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6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句子默写 1 题,小作文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 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 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 弹得一手好琴, 还管理过仓库、畜牧, 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 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 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 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 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 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B. 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 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

    D. 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道迩:   “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 服膺:    “膺”读作yīng       意思是“反对”

    C. 中肯:    “中”读作 zhōng      意思是“适合”

    D. 皓首穷经: “皓”读作 gào       意思是“白”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 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 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 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学而时习之”中“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个月不违背仁德

    B. 一生中恰当的阶段

    C. 一年中恰当的时令

    D. 一天中恰当的时辰

    6.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B. 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D.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7.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

    B. 孔子本人多才多艺,学能致用,是“学”的典范

    C. 孔子的教育观、政治思想观重视道德和社会实践

    D. 教育要重视“学”“习”联系,“知”“行”结合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四个方面?(限每条四字以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纸上思量

    ①把一张六尺宣纸徐徐展开,铺在宽大的案上。两边用厚重的镇纸压住,纸面一下子平整起来。我的心情也随之渐渐平静,眼前宛若出现一片素淡的旷野,一片晴朗的天幕,一片水波不兴的宽阔河面。

    ②真的要下笔,我反而谨慎了。对如此精良的雪一般的宣纸,我一直心存郑重。有好几次,柔软的羊毫在砚边濡染了润泽的墨汁,提了起来,踌蹰再三,还是把笔搁下了,那个时刻似乎还未到来。

    ③通常我不是这样。平时用廉价的宣纸练字,废纸千万,每一张都在线条的纵横交错中墨气淋漓,写到密不容针方才放弃。无数的廉价宣纸训练出了一个人的胆量,还有手上准确精到的技巧。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上乘(chénɡ)的宣纸,遭逢了没有技巧储备、没有性情濡养的拙(zhuō)劣书手。他们不管不顾,一笔下去,肯定不行,揉搓丢弃;再来一张,还是不行。结局是可望而知的。这种人永远都无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他们不惜纸,更不善用纸,只是以蹂躏糟蹋纸为快意。

    ④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我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内,把玩古帖,独自书写。书法给予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受人牵绊(pàn),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圆融无痕。琴师抚琴与书法家动笔极为相似。白居易在《夜琴》中说:“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正是在自弄自罢中,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忘怀俗事,不知今夕何夕,今世何世。抚琴和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它们甚至(相辅相成)。秋风黄叶,林壑清肃,这边琴师弹的是《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清逸的琴声汩汩而出,冲和疏淡。那边的书家静听中凝神绝虑,墨香氤氲,填词抒怀,笔底清旷飘逸。秋色点染,琴音笔调都附着了萧疏淡远的韵味。琴声随风而逝,而形于纸上的晕化之痕,却可以留存下来,成为一次雅集的印迹。

    ⑤少年时我曾想改学绘画,色泽斑澜的画面,那么富贵、冶艳,整个世界就像浸在缤纷的春光里。人进中年,浮艳心思已渐消遁,对于色调的喜爱也重新规划分野。一个人不可能长期面对喧闹的视觉对象,就像我们不敢长久仰望炽热的骄阳。而皎洁的月光,它的澹泊之色,让人可以长久注目,感受到它的亲和与抚慰。相比于泥金、泥银、大红镶嵌龙凤纹路的宣纸,我更喜欢素洁如雪的玉版宣,它驱逐了富贵、妖娆的气息,显得孤寂、清寒。

    ⑥一个喜好在白宣上驰骋的人,他的目光是平静安详的。素净洁白的纸,冰冷细腻的砚,竹木与毛羽制成的笔,汲日月精华的松枝烧制成的墨,都是纯朴之物。书法家以此为己所用,天长日久,也如这些自然之物,质朴浑成。

    ⑦西晋时期人们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以至纸价上涨,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那是一个欢欣鼓舞令人感动的场面,人人以笔墨相见,在宣纸上寄寓情怀。那是一个生活节奏徐缓的时代,是一个在纸面上刻画性灵的时代。宣纸使用率达到极致的时候,城市安静下来,人人行止优雅,他们在一点一划的讲究中,心性被磨洗得从容安闲。而在物品包装越来越华丽、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古雅素净的宣纸日渐陌生,朴实无华的笔墨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逼近心灵的深处?

    ⑧爱纸惜纸,算起来也是我四十岁以后的事。“惜墨如金”,也就是惜纸如金,每一次下笔都像是举办一个庄重的仪式。书写之前,研墨以使心静,焚香以使室清,沐浴更衣以使神清气爽。此时,下笔的氛围形成,自然笔随心动。那些“书法表演”,是今人恶作。应景而表演,笔在手中,动作很大,口中有声,这是很不敬畏的。书法本是寂寞之道,运用在人声鼎沸的娱乐场景里,博人一粲,“表演者”毫无矜持,随便而轻率,内心不复清静。现如今,还有多少人在效古人之行,恪守笔墨之道呢?

    ⑨提按快慢,纵敛卷舒,纸上的动作都是一些怀旧的影子, 我的内心还停留在对古雅的喜好上。我喜欢收藏各式各样淡雅的信笺(jiān)。白色的笺上,浅浅地浮动着异兽、云水、钟鼎、瓦当的纹路,逗引我书写。在各类书写中,写信札最没有负担,笔提起来,文思涌出,于是疾疾向前。文词错了,就圈起来,或者涂抹一下,只求一个随意。若把信写得笔笔不爽,在我看来已失天趣。今天,人们爱发电子邮件,用笔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许多精美的宣纸信笺,搁在柜台上(无声无臭),渐渐蒙上了尘泥。

    ⑩又是一个夜晚来临,春日将过,初夏将至,空气中弥漫着滋润清新的气息。我照例在案上铺开一张白宣,书房似乎一下子亮堂许多,四周岑寂了下去。我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心动时刻。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濡染      上乘(chénɡ)

    B. 凝滞      拙(zhuō)劣

    C. 斑澜      牵绊(pàn)

    D. 安详      信笺(jiān)

    2.下列词语中的“爽”与第⑨段“笔笔不爽”之“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爽约   B. 直爽   C. 神清气爽   D. 屡试不爽

    3.文中(   )内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 耿耿于怀   B. 相辅相成   C. 层出不穷   D. 无声无臭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所写作者动笔前的想象,既折射出他的心境,又暗示了他追求的精神境界。

    B. 作者认为笔墨纸砚自然纯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书法家的心性气质。

    C. 作者的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所以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

    D. 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营造了宁静的氛围,表现出书法创作应有的庄重感。

    5.作者的“纸上思量”包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认识思考和情感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俯足以畜妻子       蓄:供养

    B. 明君制民之产       制:限制

    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

    D. 乐岁终身苦         乐岁:丰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然后从而刑之                    ④然后驱而之善

    A. 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 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 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 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3.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来不及呢。

    B.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人在统治期间,却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

    C. 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D.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服从约束、行为不端的事,无法做了。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 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 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 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_________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咏而归。

    ②见善如不及,__________。

    ③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_________。

    ④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_________,其蔽也贼;

    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小作文 共 1 题
  1.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①从下面的《论语》选文中选一则,写一段评论文字,表达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 ,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②在特定情境下,人们会特别想向已经去世的亲人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或想法。阴阳两隔后,翠翠对妈妈、江姐对丈夫、孙少平对田晓霞会倾诉什么呢?请从上述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向逝去的亲人倾诉的话。要求:体现人物所处的情境,符合作品内容,有感染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有人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的远,就结伴同行。”

    这引发了你怎样感悟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将北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为:拥有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谐宜居城市,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北京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离不开你的参与,你与北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以“我与新北京”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故事,有描写。可以写北京发展的某一方面,也可以写多个方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