的工作就是在漫长的黑暗里沉默与积蓄。它们从土地里出来的那天,就是它完全成熟的日子。土豆可以露天存放几乎整整一个季节。它的构成分子,该是有多牢固啊。

    每一次,听了这些,我总是外表平静,内心却热血沸腾地想,如果有机会,我应该去种植至少一季土豆,去观察、了解、亲近那些披着大地色外衣的土豆,那些外表粗糙、内心扎实的土豆,那些在市场的菜堆上与人们的菜篮中笨拙地滚动的土豆,那些养育生活的土豆。

    有时在灯下吃着土豆,会想起火车上偶遇的那人。他当时那么坚定地指出我会忽略凡·高那幅《吃土豆的人》,也许并不是他的武断,而是他看出了当时的我。

    (本文有删改)

    1.第一段中对土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哪些原因让“我”爱上土豆?

    3.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4.揣摩最后一段的含义,并结合文中作者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生活感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阿房宫赋》,完成后面的问题。

    阿房宫赋

    杜 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各抱地势                 抱:依顺

    B. 宫车过也                 过:拜访

    C.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D.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盘盘焉,囷囷焉         而望幸焉

    B. 千万人之心也           用之如泥沙

    C. 多于周身之帛缕         其势弱于秦

    D. 不敢言而敢怒           战败而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开头12字不仅气魄宏大,且含义深广,耐人寻味。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写出了秦始皇统一以后的纵心溢志,起到了总领全文、暗示主题的作用。

    B. 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第一个、第二个、第四个“后人”意思相同,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指唐统治者;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人。

    C. 《阿房宫赋》先抑后扬,一抑一扬,由鼎盛时的轰轰烈烈到覆灭时的烟消云散,国亡族灭,两者形成巨大的落差,构成心理张力,给人以震撼。

    D. 《阿房宫赋》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前半部分铺排描写宫室的宏伟豪华和宫中生活的荒淫奢靡,为后半部分的议论张本,意在揭露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给下面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 春愁

    [宋]赵鼎①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②,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注] ①赵鼎:南宋政治家、词人,宋高宗时的宰相。②休文:沈约,字休文,南朝文学家,后有“沈约瘦腰”之说。

    1.“梦回鸳帐馀香嫩”中的“嫩”字用____的手法写出了馀香____的特点。

    2.赏析这首词下片的艺术特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