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4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29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 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 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C. 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 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

    A. 沉重打击西欧的制造业   B. 导致西欧白银大量外流

    C. 有利于增强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D.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9 题
  1. 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 西方物质文明完全融入中国社会

    B. 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 中西文明抵触矛盾

    D. 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至“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难题在宋代基本得到解决

    B. 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 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 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其对应的分别是(     )

    A.荷兰、意大利            B.葡萄牙、英国

    C.西班牙、意大利         D.意大利、法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历史上曾有过荷兰西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东印度公司等“公司”。对于这些“公司”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兴起于地理大发现,衰落于自由贸易时代 ②是特权贸易公司,负有政治、军事职责 ③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④是工业资本的代表,有国家资本主义属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受益于科技革新力量的推动,一批又一批新兴产业总能在战胜重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孕育和成长,并以其特有生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力量。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孕育和成长出的新兴产业有

    A. 棉纺织、蒸汽机车制造等产业

    B. 电气、石油、汽车制造等产业

    C. 计算机制造、航天技术等产业

    D. 互联网经济、金融服务等产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 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 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民族工业的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体现的史观有(  )

    ①全球史观

    ②革命史观

    ③文明史观

    ④社会史观

    ⑤现代化史观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 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 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D. 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自2011年起,十年内国家水利建设总投资将达到数万亿元的规模。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我国历代都重视加强水利建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战国时著名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   B. “井渠”灌溉方法在汉代关中已出现

    C. 筒车于隋唐时期已在长江流域使用   D. 清代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 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 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 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   )

    A.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     B.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

    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     D.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清代,除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官窑生产完全被民窑生产取代

    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

    A. 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B. 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 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D. 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文化牌”、“文明牌”、“遗产牌”成为当前我国发展城市经济的名片,恢复历史建筑风貌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开封要展示原汁原味的皇城风貌,下列现象不适合的(   )

    A. 进行“坊”、“市”严格区分的规划   B. 街道两边遍布商铺

    C. 在城内四方建立游乐场所——“瓦子”   D. 建立一座活字印书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绫绸之聚亦见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上述材料表明(   )

    A. 乾隆皇帝支持手工业的发展   B. 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

    C. 棉纺织业发展超过丝织业   D. 江南手工业发展日益迅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 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 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 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题文)明代一老者说:“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读书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走?……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这一观念的出现说明

    A. 商品经济发展   B. 理学统治地位动摇

    C. 专制主义强化   D. 科举录取人数太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如下图),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马路的出现主要是适应当时英国社会出现的什么重大变革的需要:

    A. 农业灌溉的需要

    B. 旅游观光的需要

    C. 借助水力驱动机器设备的需要

    D. 工业革命商品运输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820~1870年,英、法、德、美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一直占70%以上,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占50%左右。下图是英国的两项比重,从图示中可以得出(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 工业革命失去活力,英国地位下降

    C. 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D. 英国取得工业和贸易的霸权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据《中国社会通史》论述:在全国煤炭开采中,机械化开采的比重,民国初年为57%,1937年已上升到83%;1912年机械化采煤量占总开采量的30.6%,1937年占89.3%。这种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得益于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 国民政府战时经济体制的实行

    C. 颁布《金圆券发行办法》,金融市场稳定

    D. 帝国主义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A. 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 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 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 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21年有人这样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实施新经济政策 ③“退一步”使俄国又退回到了资本主义 ④“进两步”是指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等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B.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 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D. 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与赫鲁晓夫有关的是(   )

    A.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 “开垦、开垦、再开垦”

    D. “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耿寿昌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籴,名曰‘常平仓’”。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   )

    A. 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   B. 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

    C. 苏联农业集体化   D. 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 )

    A. 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优势   B. 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 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 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下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表。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

    1913年

    1938年

    1973年

    法国

    8.9%

    23.2%

    38.8%

    英国

    13.3%

    28.8%

    41.5%

    美国

    8.0%

    19.8%

    31.1%

    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2012年6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建议取消对25岁以下年轻人的住房补贴,以减少国家福利经费开支。因为有些年轻人与父母住在一起,他们有计划和抱负,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国家任何补贴。而另外一些人离开父母家庭,但不努力找工作,还从政府福利中按时领取住房补贴。上述材料反映(   )

    A. 英国要实现国民真正平等   B. 英国社会不存在失业问题

    C. 英国不存在贫富分化问题   D. 英国政府存在财政负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謇(1853- 1926年)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做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连,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塞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教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

    材料二  安德鲁·卡耐基(1835- 1919年)是世纪之交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和著名的慈善家。卡耐基在1889年发表的“财富的福音”一文中提出,财富集中造成贫富扩大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推翻现有秩序,而在于如何恰当地管理巨大的剩余财富。富人应该把这笔钱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投向建立大学、图书馆、医院、公园、公共泳池以及捐赠教会等领城。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会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在他名下的基金会和非盈利机构甚多,但最主要的当属1911年建立的卡耐基基金会。该基金会以“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为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

    —— 摘自《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述评》等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与卡耐基慈善公益事业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对外贸易中各国(地区)所占比重

    国别

    年份

    输自

             输往

    1868

    1888

    1896

    1906

    1913

    1868

    1888

    1896

    1906

    1913

    英国

    33.4

    24.0

    21.1

    18.4

    16.5

    61.8

    18.1

    8.6

    5.6

    4.1

    英国属地(不包括香港)

    37.6

    7.9

    13.7

    9.7

    10.2

    5.5

    6.6

    4.1

    2.7

    3.7

    香港

    21.4

    55.1

    43.2

    33.8

    29.3

    13.0

    36.3

    41.2

    35.0

    29.0

    日本*

    3.6

    4.6

    8.2

    14.3

    20.4

    1.3

    3.9

    8.7

    14.1

    16.2

    美国

    1.1

    2.5

    5.6

    10.4

    6.0

    9.5

    9.7

    8.5

    10.9

    9.3

    俄国

    0.1

    0.4

    1.1

    0.1

    3.8

    1.2

    7.9

    11.4

    7.9

    11.1

    法国**

    __

    __

    __

    1.0

    0.9

    __

    __

    __

    10.7

    10.1

    德国**

    __

    __

    __

    4.0

    4.8

    __

    __

    __

    2.4

    4.2

    其他各国

    2.8

    5.5

    7.1

    8.3

    8.1

    7.7

    17.5

    17.5

    10.7

    12.3

    *1895年后包括台湾   **1906年以前的数字包含在“其他各国”栏内

                              ——郑有揆《中国对外贸易与工业的发展》

    问题: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这一时期中外贸易发展特点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可以综合材料得出结论并加以说明,也可以根据部分材料得出结论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国,而后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远及中亚。汉至唐初,交往以“敦睦邦交”为主,逐渐建立起西域都护、北庭都护府等军政机构,实现有效的控制,曾出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盛况。“安史之乱”后陆路渐趋衰落。中唐至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尤其在两宋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通达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政府还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制定市舶法,不许官员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此时市舶贸易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进出口货物达400种,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宋代市舶贸易税成为财政的重要收入,一度占国家总收入的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使欧洲发现了世界,世界也从此向欧洲人敞开。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16世纪末17世纪初,远航需要政府特许和自备装备。为筹集远征的资金,西欧早期的航海家都到处奔走,向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宫廷求助,更多的是求助于商人组建大型国际商业公司。这些船队只对股东负责,政府作为股东授以海外贸易的专营特权,鼓励本国造船业,保护本国海外商业利益,支持开拓海外殖民地。到1800年,拉丁美洲的矿场每年大量流往欧洲的金银产值为四千万美元,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是用血与火的文字,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中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以中唐为界,概括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欧洲人通向外部世界与中国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加以简要评价。

    (3)说出B曲线代表的经济理论及与这一理论产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20世纪80年代以后A理论影响力重新得到显著提升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