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单选题 26 题,选择题 4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2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6 题
  1. 《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是民意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该事件

    A.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推翻了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设定了“同归于尽”的历史命运。对“同归于尽”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两个阶级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B. 两个阶级势均力敌且无法分出胜负

    C.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存在阶级   D. 无产阶级将取代资产阶级并成为统治阶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A. 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 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 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D. 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B.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

    C. 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D. 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德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互相背离的两种趋势。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权威崇拜的保守的德意志,另一种是积极倡导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双方力量对比消长决定着德意志民主化的进程。这体现了

    A. 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

    B. 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

    C. 政治民主化的艰巨性

    D. 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宋朝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表明,在宋代

    A. 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

    B. 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C. 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

    D. 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人将《十二铜表法》条文归纳为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三是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这一归纳旨在说明《十二铜表法》:

    A. 体现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

    B. 维护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

    C. 蕴含了人人平等的近代民主观

    D. 协调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题文)“现在的国际体系在设计上基本代表和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当中国实力增长后,再加上印度等国家,美国将被迫对这种体系进行调整……尽管美国和欧洲会对此表现出极大的不情愿。”材料表明

    A. 发达国家丧失了全球的主导地位

    B.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C. 欧洲与美国将会加快一体化进程

    D. 亚洲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力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洪仁玕《资政新篇》建议:“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这反映了

    A. 通过舆论强化对官员的监督

    B. 允许民间新闻出版的自由

    C. 开创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先河

    D. 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据香港《大公报》社评:“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自1946年‘重庆谈判’之后,再也没有会面。悠悠五十九载,接近一个甲子间隔了第二代、第三代……如今第四代再会面,这样的‘历史剧情’意义非凡。若江山有思,亦会动容。”这次会面

    A. 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B. 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

    C. 国共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

    D. 使得两岸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和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樊树志说:“国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表明分封制

    A. 分土分民

    B. 维系亲情

    C. 家国情怀

    D. 贵族专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47年,马歇尔宣称,欧洲国家应主动联合起草一个欧洲复兴计划,这是欧洲各国自己的事,但需要美国的帮助。1950年,美国国务院指出,目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不足以解决德国问题,希望欧洲国家能有实质性举措,给欧洲一体化新的活力。这明美国

    A. 对欧洲的联合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B. 以实际行动干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 希望德国对欧洲一体化发挥主导作用

    D. 把欧洲一体化作为其经济援助的前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

    A.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B. 宗法制有效运行必须依赖于礼乐制度

    C.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

    D. 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中后期,内阁阁臣在选定上先由六部会同九卿、科道官员推举若干候选人,再由皇帝向上天焚香祭拜后选出最终人选,具体方法是将候选人的名字书写在纸上,然后将纸折起放入金瓶中,再举匙拈之,最先拈出者即被定为阁臣。关于上述选定方式,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保障了阁臣的行政能力

    B. 体现皇权至上的原则

    C. 操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D. 有利于抑制政治腐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立公民陪审法庭,陪审法庭不仅参与审判还接受上诉案件,每一名公民都拥有上诉的权利;各等级的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担任陪审员,审案时通过陪审员投票作出判决。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 改变贵族垄断司法审判的局面

    B. 通过民主审理确保司法的公正

    C. 保障所有雅典居民的司法权利

    D.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题文)记录片《大决战》挖掘出1000余小时由各国记录的战场原声影像,10万张高清真实照片,整理手稿、通讯、报纸文摘等重要文献千余份。用新视角、新理念、新资料、新技术,对“九一八”事变开始至日本投降的十四年抗日战争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生动的历史回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获取新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B. 实证是再现历史真实的原则

    C. 新理念更有利于全景展示历史

    D. 抗战的研究必须借助新技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20世纪30年代,一批中外记者深入中国西北实地考察。1937年埃德加·斯诺编纂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震动。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中国在二战中的客观地位

    B. 中共根据地建设引起国际关注

    C. 美英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

    D. 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44年,蒋介石在致罗斯福的电文中说,中国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不仅代表中国,而且代表着过去在国际会议中毫无发言权的亚洲人民。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致力于战后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

    B. 积极支持亚洲邻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C. 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的角色

    D. 争取英美盟国援助东方战场的抗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这种观点的空想性体现在

    A. 没有选择正确的阶级斗争的对象

    B. 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

    C. 没有意识到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

    D. 工人运动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 形成了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B. 增强了人民的法律意识

    C.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D. 有利于实现党的新任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俞可平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中国采取民主增量的办法,来推进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增量”是指(   )

    A.“中国模式”具有世界影响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中国模式”是最佳模式

    D.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独创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其中20世纪90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 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B.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C. 苏东发生剧变,许多国家宣布独立

    D. 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不仅认可了各州的共和制,还保障了各州的共和制。”下表提供的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以证实这一观点的是

    第一条第四款

    各州州议会应规定本州参议员及众议员之选举时间、地点及程序

    第一条第十款

    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

    第四条第一款

    各州对其他各州的公共法案、记录和司法程序,应给予完全的信赖和尊重

    第四条第二款

    每州公民应享受各州公民所有之一切特权及豁免权

    A. 第一条第四款

    B. 第一条第十款

    C. 第四条第一款

    D. 第四条第二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二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

    A.英国独占世界霸权的愿望         B.东欧成为苏联英国战后争夺的焦点  

    C.英国欲损取利益讨好美国         D.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美国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分三个阶段:南京大屠杀刚刚发生时,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向世界各地报道了日军的暴行,激起了美国人民强烈的反日情绪。冷战开始后(50年代起),南京大屠杀神秘地从美国国民的视野中消失了几十年。……这表明:

    A. 美国政府希望民众珍惜和平局面

    B. 美国敌视苏联的结果

    C. 美国采取了孤立中国的政策

    D. 政治导向影响了舆论宣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英国学者梅森说:“从伍德罗·威尔逊(20世纪初美国总统)开始,美国外交的传统一直把自己的利益限定在普遍的原则和价值上,而不是在领土和国家安全上。美国对外政策上的这种道德倾向在杜鲁门主义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梅森观点的实质是

    A. 维护美国的经济霸权

    B. 彰显美国外交符合普遍价值观

    C. 为美国发动“冷战”辩护

    D. 点明“人权”高于“主权”的道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治外法权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之一,而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形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 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

    B.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 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

    D. 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英国在政治上一方面“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另一方面“注重保持自身,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主要体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民主制与君主制相结合

    B. 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C. 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D. 传统向现代渐进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神宗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三省、六部、诸寺监行政体系职权回归,改变了北宋初年三省职司尽归政事堂,六部诸寺监尽为闲职,官、职、差遣交杂的局面。这一改革有助于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提高决策效率

    C. 加强宰相权力

    D. 规范政务运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91年12月,随着苏联分崩离析,统治世界四十余年的国际秩序正在走向终结。各国决策者们突然发现,沿用近半个世纪的外交和国防基本战略,正在迅速变成一堆历史垃圾。这里的“历史垃圾”是指

    A. 热战对峙,局部战争   B. 经济封锁,区域联合

    C. 军事遏制,政治对抗   D. 和平演变,意识渗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百里而可以为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陷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孟子·梁惠王》

    “夫仁政必自经界(即田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什么是宪政?宪政是指以国家根本大法为依据,以界定与控制政府与公民权力为手段,以保证公民人权为目的的政治模式。全球宪政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先有宪政的实践,后形成成文的宪法。但就目前世界各国来看,有的国家是实行了宪政,但没有(成文)宪法,例如英国在1215年国王约翰被迫签署的《自由大宪章》中,就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限制国王征税权力,保障民众的自由权和产权等,1628年之后,英国又制定了《权利请愿书》《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以及《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宪法性文件,形成了英国独特的不成文宪法体系。所以有人说英国是实现了宪政但是没有宪法。而有的国家具有宪法,也实行宪政。例如法国、美国等等。

    ——摘自李学俊《齐国革命与中国的宪政》

    材料三  1945年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即:历史上许多王朝,农民领袖,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努力。团结奋斗时,节节胜利,兴旺发达。而一旦胜利,争权夺利,昏庸无道,急转直下,土崩瓦解。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并向毛泽东提出希望现在中共能够找到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听了以后,非常明确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自《黄炎培和他的“历史周期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行“仁政”?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宪政有何突出特点?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比有何共同点和本质区别?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现代宪政政治,解决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述影响: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第三,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健。与欧洲保持良好合作是消除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所患的孤独症的良药。

    ——摘编自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

    材料二  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团结起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的夭折和美国多次企图在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人权的决议遭到失败都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政治多极化应该把这些力量都考虑在内。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是丰富、复杂和多样化的,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

    ——摘编自张毅君《全球化与多极化、单极化、美国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并概括这一格局对美国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与张毅君对国际格局认识的相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基于张毅君对政治多极化真谛的理解,不同实力的国家应如何参与国际事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的崩溃和欧洲的衰落并没有带来世界的高度一体化,反而使人类进入了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两极对抗的时代。关于冷战的起源,美国学者认为,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做出反应,冷战因此而生。对此,苏联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而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针对争论,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美)认为冷战既非美国也非俄国的过失,它是大国之间利益上的碰撞,是苏联的独裁共产主义与美国的民主理想之间的冲突。可以说,关于冷战谁该负主要责任的问题,中外学者的争论一直未停息。

    ——据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