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4 题,其中:
单选题 2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1 题
  1. (题文)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A. 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张

    B. 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

    C. 国际生产、贸易的分工明显

    D. 亚、非、拉地区更加贫穷落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商朝以前,人们尊奉至上神为帝,直到商朝晚期才称呼过世的先王为帝,如“帝甲”“帝辛”等。在商王的名字前加“帝”字,成为庙号,使商王与上帝最终合一。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

    A. 血缘政治出现混乱

    B. 商王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宗族关系的深刻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人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反映出

    A. 朝贡贸易为政府所垄断

    B. 海外贸易政策较为务实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D. 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外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A. 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

    B. 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C. 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

    D. 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统计,18世纪后半期的整个欧洲有大约70%的城市发展出现在英国。到1800年,在英国城市排名中,排在伦敦后的六大城市中的五座城市在两百年前是相对不重要的城市。这说明

    A.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 伦敦成为欧洲金融中心

    C. 英国已经完成城市化进程

    D. 工业革命是城市发展动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

    A. 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

    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C. 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

    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A. 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 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 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 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

    A. 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

    B.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

    C. 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D. 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这表明当时

    A. 民主共和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

    B. 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C. 苏维埃政权有着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

    D. 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世纪下半叶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这时期的“技术进步”

    A. 主要源于技术工人经验积累

    B. 使蒸汽机成为产业革命原动力

    C. 促使现代工厂制度开始建立

    D. 使资本主义由此确立全球优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观察下图

    图片主要说明

    A. 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B. 分割宰相权力并趋于完善

    C. 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

    D. 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以尚书与三公对言,三公权不及尚书;以尚书与中书对言,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   )

    A. 权力重心在中书   B. 三省已具雏形

    C. 外朝受内朝牵制   D. 皇权逐步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明朝初年,地方行政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和刑名司法、都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提高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

    C. 确保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D. 解决废除丞相制度所带来的弊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中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是

    A. 分封制隐含导致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商朝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C. 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和完善

    D. 分封制是实行宗法制的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图是描绘集市场景的东汉画像砖拓片。对该拓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政府对“市”管理严格

    B. “市”的交易时间不限

    C.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D. 草市作用已经十分显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两宋时期,政府针对众多官员经由当时最大外贸港口广州偷渡走私贩运,屡禁而不能止的情况,陆续制定颁发了《透漏法》《漏舶法》《关防约束》《与化外人私交易罪赏法》等多部反走私或带有反走私内容的法令。这反映了

    A. 当时官员以权谋私问题很严重

    B. 宋代海外贸易受到制度约束

    C. 市民反对官员的偷渡走私行为

    D. 政府禁止官员进行经商活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随着希腊民主制度的瓦解,社会危机骤起,“立贤者为王”的寡头制度代替了被人们唾弃的、虚假的民主制度,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了苏格拉底这样划时代的人物。由此看来,这种变化是希腊

    A. 民主制度瓦解的结果

    B. 社会矛盾缓解的结果

    C. 社会制度变化的结果

    D. 寡头制度建立的产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7世纪下半期,因为茶叶价格的昂贵以及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小等因素,饮茶在英国并不流行,茶只是英国上层社会追逐的时尚品。到18世纪上半期,饮茶在英国仍不甚流行。但到18世纪中后期饮茶开始在英国盛行,饮茶风俗遍及城乡各个阶层。突出表现为茶叶进口量的大增,茶叶走私的活跃和当地茶具制造业的兴起等。这些变化表明

    A.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 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D. 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确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

    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 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十周年的演讲中指出,“我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哪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乐观的总根源,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国民自觉心之发现。’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作者认为辛亥革命

    A. 造成当时中国政局动荡不安

    B. 造就国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C. 推动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

    D. 使自主自立思想深入人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华沙条约》第四条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据此分析,华约组织的成立

    A. 造成德国分裂

    B. 推动第三世界崛起

    C. 加剧冷战程度

    D. 加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全国人口,康熙十八年达1.6亿,至乾隆末,突破3亿。“生齿殷繁,土地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雍正元年,帝下令:“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帝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凡边省内地零星土地,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清实录》

    材料二  在我国整个近代时期,园艺作物随着工业、城镇和贸易的发展:闵粤地区的荔枝、柑橘,北方的苹果、葡萄、梨、枣、杏等果树栽培,口岸城镇附近和铁路沿线地区的蔬菜种植,均有较大发展,并出现了少量资本主义经营的果园、菜园和花圃,但在大部分地区,园艺作物栽培仍限于宅旁田畔,在农业生产中不占重要地位。近代时期,纺织原料棉花的栽培,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扩展,由零星的自给性种植向专的商品性种植发展。中国是油料作物大豆的原产地,20世纪初占世界产量的80%,各地均有种植,但将近一半集中在东北。抗战时期,大豆产量下降了11%。19世纪末,种植相当广泛的染料作物蓝靛,因外国染料倾销,遂致衰落,但大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并在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中国近代农业生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前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推动农业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近代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我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二战后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的霸权与冷战紧密相关。历史上成功的霸权国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目标组织起经济空间,以维护自由经济体制的霸主所组织起来的开放的市场经济空间。同时,这种霸权对于维护冷战期间西方集团的政治稳定有直接的作用。美国通过签订北大西洋公约、美日安保条约等多边和双边军事同盟条约而建立起以自己为首的西方安全机制。在全球化环境中美国的霸权有减有增。在全球化的推动下,随着冷战的发展,美国在其西方盟国中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了。但从全球层面看,美国能对世界体系中的生产结构、金融结构产生比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大得多的影响,比如制订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因此美国的霸权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反而相对地增强了。

    ——摘编自叶江《冷战、美国霸权与全球化》

    材料二  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强化了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使得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冷战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市场经济制度、美国的价值观念,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同时,“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新干涉主义”是指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价值观为借口,用政治施压、军事打击和经济制裁等手段干涉别国内政。此外,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体现为一种制度性霸权。制度霸权是指通过西方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体现出来的一种霸权形态。只要霸权国能够保持霸权地位,它的国家安全、经济财富、意识形态观念、社会价值观念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摘编自刘丽云《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冷战中推行霸权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意图及表现。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美国霸权“有增有减”的含义?

    (2)据材料二,概括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发展呈现的新特点,说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目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4年李鸿章就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观察后提出以下言论: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1874年12月《李鸿章奏折选》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言论中提取一个变化角度,概述体现中国变局的历史现象,并对此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逻辑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