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其他题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选择题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其他题 共 1 题
  1. 请根据所给条件推断小王、小张、小赵三人的职业分别是什么,并把他们的职业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小王、小张、小赵三个人是好朋友,他们中间其中一个人下海经商,一个人考上了重点大学,一个人参军了。此外关于他们还知道以下条件:小赵的年龄比士兵的大;大学生的年龄比小张小;小王的年龄和大学生的年龄不一样。

    小王:________________

    小张:________________

    小赵: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二十多年来,中小学课外付费补习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其主要任务就是在课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补差、培优”,以便他们能在升学考试中获得竞争优势。

    优质高中和大学的资源分布均衡度不一,供给也相对有限,而学生个体需求和发展水平又是多样化的。一些学生家庭,在正规小学、初中或者高中教育难以满足孩子个性化需求时,就力求借助付费的课外补习教育以求子女能够成功进入好的中学与大学。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被当作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服务产业。教育行业蕴含着无限的商机,课外辅导机构呈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态势。

    在我国,儒家思想中重视教育、积极向学、注重纸笔考试的文化传统,为课外补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毋庸讳言的是,有的学生因为课外补习会在学校课堂上睡觉,还有学生因为提前补习相关课程,导致教师正常教学进度受到影响;由于课外时间大部分用于各种补习,学生的业余时间受到压缩,影响了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

    基于学校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和教师职业伦理责任考虑,目前政府层面已明令禁止正规学校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另外,政府可以发挥办学质量较好的课外补习教育机构的作用,通过提供补习券、补习津贴等公共服务方式,帮助农村和低收入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接受质量较高的免费或者低费用的课外辅导。这方面国外有成功案例,如韩国实施的“放学后教育计划”以及通过卫星电视和广播放送等方式提供的补习课程,还有西班牙2001年开始实施的“地区教育补偿计划”等等。

    某种程度上,课外补习教育可以被看成是正规学校教育办学质量的影子或者镜子,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正规学校教育服务质量的值得改进之处,进而得以更好发挥学校正规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摘编自刘消华《课外补习:禁与疏、利与弊之辩》,2018年2月3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我国学生家庭参与校外教育情况调查表

    表一

    类别及学段

    学科班

    兴趣班

    小学

    初中

    高中

    小学

    初中

    高中

    参与率

    33.4%

    40%

    40%

    27.9%

    16.2%

    13.2%

    生均费用

    5021

    3354

    表二

    地区

    地域差异

    城乡差异

    城市内部差异

    东北部

    东部

    中部

    西部

    城镇

    农村

    一线

    二线

    其他

    60.8%

    38.1%

    38.0%

    30.5%

    44.8%

    21.8%

    43.4%

    48.8%

    41.8%

    生均费用

    3693

    2535

    1463

    1308

    2712

    345

    5739

    3772

    635

    21.9%

    26.7%

    19.4%

    17.6%

    29.0%

    5.4%

    41.2%

    29.6%

    25.6%

    生均费用

    744

    1146

    547

    533

    1082

    81

    2270

    1208

    809

    家庭经济状况

    父母学历状况

    消费水平最低的5%家庭

    消费水平最高的5%家庭

    父母未上学

    父母大学以上学历

    学科班

    7.5%

    54.3%

    20%

    70%

    兴趣班

    0.8%

    45.7%

    (摘编自魏易、刘舒畅《谁在补,补什么》,2018年2月3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曾提出“三脚架理论”:这“三个脚”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再由这三个脚支撑起一个“中心”——自我教育,三个支撑点的教育应围绕自我教育来设计开展。这一提法自有新意:孩子、学生是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每一家校外培训机构重要的存在,他们的重心在于探索未知世界,而不应止步于重复证实已知世界。

    一个人的发展需要更丰富的内容,需要多样的休验。比如,对美的欣赏,而不是纠结、痛苦于如何学会——从数数开始,打破以往我们对数学的印象,重新建立对数学的理解;比如,从诗歌阅读开始,品味语言的神奇;比如,在《诗经》中漫步……看似无追求,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追求?而这正与某些学校的探索不谋而合,何不由此探索公立学校与培训机构更好的互补形式?

    这些课程的兴起,正是源自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的变化,不再计较分数的起落,更关心孩子的审美、兴趣的引导,回归教育的本义。如此,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从目前专注于学科培训走向真正的兴趣培训,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从强化“应试教育”的“训练营”成为素质教育的“成长空间”。

    (摘编自靳哓燕《从“训练营”迈向真正的“成长空间”》,2018年2月3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小学课外付费补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客观上能起到对学校正常教学进行查漏补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作用。

    B. 随着学段提升,校外教育学科班的参与率明显呈逐级上升趋势;而兴趣班的参与率则与之相反,且整体上低于学科班,费用也同样低于学科班。

    C. 学科班与兴趣班的参与率在不同的地域存在着差异,城乡之间的差别相对较大,参与率的高低跟家庭消费水平和父母的学历状况有着直接的关联。

    D. 不同城市在学科班参与率上存在差别,但都高于兴趣班的参与率;家庭花在学科班上的费用普遍高于兴趣班,一线城市要远高于二线及其他城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供给的有限性、学生个体需求和发展水平的多样化,使得各种课外付费补习班应运而生并成为一种市场需求。

    B.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行业所蕴含的商机越来越受到关注,吸引着更多的教育从业者投身其中,推动了课外辅导行业的快速发展。

    C. 材料中引用美国的“三脚架理论”,提出要强化孩子的自我教育,重视兴趣培养,隐晦地批评了儒家思想中注重纸笔考试的文化传统。

    D. 目前有的课外补习教育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其进行适度监管、科学引导已成当务之急。

    3.要推动课外补习教育科学发展,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牚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牚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找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变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观众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妹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尝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做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 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 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 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2.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3.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渗透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文质浑融的诗性表达。

    从《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学肩负起“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政教功能。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到诗歌之中,尤其对唐代应制诗创作,具有一种箴规引领的作用。应制诗起于汉魏而盛行于唐,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与凝聚政治力量的需要,符合儒家“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及“文质彬彬”的美政要求。尽管应制诗只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但在诗中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的做法,开启了唐诗注重“风雅兴寄”的先河。

    如果说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学满足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那么,像“初唐四杰”这样的普通士人“援儒入诗”,则反映了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对儒家理念广泛而迫切的思想需要。“四杰”在诗歌理论中充分吸收融合儒学主张,有力纠正了齐梁文学思想贫弱的弊病,成为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先导实践。儒学的渗透对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在或辽远壮阔、或秀丽明澈的山水之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以“四杰”为代表的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遭际与儒学的济世情怀、功业思想等联系起来,尽管有些诗作在艺术表达上还比较生硬,但为气象浑融的盛唐之音积蓄了经验,传达出了大唐独有的精神风尚。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战争留下的破败局面,中唐士人将儒学视为疗救之方,将儒学与诗文的载道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白居易、元稹等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唐代士人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奉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与政治主张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而“合时”“合事”的新乐府创作,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这一真挚、强烈、沉重、深刻的情感,从创作的角度实现了理念、心性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在中晚唐的诗作中,咏史怀古的数量越来越多,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罗隐等,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儒家治世理想融入到诗作之中,在治乱兴亡的议论和咏叹中凝练出个人的创作风格。对唐诗而言,儒学不仅是充盈于字句之间厚重深沉的情感,而且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之际,还提供给人们理性的哲思。

    在唐代,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唐代的诗坛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广袤丰富的局面。

    (摘编自王聪《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学对唐诗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唐诗促进了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合。

    B. 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诗歌之中,它对盛行于唐代的应制诗创作具有箴规引领作用。

    C. 儒学的渗透对“初唐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的诗作全面走向成熟。

    D. 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诗人因创作个性不同而对儒家的坚守与汲取有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楚地论述了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B. 文章主体从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诗歌类型论述了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C. 文章以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诗歌创作为例,说明了乐府诗将儒学与诗文载道功能结合起来。

    D.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应制诗和宦游诗在宣扬儒学思想方面的不同立场和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制诗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家思想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B. 那些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儒学的济世情怀等联系起来,在诗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

    C. 因为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沉重打击,所以中唐的士人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

    D. 在中晚唐的咏史怀古诗中,儒学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的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理性的哲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人说:“一生一死,乃见交情。”这话不错,患难之交最珍贵。可凡事都有悖论:瓷器越华贵,越经不起碰摔;交情越深厚,越经不起伤害。楚汉之际,张耳与陈余结为       ,后来只因一次误会,竟           刀戈相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价值观不一样很难交朋友。许多人觉得薛宝钗最配贾宝玉,宝玉偏不喜欢。无他,      

    有的人交朋友很实际,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可是一旦目的达不到,就翻脸不认人,所谓的“好朋友”成了“狗屎一堆”。

    有一首诗写得好,说朋友是“雪夜的火炉,雨中的红伞,无言的牵挂,彼此的忧欢,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可是,我们无须背诵华丽的辞藻,不必探寻朋友的哲理内涵。人之交友出于天性。“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人生路上伙伴,走得不寂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莫逆之交  针锋相对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见利忘义

    B. 刎颈之交  水火不容  话不投机半句多     唯利是图

    C. 刎颈之交  针锋相对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唯利是图

    D. 莫逆之交  水火不容  话不投机半句多     见利忘义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秉性相同,还能互补,关系不大

    B. 秉性不同,关系不大,不能互补

    C. 秉性不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

    D. 秉性相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人生路上不寂寞

    B. 为的是能有几位人生路上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

    C. 为的是人生路上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

    D. 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人生路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知益都、余姚二县。擢御史,巡按宣、大。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巢柘林、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时柘林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宗宪乃与文华定招抚计。文华还朝,盛毁总督杨宜,而荐宗宪,遂以为兵部右侍郎代宜。

    初,宗宪令客蒋洲、陈可愿谕日本国王,遇汪直养子滶于五岛,邀使见直。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洲等谕宗宪指。直心动,又知母妻无恙,大喜日:“俞大猷绝我归路,故至此。若贷罪许市,吾亦欲归耳。但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相摄,须次第谕之。”因留洲而遣滶等护可愿归。宗宪厚遇滶,令立功。滶大喜,以徐海入犯来告。亡何,海果引大隅、萨摩二岛倭分掠瓜洲、上海、慈溪,自引万余人攻乍浦,陈东、麻叶与俱。宗宪壁塘栖,与巡抚阮鹗相掎角。会海趋皂林,鹗遣游击宗礼击海于崇德三里桥,三战三捷。

    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抚福建,即命宗宪兼浙江巡抚事。至明年春,新倭复大至,严旨责宗宪。宗宪惧得罪,上疏陈战功,谓贼可指日灭。所司论其欺诞。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时赵文华已得罪死,宗宪失内援,见寇患未已,思自媚于上,会得白鹿于舟山,献之。帝大悦,行告庙礼,厚赉银币。

    (选自《明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B.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C.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D.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B. 擢是提拔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迁”等,贬官常用“贬、谪、左迁”等。

    C. 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用的文体还有表,如《陈情表》。

    D. 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宗宪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御史等职,后在与倭寇的激战中闻名,因赵文华的举荐而升职。

    B. 胡宗宪在处理倭寇时,剿抚并用。他为了招抚汪直,从监狱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妻子,并友好地对待其养子。

    C. 胡宗宪在倭寇大举进攻上海、慈溪时,与阮鹗互为掎角,并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三战三捷。

    D. 胡宗宪在朝中失去内援和倭寇祸患不止的形势下,为了讨好皇帝,迸献白鹿,受到了皇帝的赏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

    (2)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①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本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赏梅词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②挼,ruó,揉搓。

    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平乐,词牌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乐调命名。双调,四十六字,属于中调。

    B. “常插梅花醉”,一个“醉”字将词人热爱梅花,为梅花陶醉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

    C. “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应包含深层语义。

    D. 李清照在词中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2.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表现同仇敌忾的画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风发,热情奔放,劲头正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