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22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政府开始颁给州县官员格式固定的“历子”,令一一填写。其内容包括户口税收、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招诱流民、公平执法、摒除盗贼等项目。任满时携至京师,以,为年终考核及终任以后赏罚升黜之凭据,“敢有妄书功劳”者皆予除名。据此可知

    A. 完善地方考核利于中央集权

    B. 廉政与监察是强化皇权的关键

    C. 制度的创新受到时代的局限

    D. 保护小农经济是政策的出发点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公元前300年,古罗马公布的给予公民就任何官方作出的判决具有上诉的权利,同时期的另一个措施是要求半数的祭司团成员为平民。这些举措

    A. 体现出罗马法律普遍公正性

    B. 表明祭司在当时具有法律特权

    C. 重视维护罗马公民的权益

    D. 一定程度上削弱祭司的司法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2 题
  1.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

    B.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 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农耕经济的领先

    B. 自然经济的解体

    C.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重农抑商的风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一定的形状和颜色,闻到某种香气,尝到某种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后给这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苹果。与贝克莱思想接近的一组思想家是

    A. 朱熹、王守仁   B. 王守仁、普罗泰格拉

    C. 王守仁、卢梭   D. 普罗泰格拉、卢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王夫之指出:“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虽有元德显功,而无所庇其不令之子孙。”这主要是说(    )

    A. 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分封制下地方分离倾向严重

    C. 封建制被分封制破坏   D. 郡守县令的职位不能传给子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下列选项中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观点的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C. “越名教而任自然”

    D.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

    A. 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

    B. 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

    C. 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

    D. 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A. 大量自耕农出现

    B. 土地兼并加剧

    C. 有效保护非耕地

    D. 田庄经济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董仲舒曾对汉武帝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又说:“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上述观点

    A. 迎合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B. 体现社会变革时期的需要

    C. 融合佛、道思想的新儒学

    D. 完全背离传统的民本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

    A. 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   B. 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

    C. 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 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

    A. 《尚书》

    B. 《墨经》

    C. 《老子》

    D. 《论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克利斯提尼时期规定:年满18岁的雅典男性青年,在其父母所隶属的德莫斯(自治村)内通过一定的入籍仪式便可取得公民权;一些外邦人也在德莫斯内取得雅典公民权。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公民范围加强陶片放逐力度

    B. 体现五百人议事会多元性和专业性

    C. 用地域原则来代替血缘的原则

    D. 削弱工商业奴隶主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据统计,1493-1600年,世界的银产量是23000吨,其中新大陆美洲生产的是17000吨。而从1550年到1645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材料说明

    A.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 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 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表为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八表条款的部分内容。据表可知,《十二铜表法》

    条款

    内容

    第八表第二条

    故意伤人肢体而未能取得和解时,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

    第八表第二十一条

    伤害自己被保护人的保护者应交给地下神即予以诅咒

    第八表第二十四条

    如手掷的标枪落得比目的地还远,则应供献牧羊为祭品

    第八表第二十三条

    伪证被揭穿者,应从塔贝斯山崖上抛下

    A. 具有原始色彩

    B. 体系比较完备

    C. 民刑不分

    D. 具有理性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A. 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

    B. 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C. 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 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丁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下列思想与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A.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B. 朱熹的格物致知

    C.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D.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题文)“(元代)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据此材料,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

    A. 中书省与行省制

    B. 中书省和枢密院

    C. 枢密院与宣政院

    D. 行省制与御史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据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字数分类如下表:

    分类

    人类人身人伦人的活动

    动物狩猎畜牧

    植物农事耕作

    天象气侯时间

    山川河流方位

    战争兵器

    服装居住

    交通

    文化娱乐

    宗教

    数量物性

    比值(%)

    20

    17

    15

    9

    7

    8

    7.7

    3.6

    3.1

    3.6

    3.6

    材料说明,殷商时代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人类的自我认识已较深刻

    C.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学者认为秦朝统一中国的功绩并没有随着秦朝的灭亡而泯灭,新朝代继之勃兴,并且延续达四百年。据此可知

    A. 儒家独尊的地位已经确立

    B. 文化专制开始体现

    C. 大一统思想得以延续

    D. 汉朝推翻了秦朝的暴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明清时期,“弃儒就贾”、“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而“豪杰有智略之人”则多志于商的“士商相混”现象相当普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官商勾结腐败严重

    B. 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C. 社会结构的变动

    D. 已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图是保存至今的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商标及其铜模板,上面标明了店铺字号“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正中是该店铺的标志——一只白兔,两边写着“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方写的是“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进行的研究或得出的结论确有(    )

    ①我们可以研究宋代手工业某些部门的生产情况

    ②我们知道宋代手工业一些部门已经有了商标、广告意识

    ③我们可以研究宋代雕版印刷的某些技术

    ④我们可以断定宋代的济南是全国的手工业中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诗经·幽风》之《七月》全面细致地描写了一年四季之中凡耕田、养织、狩猎、祭祀等各种物候农事活动。学者方玉润说:诗歌吟咏的是一种体现生活之趣的农耕生活,“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另一学者蒋立甫认为:“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三千年前奴隶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西周社会的阶级矛盾。”对此,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A. 《诗经》是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

    B. 《风》是研究西周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生活的重要资料

    C. 历史认识和历史结论受史观的制约具有主观性

    D. 后一学者的观点更能体现史学研究的价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招统计.唐代360名宰相中有132人出身士族,占唐代宰相总数的35.8%;崔、卢、李、郑、王等五大士族在唐代共出宰相83人占唐代宰相总数的22.5%.这反映出唐代

    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斯图亚特王朝前期(1603—1688年),依托于枢密院而设立的“外交委员会”,是一个完全依附于君主、辅佐君主处理外交事务及其他重要国务的秘密机构。由于会议地点在王宫密室之中,而所议国务又颇为隐秘,故“外交委员会”又被时人称为“密室会议”、“内阁会议”或“内阁”。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即1689—1714年间的威廉三世与安妮女王统治时代,内阁已成为一个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并事实上承担着中央政府的职能,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据材料二,指出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内阁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政治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余珊珊《东风西渐:中国瓷器的荣耀》等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和“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行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

    ——摘编自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的法学家。他认同自然法源于自然的观点,并指出由于自然法具有至上性,依照自然的强制力实现和高于一切人定法,因而普遍存在,永恒不变。西塞罗主张,一切人的平等是基于理性的平等,“尽管人与人在知识、财产和社会地位上存在差别,但是,他们都具有推测、阐述、综合和做结论的智慧,这是人类理性所公有的。其次,他还认为法律应当具有权威性,法律的至高无上决定了它必须得到有效执行。

    ——摘编自孙银龙等《论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和西塞罗的法治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法治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