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单选题 9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出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

    A. 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

    B. 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 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

    D. 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9 题
  1. 朱熹“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因此,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基于此,他主张

    A. 格物致知

    B. 正心诚意

    C. 学以致用

    D. 知行合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

    A.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

    B. 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

    C. 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

    D. 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

    A. 百家争鸣的结束

    B. 思想兼容的走向

    C. 国家统一的趋势

    D. 各种学派的诘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这说明孔子的“仁”

    A. 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 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C. 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 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这说明

    A. 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 百家争鸣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C. 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 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指

    A. 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 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 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   D. 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

    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2)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3)综上,比较早期儒家和朱熹关于人欲的思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灿烂文化的形成、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以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由各得之以为姓;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三)儒家学说中还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简述儒家思想演变的过程。

    (3)根据材料三,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道德修养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