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单选题 10 题,多选题 2 题,实验题 2 题,解答题 4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0 题
  1. 鱼雷是最好的水下打击武器,现代鱼雷所使用的超空泡技术是利用空腔气泡隔绝水和鱼雷,从而大大降低阻力,获得高速航行的技术。下图是某次军事演习中红方超空泡鱼雷打击蓝方潜艇的x-t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潜艇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 鱼雷一定做曲线运动

    C. 在t2时刻鱼雷与潜艇间的距离达到最大值

    D. 在0~t2时间内鱼雷的平均速度大于潜艇的平均速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目前我交警部门开展的“车让人”活动深入人心,不遵守“车让人”的驾驶员将受到罚款、扣分的严厉处罚,如图所示,以8 m/s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有一老人正在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车头距离停车线8 m.该车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如果驾驶员立即刹车制动,则t=2 s时,汽车离停车线的距离为2 m

    B. 如果在距停车线6 m处开始刹车制动,汽车能在停车线处刹住停车让人

    C. 如果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4 s,汽车刚好能在停车线处刹住停车让人

    D. 如果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2 s,汽车刚好能在停车线处刹住停车让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甲乙两汽车从同一地点开始行驶,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小

    B. 在前4小时内,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最远

    C. 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D. 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60 km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右图中弹簧秤、绳和滑轮的重量均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力不计,物体的重力都是G,在图甲、乙、丙三种情况下,弹簧秤的读数分别是F1、F2、F3,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 F3=F1>F2B F1=F2=F3   B. F3>F1=F2   C. F1>F2=F3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直角劈B放在水平面上,在劈的斜面上放一质量为m的物体A,用一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于A上,使其沿斜面匀速上滑,在A上滑的过程中直角劈B相对地面始终静止,则关于地面对劈的摩擦力Ff及支持力F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f向右,FN<Mg+mg   B. Ff向左,FN<Mg+mg

    C. Ff=0,FN=Mg+mg   D. Ff向左,FN=Mg+mg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细绳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将左端固定在墙上的轻弹簧压缩了小球与弹簧不连接,小球静止时弹簧在水平位置,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小球到地面的高度为h,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细线烧断瞬间弹簧弹力为

    B. 细绳烧断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

    C. 细线烧断后小球做平抛运动

    D. 细绳烧断后,小球落地的速度等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某同学玩飞镖游戏,先后将两只飞镖由同一位置水平投出,已知飞镖投出的初速度,不计空气阻力,则两支飞镖插在竖直靶上的状态(侧视图)可能是(    )

    A.  B.  C.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一物块轻放在传送带左端,当物块运动到传送带右端时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若传送带仍保持匀速但速度加倍,将物块轻放在传送带左侧,本次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与传送带速度加倍前相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变为原来的一半   B. 变为原来的2倍

    C. 不变   D. 变为原来的4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a的正方向,则人对地板的压力( )

    A. t=2s时最大   B. t=2s时最小

    C. t=8.5s时最大   D. t=8.5s时最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如图所示,当小车向右加速运动时,物块M相对于车厢静止于竖直车厢壁上;当车的加速度增大时,则  

    A. 物块M受到的摩擦力增大   B. 物块M对车厢壁的压力增大

    C. 物块M仍能相对于车厢壁静止   D. 物块M受静摩擦力减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多选题 共 2 题
  1. 一快艇从离岸边100m远的河流中央向岸边行驶。已知快艇在静水中的速度图象如(图甲)所示;河中各处水流速度相同,且速度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

    A. 快艇的运动轨迹一定为直线

    B. 快艇的运动轨迹一定为曲线

    C. 快艇最快到达岸边,所用的时间为20s

    D. 快艇最快到达岸边,经过的位移为100m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如图所示,斜面体置于粗糙水平面上,斜面光滑。小球被轻质细线系住放在斜面上,细线另一端跨过定滑轮,用力拉细线使小球沿斜面缓慢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斜面体始终静止。移动过程中(   )

    A. 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变大   B. 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变小

    C.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变大   D. 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变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实验题 共 2 题
  1. 应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1)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_____.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即可

    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O拉到相同位置

    (2)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_____.

    A.两细绳必须等长

    B.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测定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其中A为滑块,B和C是质量可调的砝码,不计绳和滑轮的质量及它们之间的摩擦.实验中该同学在砝码总质量(m+m′=m0)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改变m和m′的大小,测出不同m下系统的加速度,然后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就可求出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1)该同学手中有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10个质量均为100克的砝码、滑块、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细线,为了完成本实验,得到所要测量的物理量,还应有 (  ).

    A.秒表       B.毫米刻度尺       C.天平       D.低压交流电源

    (2)实验中,该同学得到一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如图所示,从清晰的O点开始,每隔4个点取一计数点(中间4个点没画出),分别记为A、B、C、D、E、F,各计数点到O点的距离为OA=1.61 cm,OB=4.02 cm,OC=7.26 cm,OD=11.30 cm,OE=16.14 cm,OF=21.80 cm,打点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 Hz,则由此纸带可得到打E点时滑块的速度v=______m/s,此次实验滑块的加速度a=_____m/s2.(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在实验数据处理中,该同学以m为横轴,以系统的加速度a为纵轴,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图线,结合本实验可知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g取10 m/s2)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解答题 共 4 题
  1. 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当直升飞机悬停在离地面225m高时,运动员离开飞机作自由落体运动。运动5s后,打开降落伞,展伞后运动员匀减速下降。若运动员落地速度为,求:

    运动员展伞时,离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求匀减速下降过程中的加速度

    求运动员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0分)如图,将质量m=0.1kg的圆环套在固定的水平直杆上。环的直径略大于杆的截面直径。环与杆间动摩擦因数μ=0.8。对环施加一位于竖直平面内斜向上,与杆夹角θ=53°的拉力F,使圆环以a=4.4m/s2的加速度沿杆运劝,求F的大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图甲所示,木块A和长木板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假定木板与地面之间、木板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都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用一水平力F作用于B,A、B的加速度与F的关系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求:

    (1)A、B间的动摩擦因数,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 A的质量m,B的质量M。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固定一倾角、表面光滑的斜面体,物体A以的初速度沿斜面上滑,同时在物体A的正上方,有一物体B以某一初速度水平抛出。如果当A上滑到最高点时恰好被B物体击中。、B均可看作质点,,g取求:

    物体A上滑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t;

    物体B抛出时的初速度

    物体A、B间初始位置的高度差h。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