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诗歌鉴赏 1 题,选择题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情景默写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 “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 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 “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 “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自嘲之意。

    2.尾联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 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阎肃:一位受欢迎的艺术家

    余秋雨

    世上有些朋友,彼此交往既不长也不深,但一见就高兴,说个没完没了。我与阎肃先生,就是这样的朋友。我在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曾与阎肃先生一起担任评委很多届,从旁观察,反复思考,发现他被当代电视观众喜爱是有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他身上完全没有让人厌烦的架子。他从来不曾在公开讲评和私下聊天中,夹带一丝一毫有关自己的职位以及以前作品的信息,哪怕是暗示也没有。于是,他在观众和朋友面前,不再是官员,不再是老艺术家,不再是学者,甚至,也不再有军队背景,而只是一个单纯、轻松的普通人。于是,他成了一个似乎没有显赫履历、官位、成就的和蔼老人,这等于拆除了他与广大观众之间的层层围墙、道道阻隔。观众面对他,并不需要穿越什么障碍,直接碰撞他诚恳的言辞和话语,倾听他毫无矜持地畅怀大笑。相比之下,那些喜欢抖搂“身份”的人可能一时让观众敬畏,却很难让观众融入,观众也就很快把他们冷落了,冷落在他们的那些“身份”中。

    阎肃先生对“身份”的自我卸除,不是出于一种谋略,而是出于本心。我了解他,他在内心也对种种外在的地位毫不在乎,别人问起来,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匆忙绕过,绝不留连。

    阎肃先生受欢迎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真懂艺术。他的强项,是编剧、作词和音乐。他对剧本的要求,是干净而有力;他对唱词的要求,是流畅而典雅;他对音乐的要求,是浓烈而悠扬。正是出于这种等级,他即使应邀创作一首配合“打假行动”的歌词,也能写成“借我一双慧眼吧”这样高品位的流行歌曲而广泛流传。在艺术上,等级和品位是生命所在,这比题材重要。只要等级和品位高超,哪怕是处置一个平凡的社会题材,也能闪现出审美光亮。在我的观察中,阎肃先生对于一首歌词、一段音乐的点头、摇头,总是基本符合普遍而公平的艺术标尺。他可能说得比较客气,比较简单,但他对艺术的取舍、扬抑一清二楚。因此,请他来评审各种作品,就会显得很“内行”,社会各界都服气。

    艺术良知使阁肃坚守住了审美本位。所以,广大观众都看到了,不管他出现在什么电视节目中,总是温和如春,切实可行,毫无作秀嫌疑。邀请他,不会有什么让人尴尬的风险。

    阎肃先生受欢迎的第三个原因,是他天真烂漫,好学不倦。他永远处于一种李白抬头看瀑布的惊喜状态。他不执着专业门户,不摆弄专家派头。他有很好的传统文化根基,但他从来没有在镜头前背诵名篇、甩弄典故,每次出来都是一副兴致勃勃、其乐融融的学习劲头。他像一个忘了年龄的“粉丝”,面对着各种新出现的艺术现象,天真而欣喜的表情是那么真诚。在讲评时,他没有教训口吻,更没有训斥语气,即使批评,也善良温和,让年轻的艺术爱好者们乐于接受这种镜头态度,与他在生活中充满好奇的学习精神有关。在中央电视台的多次合作中,他非常注意我的讲述,只要我提到一个他所不清楚的历史细节,或者他不明白的国外文化生态,等到休息时总会不断询问,认真的态度就像一个学生。但从他的问题就知道,他其实对那些课题的背景并不陌生。我有时也会突然一愣,心想自己年轻时,他不曾经是我的崇拜偶像么!偶像为什么永远高大?因为他心胸开阔,不断充溢。

    阎肃先生的谦虚好学,使他每时每刻都对世界、对他人保持着一种新奇感。这样的人是可爱的,他几乎喜欢一切给他带来任何审美愉悦和思维愉悦的人,因此他自己也让人喜欢了,没有人不喜欢他。

    说到这里,我想对阎肃先生做一个印象性的归纳。首先,他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其次,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天真艺术家;第三,他是一个直到晚年还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奇迹般老人。有此三点,此生足矣。

    (选自《传记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观众和朋友眼中,阎肃是一个单纯的、轻松的普通人,身上完全没有让人感到厌烦的架子,给人一种亲切感,这是人们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B. 阎肃为人真诚,喜怒哀乐全表现在脸上,如果碰到非常开心的事,他会毫无矜持地开怀大笑,而他这种真诚的性格,也真实地体现在艺术创作上。

    C. 阎肃有超强的艺术领悟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他评审的各类作品都能让业内人士服气,因为他坚持了公平的艺术标尺。

    D. “李白抬头看瀑布的惊喜状态”是比喻的说法,是指阎肃对各种新岀现的艺术现象都会感到一种新奇,这其实也是阎肃“天真烂漫”个性的体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上有些朋友,彼此交往既不长也不深,但一见就高兴,说个没完没了”,说明作者与阎肃先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

    B. 阎肃先生出于本心而非谋略来自我卸除“身份”,说明他是一个真正为自己活着的人,是用他的所作所为在践行着他的人生信条。

    C. 阎肃时刻保持着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良知,他以“借我一双慧眼吧”这句歌词表达了他渴望突破社会中一些浮躁与丑恶现象的桎梏。

    D. 阎肃对很多课题的背景并不陌生,然而却在休息时不断地向“我”询问,让“我”突然感到愣,这说明他有着孩子般的调皮与天真烂漫。

    3.作者说阎肃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为什么给严肃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渗透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文质浑融的诗性表达。

    从《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学肩负起“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政教功能。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到诗歌之中,尤其对唐代应制诗创作,具有一种箴规引领的作用。应制诗起于汉魏而盛行于唐,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与凝聚政治力量的需要,符合儒家“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及“文质彬彬”的美政要求。尽管应制诗只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但在诗中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的做法,开启了唐诗注重“风雅兴寄”的先河。

    如果说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学满足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那么,像“初唐四杰”这样的普通士人“援儒入诗”,则反映了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对儒家理念广泛而迫切的思想需要。“四杰”在诗歌理论中充分吸收融合儒学主张,有力纠正了齐梁文学思想贫弱的弊病,成为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先导实践。儒学的渗透对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在或辽远壮阔、或秀丽明澈的山水之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以“四杰”为代表的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遭际与儒学的济世情怀、功业思想等联系起来,尽管有些诗作在艺术表达上还比较生硬,但为气象浑融的盛唐之音积蓄了经验,传达出了大唐独有的精神风尚。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战争留下的破败局面,中唐士人将儒学视为疗救之方,将儒学与诗文的载道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白居易、元稹等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唐代士人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奉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与政治主张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而“合时”“合事”的新乐府创作,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这一真挚、强烈、沉重、深刻的情感,从创作的角度实现了理念、心性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在中晚唐的诗作中,咏史怀古的数量越来越多,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罗隐等,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儒家治世理想融入到诗作之中,在治乱兴亡的议论和咏叹中凝练出个人的创作风格。对唐诗而言,儒学不仅是充盈于字句之间厚重深沉的情感,而且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之际,还提供给人们理性的哲思。

    在唐代,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唐代的诗坛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广袤丰富的局面。

    (摘编自王聪《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学对唐诗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唐诗促进了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合。

    B. 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诗歌之中,它对盛行于唐代的应制诗创作具有箴规引领作用。

    C. 儒学的渗透对“初唐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的诗作全面走向成熟。

    D. 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诗人因创作个性不同而对儒家的坚守与汲取有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楚地论述了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B. 文章主体从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诗歌类型论述了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C.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应制诗和宦游诗在宣扬儒学思想方面的不同立场和态度。

    D. 文章以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诗歌创作为例,说明了乐府诗将儒学与诗文载道功能结合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制诗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家思想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B. 那些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儒学的济世情怀等联系起来,在诗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

    C. 因为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沉重打击,所以中唐的士人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

    D. 在中晚唐的咏史怀古诗中,儒学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的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理性的哲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地

    毕飞宇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3段补叙父子间的生活往事,紧承上文,具体展现了平原乡村生活不堪回首的艰辛。

    B. 被比作“孤岛”的村庄以其渺小反衬出大地的无垠,并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

    C. 作者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丰富又奇妙的声音。

    D. 文章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们肩负着表现大自然的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1)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2)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3.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B.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C.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D.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 “刺举”一谓检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检举揭发,二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此处用后一意。

    C. “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 “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衣服,后来渐渐引申为服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恢为人至孝,为人洁身自好。因父亲得罪了县令被关押,他昼夜痛哭不已,县令被感动,释放了他父亲;老师焦永因事被劾查,乐恢却拒绝为他通关。

    B. 乐恢清正廉洁,做事正直特立。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他,他却举政子为孝廉;任司空牟融府期间,第五伦代融,乐恢为避同乡之嫌,荐杜安代己,受到好评。

    C. 乐恢不畏权贵,弹劾多名重臣。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他上疏弹劾;宪弟欲与其交好,乐恢因恨其不依附自己,也予以谢绝。

    D. 乐恢敢于直言,不计个人得失。妻子劝他明哲保身,他仍然上疏劝谏;因意见未被采纳,他称病退职,后在窦宪暗示下,州县官吏胁迫其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现在好多女孩子是独生子女,一家人围着一个人转,现在懒散一点,将来生活一样可以很好。而且女孩要“富养”,因为经常吃苦的女孩势必没有气质,不漂亮。再说时代发展了,必定没有多少苦可以吃。

    ①现在懒散一点将来生活未必很好。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考研查分调剂复试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 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哲人卡莱尔说,“奋斗停止,生命也就停止了。”

    近段时间以来,“积极废人”“佛系青年”“隐形贫困人口”等网络流行语成为青年人自我标榜的符号。有人说这是青年群体中正在流行一股自嘲、颓废、丧气、焦虑的情绪,许多人成为了这种情绪的感染者。

    读以上材料,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不得套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