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通典•职官》记载:“(汉武帝)令诸王得推恩封子弟为列侯,于是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又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他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推恩子弟赢得了地方诸侯的支持   B. 酎金夺爵加强了专制皇权

    C. 推恩子弟和酎金夺爵都是为了削弱王国的势力   D. 推恩子弟和酎金夺爵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4 题
  1. 下表是近代某一年前后我国进口货物税率的比较表,这一年应是

    项目

    旧税率(银两)

    新税率(银两)

    棉花(每担)

    1.740

    0.4

    棉纱(每担)

    2.406

    1.0

    白布(每匹)

    0.702

    0.15

    A. 1843年

    B. 1860年

    C. 1895年

    D. 1901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以上谕旨现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这一条款出自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东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秦汉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

    魏晋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

    唐宋

    “洛语”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皆学习洛阳官话

    元朝以元大都(北京)的汉语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

    历代战乱时期衣冠南渡,使南京话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南京话成为官话

    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并融入满族语音,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官话

    A. 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 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 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初,宰相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政。中书、门下两省先在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唐中宗继位后,宰相裴炎改任中书令,并将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中书省。这一变化表明唐朝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行政效率的提高

    C. 决策中心的转移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 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 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

    A. 专制皇权日益膨胀

    B. 群臣思想保守顽固

    C. 传统文化力量强大

    D. 改革面临政治风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了只有外国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税”特权。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子口税制度

    A. 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

    B. 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C. 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

    D. 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 有内阁制

    B. 设立了军机处

    C. 有分封制

    D. 郡县制受到挑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争赔款太少

    B. 外国商品滞销

    C. 清政府的抵制

    D. 鸦片仍然不能输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上谕“各省匪徒……开罪邻邦,贻误大局……尔百姓食毛贱土,具受国恩,乃敢逞其好勇斗狠之私,习为符咒邪妄之术,拒捕戕官,杀害各国人民,肆无忌惮,遂尔肇此奇祸,上贻君父之忧,追念之余,尤深痛恨”。“此奇祸”即为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材料中的“战”( )

    A. 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   B. 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

    C. 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   D. 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题文)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观点

    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

    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A. 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 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 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 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夏、商都城以宫城为中心,宫室族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宫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这反映出当时

    A. 具有原始民主制的残余

    B. 皇权至上

    C. 政治生活等级森严

    D. 王权至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 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 甲午战争

    D. 义和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历史学家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如果说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在客观上是一种爱国行为,那是绝无疑义的;但若推及三元里民众在主观上漾溢着爱国主义精神,似缺乏推理演绎的大小前提。”作者认为,三元里抗英斗争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

    ②在客观上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的侵略行为

    ④表达了中国人民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精神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何谓历史?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说: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下列古代官职与该解释相符的是:(     )

    A.西周太史            B.秦朝御史

    C.东汉剌史            D.明清都御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

    A.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B. 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

    C. 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反映出两宋时期

    宰相人数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高级官员

    中级官员

    低级官员

    无官职记录

    北宋(71人)

    20

    15

    12

    24

    南宋(62人)

    8

    10

    8

    36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咸丰九年(1859年),洋人来换合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事件

    A. 推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 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 推动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D. 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著名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曾说“‘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正倾泻了小生产者断了生路之后的发指眦裂之恨”。这反映了

    A. 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的结果   B. 小生产者理性的民族情感诉求

    C. 排外运动蕴含特殊的经济因素   D. 清政府腐朽导致小生产者失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

    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6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三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3)据材料一、二,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态度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可从必要性、实施过程、结果任一角度作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第三次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元明以来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中叶以后,开始逐步改土归流——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土司苛索花样繁多,土司家婚丧、寿诞、生子、盖房、过节都要征派。地处边隅的土司,“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致使西南边疆的统治十分不稳定。清世宗任命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进行改土归流。在改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府、州、县及镇、协、营、汛,派驻官兵,并着手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现奉谕旨督办新疆军务,应预筹出关驻节。衰病余生,何能担荷重任?惟密谕“英、俄有暗约扰我西路之说,英由印度窥滇之腾越,俄窥喀什噶尔,使我首尾不能相顾”云云。现值俄使由湖北、陕西前来,到兰接见后,由凉、甘、安、肃赴哈密,由哈密归国。所遣两使名为游历,实则窥我虚实。此时西事……我断无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当。

    ——引自欧金林《左宗棠收复新疆期间的家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政治形态相比于明代的进步之处。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土归流”的含义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左宗棠为何以“衰病余生”经略新疆,并说明清政府收复新疆的策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