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1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1 题
  1. 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由政府企业分化出来   B. 由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

    C.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   D.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A. 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B. 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C.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 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36年,中德签订合同,德国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中国可随时用之于购买德国工业产品及其他产品,并规定贷款除南京资源委员会提取小部分用于购买工矿设备和技术合作外,其余绝大部分由南京用来购买德国军火和兵工设备。中国签订该合同的目的是

    A. 借助德国力量牵制日本   B. 体现两国政权的密切合作

    C. 夯实中国备战物质基础   D. 发展有利抗日的国际环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在电文中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理由是

    A. 继续合作,惩罚日本   B. 明辨是非,打击共党

    C. 巨头聚首,发展友谊   D. 避免内战,共商大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下表可知

    1935年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各类论著数量统计

    有关社会主义

    有关辩证唯物主义

    有关历史唯物主义

    有关计划经济

    有关国民党历史

    有关三民主义

    32本

    23本

    23本

    19本

    8本

    13本

    A. 民众丧失了对国民党的信心   B. 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 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控制加深   D.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20年,《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递交到北洋政府,该宣言宣布:苏俄放弃沙俄时期在华的特权,放弃赔款、租借地,废除中俄所订密约等。苏俄政府此举

    A.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B. 导致了中国革命方向的转变

    C. 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D. 推动了“三大政策”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国在近代前夕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是

    A. 重农抑商的政策   B. 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 文化专制的政策   D. 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一战”期间,中国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是

    A. 橡胶工业和军工业   B. 化工业和卷烟业   C. 面粉业和纺织业   D. 纺织业和化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1961年,中央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取消了农村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这说明

    A. 由于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要凭票供应   B.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

    C. 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D. 为了调整国民经济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题文)延安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使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成熟,主要是因为

    A. 毛泽东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毛泽东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

    C.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阶段、领导者、动力、前途等进行了系统论述

    D. 中国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体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体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二:“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三:我国现行宪法是1954年制定,1982年修订的。1988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1993年宪法修正案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地位。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摘编自《宪法在社会变革中逐渐完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并概述最后一部法律的原则?

    (3)材料三所述内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综合材料二,从依法治国的角度,谈谈你对新中国修宪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近代中国重要历史名词

    五口通商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实业救国

    维新变法

    清帝退位

    新文化述动

    五四达动

    中共一大

    国民大革命

    九-八事变

    开国大典任

    选上表中的2个历史名词,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列出所选历史名词;阐述所选历史名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代驿传除传书递信、递运货物、接待官员外,各类政务信息、人事变迁均须经铺递、驿传体系层层上报,以便朝廷对信息来源进行登记、查核及反馈。但驿传出现虚耗公帑,公务延搁,回执伪造,甚至于直省重大政情被隐瞒漏报。驿传不能对民间开放,新式邮政价格低廉,若有特定目的,寄信者且可以匿名方式投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正式发布上谕,其中“轮船、铁路、电线、邮政,应设专司,着名为邮传部”,但管驿权利依然归属陆军部。光绪三十三年颁布的邮传部新官制,原设计的邮电司被分为电政司与邮政司,邮政司“司掌全国邮政”,其中亦无涉及驿务。邮传部在收回邮政自办及裁驿置邮等事务上,纠缠直至清亡。

    ——摘编自吴昱《权衡与平衡:清末驿弊与改革方案的选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驿传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驿传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前读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甲午之役,兵破国削,朝野惟外国之坚甲利兵是羡,独康门诸贤,洞察积弱之原,为贵古贱今之政制学风所致,以时务知新主义,号召国中。

    ——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

    材料二:康君枉议辛亥,谓其致国粹之丧失,教化之陵夷,政治之窳败,国命之分亡,诋毁共和,提倡虚君共和。吾等愤然击之。

    ——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

    材料三:康氏支持洋务,甲午战后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力推变法,实为独主历史潮头之伟人。辛亥之后,坚持皇帝制度,有违历史大潮。就大时代而言,此两者皆为正常康君之左右,皆为人性之常态。

    ——摘编自胡英时《论人的思想变迁的进步性与保守性》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陈独秀对康有为的两种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