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单选题 26 题,选择题 3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20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6 题
  1.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 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 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 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 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 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 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 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A.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B. 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C. 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D. 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A. 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 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 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 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中国史纲》记载,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A. 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 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 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 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主旨是

    A. 提倡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

    B. 继承发展古代传统思想

    C. 希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D. 维护传统道德价值体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A. 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 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 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 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 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 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 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 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 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 社会的进步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

    A. 风俗   B. 贡赋

    C. 礼仪   D. 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以下主张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君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D.“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该治国策略所属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为本欤。”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

    A. 人性本善   B. 血缘远近

    C. 宗法等级   D. 君臣尊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A. 清静无为

    B. 兼爱非攻

    C. 仁政治国

    D. 以德治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A.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自孟子言性善,而荀卿言性恶,杨雄言善恶混,韩文公言三品,及至横渠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然后诸子之说始定。”这主要说明

    A. 儒家关于人性经历了长期争论

    B. 儒家始终未放弃对真理的探究

    C. 诸子百家的人性论逐渐趋于统一

    D. 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哲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汉初儒生叔孙通曾向刘邦建议:“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由此可知其

    A. 支持郡国并行

    B. 建议恢复周礼

    C. 倡导独尊儒术

    D. 主张儒法融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要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 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 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 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 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其命名的主要特点是

    A. 强调内外有别

    B. 注重风水迷信

    C. 侧重地理因素

    D. 彰显教化功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A. 欣赏自然、移情易性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D. 自我完善、君子气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在修养论方面,明代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下列观点,实质上与其相同的是

    A.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 二程: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C. 王夫之:天地之化日新

    D. 张载: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正是在实学思潮的荡涤下,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理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材料反映出

    A. 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 由明入清儒学发展受挫

    C. 实学—理学—经学是宋至清儒学的发展路径

    D. 清代学者力图恢复先秦儒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限制君权

    C. 民主共和

    D. 民为邦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 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 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

    C.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

    B. 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

    C. 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D. 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黄宗羲指出,“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足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必先穷经”,“兼令读史”。这表明黄宗羲主张

    A. 经世致用   B. 知行合一   C. 格物致知   D. 古今贯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

    A. “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

    B. “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C. 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

    D. 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生变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着减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却最终还是流行开来”这句话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奋起反击”并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分析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2012年11月15日以来,除了在毛泽东、邓小平诞辰纪念座谈会上大量引用两位前领导人的话语,习近平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其中,他引用《论语》36次、《孟子》10次,引用《礼记》《尚书》《荀子》也均超过5次。

    ——腾讯时政新闻

    材料二  人民儒学并不主张人民主权论,而主张“民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所有人共同治理天下。人民就是所有人,人民共同治理天下,这是天赋之义。天下人都是人民,其内部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但万民一体,天下一家。

    ——秋风《必须在学术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材料三  对待传统文化的政策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糟粕,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必须否定和抛弃。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优秀的思想资源,改造和重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适应中国的现代化。

    请回答:

    (1)两千年来儒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与精神支柱,分析其原因并阐释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儒学从创立开始就一直注重“返本开新”,简述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存天理,灭人欲。”

    ——《朱子语类》卷十三

    “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桑弘羊《盐铁论》

    元世祖于1292年下令“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明朝嘉靖(1522~1566)则规定:“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所载即非番物,俱发戍边卫。”

    材料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和“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2)依据材料二,分析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3)从材料三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