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1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单选题 14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 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

    B. 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C. 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

    D. 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 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 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 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 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北京故宮太和殿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偏房”,它曾是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的权力中心。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

    A. 君主专制高度加强

    B. 相权被大大削弱

    C. 内阁掌握了票拟权

    D. 皇权被宦官架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下列选项与宗法制无关的是

    A.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C.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

    D.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姓与氏都是贵族专有的法权符号

    B. 姓与氏的区分是为了强化宗族认同

    C. 姓与氏的产生旅于分封制的实行

    D. 姓氏合而为一反映了贵族阶层壮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4 题
  1.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维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 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 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 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 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 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秦朝的“皇帝”与西周的“王”相比,最本质的不同点是

    A. 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 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

    C. 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代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 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B. 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 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 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

    A. 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 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 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 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内开拓疆土,加强君主专制;对外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成功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但后来的封建史家仍以“篡位”视之,主要是因为他皇位继承

    A. 破坏了分封制

    B. 不符合古代宗法制

    C. 是以武力夺取帝位的

    D. 损害了封建史家的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 春秋战国

    B. 秦代

    C. 汉代

    D. 唐宋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A.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 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秦朝和元朝在地方分别推行郡县制和行省制,对两者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B.都推动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

    C.都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存在的社会因素

    D.都促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争的公平、公正性,不仅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而且有益于文化的编制和普及”。材料所述制度与下列哪种现象直接相关 (   )

    A.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选举典》)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C.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D.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元世祖忽必烈曾概括说,中书省是我的右手,枢密院是我的左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两手的。这反映了当时政治运行机制的基本特点

    A.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B.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分设

    C.行政、军事、监察三大系统鼎立

    D.中央与地方既分权又相互制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这对宋代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

    B.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1)根据材料,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

    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