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4 题,其中:
选择题 7 题,单选题 23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21 题,困难题 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7 题
  1. 对哥伦布抵达美洲,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不一样:欧洲人称“发现美洲”和“地理大发现”,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梵蒂冈(教皇国)人称“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而有的史学家则称“两种文明相遇”。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上述评价都体现了科学历史观   B. 上述不同评价均缺乏史料实证

    C. 印第安人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D. 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 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B. 农业收入稳定

    C.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清末民初,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趋势加强

    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 沿海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79年,安徽来安县粮食增产4.4%,其中包产到户的队增产37%,包干到组的队增产12.5%,包产到组的队增产3.4%,仍然以队为基础,搞“大呼隆”的队减产6.7%。这说明

    A. 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 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C. 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   D. 基层乡镇政府设置开始革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人国家体制之中。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

    A.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   B. 有助于新的意识形态的构建

    C. 造成新中国成立初中国文化凋零的局面   D. 使报纸杂志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84年,撒切尔夫人对企业领袖说:“我任职只有一个意图:改变英国,从仰赖他人转为自力更生。从‘拿来给我’的国家变为‘自己动手’……而不是等着东西掉到我们手上的国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认为英国应该

    A. 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B.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C. 出售大型国有企业

    D. 加大经济干预力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康熙四十五年(1705年)直隶一些地区,有地10〜40亩者占户数的51.5%,而100亩以上者占17.7%。雍正二年(1724年),官庄、旗地与屯田合计约0.54亿亩,仅占全部拼地面积的7.4%。乾隆时代,中国一些地区自耕农约占全区户数的一半左右。这说明,这一时期

    A. 农民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

    B. 土地过度集中现象较为严重

    C. 政府对土地管理失去控制

    D. 农民无地可耕问题得到解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3 题
  1.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十九世纪英国卫生改革家查德威克的报告:城镇卫生工作的缺点会使人们养成最卑劣的堕落习惯,导致多数人道德败坏,因为他们在偏街僻巷堆积的有害脏物中寻找他们赖以为生的东西。该报告揭示了

    A. 城市建设与社会救济的关系

    B. 工业革命与社会习俗的关系

    C.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D. 城市环境与文明风尚的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罗斯福传记》的作者弗雷德尔评论道:“尽管他希望通过国际经济合作以克服萧条,他仍然步其他业强国的后尘,走向一种经济民族主义的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计划指导,国家干预

    B. 放弃企本位制,美元贬值

    C. 以工代賑,刺激消费

    D.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规定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A. 有利于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B. 取消了移民政策的种族歧视观念限制

    C. 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

    D. 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 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 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 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 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 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 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 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业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 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 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 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 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题文)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 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 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 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 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我国南方原来在农历六月过小年,东汉时政府安排在冬季,唐代才逐渐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材料中南方小年曾在农历六月的原因最可能是

    A. 历代封建政府的不断强制

    B. 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

    C. 人们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

    D. 尽可能减少了对农时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历史学家张宪文认为:“以图像展现和解说历史,是历史研究最为有效的方法。”《清明上河图(局部)》(下图)历来就受到历史学、考据学、建筑学和民俗学等诸学科研究者的重视。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该图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B. 该图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其历史信息的完整性

    C. 图像再现了北宋民俗风情是风俗画研究的唯一史料

    D. 诸多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同,而结论却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阻碍了均田制度的实施        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4部汉代蜀锦织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些部件上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这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下列相关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A. 证明了当时成都纺织技术领先全国

    B. 不存在墓主是私营手工业者的可能

    C. 陶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

    D. 将我国丝织业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题文)据古代(东西洋考)记载,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此局面持续到清初,民间遂多用外国银钱。这表明清初及前代

    A. 中国外贸在世界居优势地位   B. 清期海禁政策限制外贸发展

    C.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农业经济   D. 东西方间以货易货交流频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两宋以来,民间流传“苏湖(今江浙地区)熟,天下足”的谚语;明嘉靖后,“湖广(今湖南湖北地区)熟,天下足”成为当时的普遍认知。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江浙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 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地区

    C. 江浙地区经济出现衰退

    D. “海禁”政策大力推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表是《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表(单位:万人)

    时间(年)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

    75.5

    22.3

    2.7

    100.5

    1820

    32.5

    788.4

    177.2

    998.1

    1860

    16.0

    2724.0

    400.0

    3140.0

    在这160年间,表中美国人口的变化趋势对美国而言

    A.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促进了美国的近代化

    C. 加剧了奴隶制度的矛盾   D. 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是“1926~1936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百分比图”(单位:百分比;轻工业有纤维、食品等,重工业有机器、金属等)。由该图可以看出

    A. 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B. 外国加强了华资本的输出

    C. 民族工业发展受挫   D. 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材料强调的是(  )

    A. 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 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C. 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D. 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表中史实反映出(  )

    A. 中国对西方发明接受进程缓慢   B. 相关发明仅在上海成都使用

    C. 中国吸收西方发明的重要成果   D. 内地大量采用西方发明成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为70多个,1931年增至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约占50%。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A. 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

    B. 抓住契机推进工业化

    C. 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

    D. 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图是我国“三线建设”的一幅宣传画。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对“三线建设”理解正确的是

    A. 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实现了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

    C. 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色彩   D. 体现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A. 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 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 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 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A. 利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

    B. 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

    C. 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

    D. 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 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

    B. 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 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 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80—1920年间,美国平均每10年入境的外来移民达到659万,爱尔兰人的天主教文化、亚裔和非裔的文化、美洲土著的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相互交织。1891年,美国中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成立了“十人委员会”,着手进行课程改革,先后于1893年和1899年发布了《十人委员会报告》和《中学历史学习》两份核心文件。面对当时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以适应城市化、工业化的社会呼声,“十人委员会”以“我们美国人只知道美国的伟大,却不知道其为什么伟大”、“(历史教育)是人的各种条件的平衡器——是社会这部机器平衡的轮子”为由将中学历史课程列入九大核心课程。中学历史课程强调“熟悉政治和社会环境,鉴别社会和国家本质,形成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在课程设置中,希腊史、罗马史、英国和法国史成为世界史的主要内容,而英国史不但在第二模块中世纪和现代欧洲历史中出现,还设置了第三模块专门学习英国史。

    ——摘编自张卓鸿《<十人委员会报告>与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是1905年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于香港,当时资本为10万港元。由于缺乏技术,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于1908年亏损停业。1911年起,公司转亏为盈。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公司于1919年向社会招股,资本扩大为1500万港元,简氏家族以占总股份的60%而控制企业。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三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

    1927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不平等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937年4月,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由宋子文任董事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毁于“八·一三”炮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厂恢复生产。1949年6月人民政府对公司实行监督,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

    材料提供了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一个案例,蕴含了近代化的诸多启示。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古至今,我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一部族一宗族一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

    ——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材料二: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变法革新”上谕:“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

    ——据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196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变法革新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