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7 题,单选题 17 题,连线题 1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21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7 题
  1. 西汉初年,曹参向学者盖公请教治民之道,盖公日:“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采纳此说,治理地方很有成效。后来曹参担任丞相,把这一方针推行于全国。采用这种治国方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A. 平息战争,稳定社会秩序

    B. 久经战乱,社会经济凋敝

    C. 郡国并行,地方势力强大

    D. 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謦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A. 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B. 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C. 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D. 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 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 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 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63年,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到时机成熟后,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再进行。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 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B. 已隐含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

    C. 中共对台湾政策向和平方式转变   D. 打击了美国“两个中国”的阴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A. 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   B.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

    C. 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D. 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他认为官僚政治的本质是

    A. 皇帝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特权政治

    B. 中央高度集权的特权政治

    C. 打着“国民幸福”旗号的特权政治

    D. 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此“词曲贵浅”的主张

    A. 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

    B. 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

    C.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 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7 题
  1.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

    A. 三公九卿制   B. 内外朝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一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 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 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 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

    D.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朝成化年间(1464年—1487年),苏州一个叫文若虚的读书人,随朋友去海外经商,贩卖“洞庭红”蜜桔到南洋,获利千倍。返途,捡到一个腹中藏有巨大珍珠的“海龟”,船到福建,被波斯商人高价买下,遂逐步成为大户人家。这说明当时

    ①大量农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学而优则仕及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

    ③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④海上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这表明

    A. 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 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C. 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 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汉代董仲舒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南宋朱熹主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①理论范畴上是一致的         ②经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③都以道德教化为目的         ④都从统治者角度阐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南京大屠杀是日军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

    ②中国人民必须牢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③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篡改

    ④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南昌起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最能说明

    A. 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B. 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 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   D. 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 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A. 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 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 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 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2009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报,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参与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 和平建国问题

    B. 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C. 促进国共联合抗战

    D. 与各民主党派合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机器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89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A. 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 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C. 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 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阅读下表: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 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B. 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

    C. 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 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陈晓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一致

    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一致

    C.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一致

    D. 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文化向来是统治者的专利品,辛亥革命前后,为向人民普及革命和宣传新思想的需要,白话报开始创办起来了。南京临时政府公开宣布禁止吸食鸦片、必须剪发辫、禁缠足、废除跪拜礼、禁止贩卖人口等陋习。辛亥革命前后,邹容所写的《革命军》秘密发行量达110万册。武昌首义后四十天,《时报》评:虽乡氓妇稚,莫不有‘革命’二字于脑筋中。还有一位文化人称当时城乡,“目之所到,今日开会,明日结社,不曰男女平权,即曰财产均等‛。

    陈独秀所说的‚最后觉悟‛,指的是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后者是‚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也即是说人民仅依靠制度上的改变,并不能挽救中国,而要靠人的觉悟,人由古代的人,转变为近代的人。一些先进分子认识到仅有个人解放还不够,进一步提出‚改造社会‛的主张,李大钊就呼吁青年‚另外创造一种新生活‛。

    ——摘编自冯祖贻《承上启下推进中国文化近代转型》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承认了中国传统的丰富,相信它能够给予正在为解决现代化问题而奋斗的民族以力量。中国仍在为找出自身特点而努力,它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将排外主义、发展模式(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要有赖于西方的技术和组织形式)和传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罗兹·墨菲《亚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传统文化观念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变革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C. 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D. 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经济状况

    外交状况

    20世纪50年代

    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

    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中苏关系恶化。

    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

    20世纪60年代

    开始提出“八字方针”。

    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

    “文化大革命”动乱波及经济领域。

    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

    20世纪70年代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体制改革进步。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建交。

    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经济与外交关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并且要求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他还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

    ——摘编自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根据黄宗羲的学说和后来传人的西学民主理念,谭嗣同提出当前的改革不是要“反满”“反清”只和今天的统治者过不去,而是要根本改变几千年以来的专制政治。在黄宗羲、谭嗣同们看来,君民本是“平等”的,“君亦一民也”,民本君末,“非君择民,而民择君”,民可“共举之”,当然也可“共废之”。

    ——摘编自秦晖《从黄宗羲到谭嗣同:民本思想到民主思想的一脉相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主张及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对孔孟儒学的传承之处,并说明对儒学改造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