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单选题 16 题,填空题 2 题,实验题 3 题,作图题 4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6 题
  1. 要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经透镜后变成平行光,应把小灯泡放在

    A. 凸透镜前任意位置

    B. 凸透镜的焦点上

    C. 凹透镜前任意位置

    D. 凹透镜的焦点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关于凸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用照相机照相时,被照人到镜头的距离必须小于二倍焦距

    B. 用放大镜观察邮票时,邮票应放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C. 用幻灯机放映幻灯片时,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必须大于二倍焦距

    D. 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是凸透镜,放大镜的镜头是凹透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的目镜所成的像,正确的是

    A. 显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望远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 显微镜的目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望远镜则成缩小的实像

    C. 都是成放大的虚像

    D. 都是成放大的实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几种情况中,利用了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这一特点的是

    A. 照相机拍照片

    B. 投影仪放大图片

    C. 戴近视眼镜观察物体

    D. 从透镜玻璃板上的小水滴看下面的文字变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光学仪器中没有凸透镜的是

    A. 照相机

    B. 反光镜

    C. 放大镜

    D. 幻灯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小明将凸透镜紧靠如图甲所示的一幅卡通图片,然后将凸透镜逐渐远离图片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观察到如图乙所示四个不同的像,则四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③②④① B. ③②①④ C. ②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如下图所示,N是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暗盒,盒内有水平向右的平行光,P为暗盒右侧平面上的一个圆孔,M是一个与暗盒右侧平面平行的、相间一定距离的光屏,若用一个外径与圆孔P相同的光学器件嵌入其中,发现在光屏M上呈现出一个比圆孔P大的圆形光斑,则嵌入圆孔P的光学器件

    A. 一定是凹透镜

    B. 一定是凸透镜

    C. 可能是凸透镜或凹透镜

    D. 可能是厚平板玻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图是小明戴上眼镜前和戴上眼镜后观察到的远处帆船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出小明视力存在的问题以及所戴的眼镜的镜片类型是

    A. 远视眼凸透镜   B. 近视眼凹透镜

    C. 远视眼凹透镜   D. 近视眼凸透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字时,为了使看到的字再大一些,应该

    A. 凸透镜适当远离字

    B. 凸透镜适当靠近字

    C. 眼睛远离透镜

    D. 眼睛靠近透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如图所示,小夏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 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 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D. 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根据测得的数据得到了物距u跟像距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D. 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我国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 ③放大镜成像 ④电影屏幕上的像 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A. 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B. 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 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 D. 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如图所示的凸透镜,若把它用在书写投影仪上,则物体应放的位置为

    A. A点

    B. B点

    C. C点

    D. E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如图是杨大爷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则它的眼睛类型及矫正需要选用的透镜分别是

    A. 远视眼 凸透镜

    B. 远视眼 凹透镜

    C. 近视眼 凹透镜

    D. 近视眼 凸透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把一个透明且均匀的玻璃球切成a、b、c、d、e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其中能够使平行光发散的是

    A. 只有b

    B. 只有a、c、d、e

    C. 只有a、b、c、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图所示,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_________,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放大后的_______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2 题
  1. 如图所示,来自物体A 的光线经过眼睛的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后面的B 点.这是 ______ 成因的光路图,要使像靠近视网膜,物体A应该向 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佩戴一个合适的 ______  透镜制成的眼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通过装满水的水瓶可以看到放大了的文字,此时水瓶相当于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形成的文字是正立、放大的___________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实验题 共 3 题
  1.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图中的a、b、c、d和e点,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会出现像

    (4)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当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屏距凸透镜最近;

    (5)物体在焦点之外越是远离凸透镜,像越______,像距越______;

    (6)当物体由a点向b点移动时,物像间距离的变化规律是: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如图所示,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______  (选填“上”或“下”)调整;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  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______(选“左”或“右”) 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屏上得到倒立、 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清晰的实像.

    (4)当烛焰距凸透镜10cm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则该像为 ______  、 ______ 的实像,应用这一规律可以制成 ______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保持镜不动,将蜡烛向左移动,为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关于凸透镜成像实验,完成以下内容:

    (1)首先应将蜡烛、凸透镜和_________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并调节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图中O为凸透镜的光心,F为焦点,请画出烛焰上的S发出的三条光线(中间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并确定其像的位置S′__________.

    (3)实验中当物距u等于焦距f时,某同学却发现在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看到了烛焰正立放大的像.对此下列解释合理的是__________.

    A.因为烛焰有一定的宽度,实际上它的某些部分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

    B.因为烛焰有一定的宽度,实际上它的某些部分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焦距

    C.这是烛焰发出的光经凸透镜表面反射形成的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图题 共 4 题
  1. 如图所示,物体AB经凸透镜折射后所成像为A′B′,已知AB的高为h1,物距u,像距v,试用h1、u、v表示像高h2.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完成甲图和乙图中的光路

    (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O为透镜的光心,请按照实际尺寸标出凸透镜右侧焦点F的位置,并画出入射光线所对应的折射光线.

    (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请在图中画出两条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