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单选题 19 题,选择题 4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21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9 题
  1. “法律足以说明罗马的精神。在历史上,罗马代表秩序,就如同希腊代表自由。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罗马留下的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材料说明罗马法

    A. 强调维护自由平等

    B.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C. 利于维系社会稳定

    D. 成为希腊民主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A.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管理思想变化

    C.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D.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 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 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人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扛。”这里的“战略进攻”是指

    A. 开展百团大战

    B. 挺进大别山

    C. 组织淮海战役

    D. 发动渡江战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 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朝某一时期,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代《天下水陆行程》记载了以北京、南京为中心的114条全国水陆路程,其中苏、杭等地的记载最为繁密,还载有各地山川、市场、物产、旅社、船只、风俗、盗贼等内容。据此推断,作者编写此书旨在

    A. 为官府汇总民情奏报

    B. 为藩国安排朝贡路线

    C. 为游士介绍旅游资源

    D. 为商贾提供行程指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一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分封制度被废除

    B. 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C. 等级制度被破坏

    D. 贵族特权被废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 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 甲午战争

    D. 义和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小雅·鹿鸣》本是西周贵族宣扬宴飨之仪的乐歌,后扩散到民间,在乡人宴会上也可传唱。这表明西周时期

    A. 周人生活较为富足

    B. 礼乐文明得到广泛认同

    C. 乡人社会地位提高

    D. 贵族奢靡之风波及民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坑杀“术士”,长子扶苏劝谏说:“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这反映当时

    A. 统一进程曲折

    B. 地方治理不畅

    C. 始皇灭儒崇法

    D. 儒学影响较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

    A. 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 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

    C. 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

    D. 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题文)中国史学家钱穆认为“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而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却认为“宋朝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后者的依据是

    A. 宋初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危机严重

    B. 宋代坊和市分开

    C. 宋代有地域性分工,长途贩运出现

    D. 宋代出现“交子”,商业市镇较快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进口的道理”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这说明林则徐

    A. 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B. 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

    C. 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

    D. 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在《骑士》一剧里,描绘了一个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克里昂的职位:“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理……”。材料反映出作者旨在

    A. 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B. 批判公民参政冷漠

    C. 抨击民主政治缺陷

    D. 打破贵族专权局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

    A. 因地制宜的管理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专制主义的削弱

    D. 地缘政治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绝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引起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强烈不满。表明当时

    A. 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需打开苏联市场

    B. 苏联轻工业发达,须竭力保护本国市场

    C. 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的意识形态对立

    D.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2016年6月英国公投脱欧成功,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反对TTI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同年11月,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也宣布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多个国家共同组成一个大大的朋友圈。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经济全球化局部受阻,但全局发展

    B. 经济全球化想要长远发展需要平衡各国的利益

    C. 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推动者

    D. 民族主义的崛起是全球化受阻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习近平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向巴西媒体表明自己对于干部遴选的想法。下列主张与习近平的想法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 “治大国如烹小鲜”

    C.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遣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

    A. 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B. 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

    C. 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   D. 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作安排。该思想

    A. 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 批判了诸子百家思想

    C. 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 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1734年,随着德国第一所强调教学、研究自由的大学——哥廷根大学的建立,一股科学研究自由之风开始席卷莱茵河两岸,人们对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启蒙思想的传播

    B.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 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D. 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以培根为代表的思想家、教育家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功利主义主旨及其教育思想,对西方社会和教育制度产生了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很快成为西方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培根以当时自然科学的崛起和发展为契机,对脱离现实专务虚谈的英国经院教育发起猛烈攻击,批评经院学者们热裹于争论诸如“天堂里的玫瑰有没有刺”“在针尖上,可以有多少天使跳舞”等荒谬问题,指斥他们一味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权威面前亦步亦趋而不思进取。他要求学生从权威的偶像中解脱出来,从经典的书本迷信中解放出来,到自然现实中去寻找更加有用的知识,通过科学实验和归纳,去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材料二  明末清初,实学教育家对空谈心性与天命的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批判。颜元辛辣地讥讽理学家最大本事只是“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恩”。他关注科技教育,在其主持的漳南书院设立了文事、武备、经史、艺能诸斋,容纳了天文、地理、数学、兵法、水学、火学、工学等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颜元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游历”“习行”为重,他说:“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作,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方算真学问”。尽管颜元激烈批判程朱理学教育思想,但同时又像宗教布道士一样四处宣传纲常人伦,他对农民说:“我们愚民,只可做庄稼,做买卖,孝父母,敬尊长,守王法,存良心,便是本等,胡讲什么心性?我们的书上说‘率性之谓道’,这子臣弟友便是率性来的,你孝父母便是为子的心性,你敬尊长便是为弟的心性。你们锄田的人:胡讲甚么心性?”。程朱理学教育思想虽然受到功利主义教育家的严厉批判,但其正统地位仍然不可动摇,中国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从未跃居社会的主流思潮。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培根、颜元教育思想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两者教育思想地位不同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政治发展的影响。(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关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问题表明了苏联政府的态度。他在电报中说:“当然,我也考虑过,美国尽管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仍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入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

    1951年6月4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联合主持召开的关于美国在朝鲜应采取什么政策问题的听证会上指出:“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会给俄国一个合法的借口干涉这一战争,中苏之间的条约具备这样的性质,同时中国人也会根据这个条约,要求俄国人这样做。”

    ——摘编自齐德学《中苏同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二  “如果美帝国主义真正进攻我们的大陆,那就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战争问题,我们和苏联已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打起来,就是全面性的打。”“我们今天不是孤立的,我们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和联合国都晓得,它要发动战争,那就意味着这是世界大战。”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不敢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积极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辛亥革命时张之洞即被“妖魔化”了,翻开1903年至1905年期间革命党人在日本办的刊物上,张之洞是一概的汉奸、封建卫道士形象。

    张之洞与康梁维新派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变法方式的缓行和激进之分最终使二者分道扬镳。张之洞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政治观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中学为体”。但如果细心考虑当时的变革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背景,就会明白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在强调“变革”的一面,而非固守的一面。人们往往只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面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句,如是,不是对《劝学篇》的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可以看到张之洞对西方的感知程度还是相当深刻的。

    ——摘编自李刚《张之洞:手握经卷的坚定改革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在革命党人眼中张之洞是“汉奸、封建卫道士的形象”的原因。

    (2)概括材料对张之洞及其“中体西用”思想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讲话

    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其中一个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