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7 题,其中:
句子默写 1 题,名著阅读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对比阅读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默写。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2)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3)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4)_______________?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

    (5)爱国是一种坚定的情怀,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的政治抱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国是一种执着的行动,正如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面对思乡和报国矛盾时,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自己的爱国行为;爱国是一种难忘的记忆,正如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始终难忘激烈战斗的场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甲)当时A和那僧人斗到四五十合,不分胜败。那和尚卖个破绽,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喝一声:“且歇!”两个都住了手。A暗暗地喝彩道:“那里来的这个和尚,真个好本事,手段高,俺却刚刚地只敌的他住。”那僧人叫道:“兀那青面汉子,你是甚么人?”

    (乙)“……住了四五日,打听的这里二龙山宝珠寺可以安身,洒家特地来奔他邓龙入伙,叵耐那厮不肯安着洒家在这山上。邓龙那厮和俺厮并,又敌洒家不过,只把这山下三座关牢牢地拴住,又没个道路上去。打紧这座山生的险jùn,又没别路上去,那撮鸟由你叫骂,只是不下来厮杀,气得洒家正苦,在这里没个委结。不想却是大哥来。”

    (选自《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破绽(    )    险jùn(    )

    (2)(甲)段中A是_______________,绰号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说说“委结”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乙)段中说“二龙山宝珠寺可以安身”,A是因为何事失败要上二龙山安身?他们是如何夺取了二龙山宝珠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某学校开展“薪火相传,珍爱汉字”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1)(文字应用)请按要求修改活动通知。

    ①通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

    ②通知中划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正确的句子抄在下面横线上。

    ③通知的格式有一处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2)(说文解字)

    请观察下面三个与“止”相关的金文字形的变化,参照解说填写表格。

    金文

    见形辨义

    单个脚趾的造型,表示停留的意思。

    脚趾造型上有一个甩开臂膀、快速前进的人形,表示跑的意思。

    (3)(看图赏字)

    在“翰墨飘香”活动中,主持人展示出三幅书法作品。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幅作品,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谈谈其书法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身后的人

    袁炳发

    最近,将军总感到他的身后有个人站着,待他回头看时,这个人又无影无踪了。

    有这种感觉,是在将军离休以后。

    离休后的将军,在家侍花养鸟,闲下来时,就爱在逝去的往事中徜徉。

    将军喜欢仰靠在软椅上,闭目回想那些往事。

    将军想得最多的是他年轻时的事。

    那时的人,活得特坦诚,坦诚得就如一道简单的加减法:打仗+胜利=解放全中国。一想到打仗,将军的脑子里就闪现出千军万马,就听到了枪声和战场上的拼杀声。将军兴奋起来,忽地从软椅上站起,口中喊:“班长!”

    喊声未落,蓦地将军就又感到身后有个人站着。

    将军就急转身看,那个人又无影无踪了。

    将军骂:真他娘的怪!

    将军就又坐在软椅上。将军想起一件事。那时,将军还不是将军,将军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

    一次,在执行任务中,遭到敌人的追捕。是苇子沟的张妈和她的儿子,把他掩藏在茅屋中的假间壁墙里,才免遭一难。他虽然免遭一难,但张妈的儿子却被敌人带走了。当时由于任务紧急,他未及等到张妈的儿子是死是活的消息,就匆忙赶回部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军给苇子沟的当地政府去信查询过张妈家的消息。政府给将军的回函是:查无此人。

    因此,将军现在也无法知道张妈和她的儿子是否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想到这儿,将军哭了。哭时,将军就又感到那个人又站在了他的身后。

    这次,将军没有转身去看。

    将军坐在那儿,手抵额头一阵沉思。

    翌日,将军从银行取出自己几万元的存款,寄给了苇子沟政府的民政部门。

    将军在汇款单附言栏内写道:“我忘不了在战争年代,那些在我们身后的人,为解放全中国而做出的牺牲。”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将军回想起哪些往事?

    2.结合上下文,说说“将军坐在那儿,手抵额头一阵沉思”中将军在“沉思”什么?

    3.结合小说内容说说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4.小说始终没有告知“身后的人”到底是谁,这样写有何妙处?

    5.根据小说主题,结合下列材料,说说青少年学生如何正确看待英雄?

    黄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3月生,广东揭阳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

    (来源:人民日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谈文明

    同一个人,步行过马路时,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灯,但若在车里握着方向盘,再着急往往也能遵规守矩;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吞云吐雾,但一上了高铁就能全程禁烟。为何如此?违法成本不同,执法刚性也不同。这种对比也启示我们: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②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于其公共文明: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在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功不可没,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写得明明白白。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观光摩擦”,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尊重对方国家风俗、习惯、礼仪”。

    ③可见,文明是一面镜子,在比较中更能正衣冠、知不足;另一方面,约束是压舱石,一旦脱离执法环境、缺少了刚性约束,已经提升的文明素质也可能又倒退回去。要实现从“人人独善其身”到“人人相善其群”的递进,一定的外部约束,总是不可或缺的。

    ④文明是管出来的,是因为在权利与义务这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比如,许多人羡慕欧美国家立法保护小动物,殊不知养犬人身上背负的义务条款数不胜数:上保险、打疫苗、戴口罩、攻击性犬的主人还需在庭院明显处竖立标牌,等等。不仅如此,如果狗闯祸或者由于主人的疏忽致使他人受到伤害,狗主人除了会面临高额罚款,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最近,国内多地出台针对“不文明养犬”的处罚规定,严厉处罚“遛狗不牵绳”等行为,也正是看到了“管理”之于文明养犬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法律规则就是在权利与义务之间的那条绳子,松紧适度、两头不落,才能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

    ⑤文明是管出来的,还因为管理缺失导致的“公地悲剧”“破窗效应”,现实中比比皆是。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一街之隔,常有静谧与脏乱差的霄壤之别,这就是持续治理与“放弃治疗”的区别。反过来,只要对违法行为持续“零容忍”,总能不断筑牢社会的底线思维与文明习惯。正是因为醉驾入刑,“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中国社会蔚然成风;正是因为“失信者黑名单”制度持续发力,欠债故意不还的老赖开始减少;正是因为有严密的监管体系,人们对网购的信任指数越来越高。“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只有形成这样的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⑥古语云,“从善如登”,提升文明程度从来就不易。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既需要好言好语的劝导,更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刚性的制度、严格的管理也是一种唤醒,它唤起人们的文明意识,形成人们对文明的敬畏,最终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选文第①段划线句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文明是管出来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对比阅读 共 1 题
  1.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③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④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⑤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⑥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⑦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④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⑤悦:敬佩。

    1.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1)手 指 不 可 屈 伸   (2)夫 人 好 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____   (2)媵人持汤沃灌  汤:__________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________ (4)负笈从师     负:__________

    (5)或依林木之下    或:__________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4.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阿伦尼乌斯是瑞典化学家,就是他创立了物理化学。我轻的时候。他发现了电离理论并把它告诉了母校的老师,却遭到了母校老师无情的讽刺,他的论文也被学校学术委员会否决。可是,阿伦尼乌斯始终充满自信。他把论文潜心修改后,寄给了欧洲四位有名的化学室,终于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其中一位化学家在给阿伦尼乌斯的信电中说;“你是我见过的最执着最有才气的年轻人。阿伦尼乌斯受到了极大的我舞,继续丰富自己的电离理论,终于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自信,是成功的保障;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肯努力有才华的年轻人要给予鼓励。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进行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