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语言应用 2 题,诗歌鉴赏 4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鲍昱字文泉。少传父学,客授于东平。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剧贼,太守戴涉闻昱鲍永子,有智略,乃就谒,请署守高都长。昱应之,遂讨击群贼,诛其渠帅,道路开通,由是知名。后为沘阳长,政化仁爱,境内清净。荆州刺史表上之,再迁,中元元年,拜司隶校尉,诏昱使封胡降檄。光武遣小黄门问昱有所怪不。对曰:“臣闻故事通官文书不著姓,又当司徒露布,怪使司隶下书而著姓也。”帝报曰:“吾故欲今天下知忠臣之子复为司隶也。”昱在职,奉法守正,有父风。后拜汝南大守,郡多陂池,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十七年,代王敏为司徒,赐钱帛什器帷帐,除子德为郎。建初元年,大旱,谷贵。肃宗召昱问曰:“旱既太甚。将何以消复灾眚?”对曰:“臣闻圣人理国,三年有成。今陛下始践天位,刑政未著,如有失得,何能致异?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迢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一人呼嗟,王政为亏。宜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如此,和气可致。”帝纳其言。四年,代牟融为太尉。六年,薨,年七十余。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百姓观者,莫不劝服。子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初,德被病数年,昂俯伏左右,衣不缓带;及处丧,毁瘠三年,抱负乃行;服阕,遂潜于墓次,不关时务。举孝廉,辟公府,连征不至,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鲍永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干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B. 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悉/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C. 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D. 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曾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即“弹劾进谏”,表明刺史要对郡县履行监察之职。

    B. “元年”指某个事物或事件开始的时间,文中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年号是汉武帝首创的用来纪年的名号。

    C. “肃宗”为庙号,“宗”一般指继业守成的皇帝。庙号是皇帝在太庙里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大多数君主有庙号。

    D. “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孝廉”是汉代察举制最主要的科目。“孝廉”明清时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鲍昱谨守职责,不矜名节。他任司隶校尉时,光武帝下诏让他在招降胡人的文书上注明自己的姓氏,鲍显认为这样做违反了旧例。

    B. 鲍昱奉公守法,心系百姓。任汝南太守时,郡内堤坝决口损坏,他修建水利工程,使水量充足,更多农田得到灌溉,人民生活富足。

    C. 鲍昱颇有见地,善于进言。皇帝问他如何消除旱灾,他希望皇上施政有所得,并说处理案件应公正、宽和,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 鲍昱子孙有德,受人爱戴。鲍德修学校,敬养老人,宴请儒生,郡里人称他为神父;鲍昂服侍孝敬患病的鲍昱,后守孝甚为虔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如此,和气可致。

    (2)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肌理。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它未必处处征诸实事,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小说能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满、真实。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历史基础是人的生命及生活,小说以此为基础,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

    B. 中国人重史、写史比西方早很多年,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很多。

    C. 以历史中的人物生活为旨归的小说,可以较好地补上历史著作缺乏的日常生活。

    D. 文学真实的“人生”和历史真实的“人事”相互补充,使历史著作更具历史叙事魅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从不同角度审视史著和小说,较深入地阐述了小说对历史的保存的影响。

    B. 文章以小说对历史著作补充作用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了对小说写史的探讨。

    C. 文章在论述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关系中,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

    D. 第二段以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为例,意在论述小说对历史著作的有效补充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家能够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这是写出富有生活肌理的历史的前提。

    B. 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所以对野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

    C. 小说具备细腻、传神、创造的想象真实的特点,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能使枯燥的历史变得更丰满、更真实。

    D. 小说能有效地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手法来叙述历史,从而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热闹

    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因为,这栋楼东侧是100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130平方米的。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没办法,张先生是这个城市的“上层建筑”,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

    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

    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离开。张太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

    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张太心里就有点烦。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

    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

    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

    门铃响了。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她的眼圈有点潮湿。

    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开始的舒适早已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

    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她听着那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时光。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了。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其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

    她拉开门,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楼道里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外面是无边的灯火。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

    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滑了一下。她赶紧站稳。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老师,再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对比,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张先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市里的“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

    C. 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有一个人物张太出现,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

    D. 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老师,再见”才揭示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

    3.小说以“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请参考材料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

    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①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

    材料二: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

    鲁迅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汉武帝在东海求得一杯喝了能让人不死的酒,大臣东方朔为了让汉武帝明白世界上并没有让人不死的酒,就把这杯酒偷偷喝掉了。汉武帝知道后大怒,要杀死东方朔。

    东方朔反驳说:陛下,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作文中“编写故事”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4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1. 下列诗句当中的重点描述对象,和本诗中菊花的寓意相近的一项是

    A.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B.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

    C.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闯《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D.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李商隐《流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 洞 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 君 山  雍 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

    1. 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的再现于纸上。

    B. 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 两首诗都巧妙的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影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 两首诗都将洞庭湖的山水景物描写的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薄命妾辞

    元好问

    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

    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词首先用“如花”写女性的貌美,并以“画不成”强调其“美”的程度。

    B. “自合”、“谁教”语似平常,实则包含对不平命运的愤感和对自我的指责。

    C. 女子虽遭命运播弄,却对爱人一往情深,聚散的命运与不变的感情恰成对照。

    D. “江南岸”并非实写环境,而是以江南的广阔来反衬女子的形单影只的孤苦。

    2.这首词通过具体的形象把“薄命”写得十分可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柳长句   杜牧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①庙里低含雨,宋玉②宅前斜带风。

    不嫌③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④相映红。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注)①巫娥,指巫山神女,亦泛指美女。②宋玉,战国楚国人,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第二大诗人。仕途坎坷,政治上终不得志。③不嫌,一作“莫将”。④与桃花,一作“感杏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引兴托喻,借景抒情,写“落日”“流水”“春光”“柳树”,营造了令人伤感的氛围。

    B. 颈联两句,色彩艳丽,“翠”和“红”是春天常见的颜色,突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

    C. 尾联借柳伤别,新春柳绿,在游宦的别离中抒发对家人的依依不舍,抒情真切、自然。

    D. 诗的前六句写景,写柳树的婀娜多姿,柳在榆荚、桃花映衬下的妖娆,景中融情。

    2.本诗的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莲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莲的清高风度,以此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清高品质。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三峡》中,“__________ ”句描写了两岸重叠的悬崖峭壁之高,若不是在正午半夜“___________”则从侧面烘托了山谷的幽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1世纪,世界文明已经走到一个180°的拐点,面临一个全面覆盖人类社会活动的空前变革: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社会结构、国际关系、人文思想……    。这一转向来得并不突然,也非偶然。西方自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欧洲大地    之时已经埋下并孕育了这一切的种子:随后的“文艺复兴”以恢复古希腊智慧为旗帜,催生了西式“现代”的“民族国家”和“工业革命”。“现代”由欧洲崛起,从17世纪中叶起就与“殖民”、侵略、屠戮相伴而行。一战之后“现代”科技、经济、文化逐渐变成美国独大,二战以后,“民主”“自由”“进步”“对人类的责任”构成了“美国梦”的内核,人类文化美国化的声调压倒了一切。但     ,当资本主义走向极端、个人中心主义击毁了社会结构、被压榨多时的殖民地渐渐苏醒、各民族的信仰和传统     时,西式“现代”的神话就破灭了。近些年“文化多样性”渐有取代“多元化”之势,越来越多的民族发出了抢救、保护、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音。反观世界历史,(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民族传统丢不得,只有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种植的树木才能根深叶茂、永世常青。中华文化发展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而不是丢弃传统遗忘记忆的无根式发展之路,才能走出一条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来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凡跟风而视自己传统如垃圾者,陷于种种“主义”旋涡难以自拔,大多暴起而速落

    B. 凡跟风而视自己传统如垃圾者,大多暴起而速落,陷于种种“主义”旋涡难以自拔

    C. 凡暴起而速落、陷于种种“主义”旋涡难以自拔者,大多跟风而视自己传统如垃圾

    D. 凡暴起而速落、陷于种种“主义”旋涡难以自拔者,大多视自己传统如垃圾而跟风

    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远弗届   暗无天日   好景不常   摇摇欲坠

    B. 无所不能   不见天日   好景不常   岌岌可危

    C. 无远弗届   暗无天日   好景不长   岌岌可危

    D. 无所不能   不见天日   好景不长   摇摇欲坠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不能丢弃传统遗忘记忆,如此才能走出一条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B. 而不要丢弃传统遗忘记忆,如此才能走出一条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C. 而不要丢弃传统遗忘记忆,便能走出一条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D. 而不能丢弃传统遗忘记忆,便能走出一条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三个人,各推一车瓦器过山岭。第一个人刚上岭,就把瓦器打碎了;第二个人推到半坡,也把瓦器打翻了;第三个人咬牙将车推到了岭上,叫了一声“哎呀,终于到了”,刚要喘气,手一松,车翻了,一车瓦器也碎了。三个人都笑了起来。

    “说到爬岭的本事,我最差,但我省下了很多力气,这是我的便宜。”第一个人说。“我只花了一半力气,爬了一半岭,我没有吃什么亏。”第二个人说。“咱三个只有我爬上了山铃,这是我的光荣。”第三个人说。然后,他们都快快乐乐地推着空车回去了。

    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面对生活。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5.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