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9 题,语言应用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名著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9 题
  1. 选出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B.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细读”是一种专注的阅读,也是一种开放式的阅读。“细读”要求读者先  ________自己的立场和想法,从写作者的角度看看他说的是否有道理,评估文本是否能够 ________________ 、言之有据、论之有理。“细读”还要对文本的内容有所思考和判断,看它是否 ________________ 普遍道义原则,如尊重他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A. 搁置  自圆其说  符合   B. 搁置  无懈可击  吻合

    C. 放弃  无懈可击  符合   D. 放弃  自圆其说  吻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下列说法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演说儒道释在中国当下的影响,倡导儒家先进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B. 演说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倡导绿色环保生活的践行与坚持。

    C. 演说礼义仁智信的当代要义,阐明立身处世要有时代精神与追求。

    D. 演说家风家教的时代变迁,阐明教养的获得要有世界眼光与情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必定会觉得它浩浩洋洋,仰之弥高。                 。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照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①不过我以为它的来源更值得尊重 ②这些东西是数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积累

    ③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它的沉积物 ④当然是值得尊重的

    ⑤那就是活着的人们所拥有的智慧 ⑥这种东西就如一汪活水

    A. ②③④①⑥⑤   B. ②④①⑤⑥③

    C. ①⑤②④③⑥   D. ①②⑤④⑥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盘盘焉,囷囷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骊山北构而西折

    D.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朝歌夜弦

    A. 六王毕,四海一   B.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C.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D. 燕、赵之收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A.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是文言句式的分析和归类情况,正确的一项是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  ③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④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⑥赵尝五战于秦  ⑦洎牧以谗诛⑧举以予人 ⑨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⑩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A. ①⑨/②⑥/③④/⑦⑧/⑤⑩   B. ①⑤⑩/②⑥⑦/③④⑨/⑧

    C. ①④⑨/②⑥⑦/③⑤/⑧⑩   D. ①⑩/②⑥/③④⑧⑨/⑤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合适的一组是

    ①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②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③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④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A. ①屈原    ②辛弃疾   ③司马迁    ④施耐庵

    B. ①屈原    ②范仲淹   ③司马迁    ④蒲松龄

    C. ①贾谊    ②范仲淹   ③文天祥    ④施耐庵

    D. ①贾谊    ②辛弃疾   ③文天祥    ④蒲松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间万物皆有温度。大地山川,鸟兽虫鱼,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甚至文字也是有温度的。温度让人感知冷暖,体验百态,领悟人生的况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先生行状

    姚永概

    先生讳汝纶,字挚甫,世居桐城之南乡。父征君居乡里,孝友任恤,勇于作事,不顾利害。先生犹其风类也。弱冠中同治甲子科举人,乙丑成进士,以内阁中书用。曾文正公见先生文于方先生宗诚所,大奇之。又闻征君善教,遂延教其孙,而奏留先生于幕府十余年。

    文正公薨,李文忠公继之,复致礼焉。世传曾、李奏议,多出先生手。当文正公办天津教案时,从容谓先生,曰:“吾大臣任国事不当计毁誉。子年少,名甫立,盍稍避乎?”先生笑不应。及李公用事,其所经画皆前古未尝有,而当外交之冲,操纵应付,尤惊骇世俗,非庸人所易知。先生佐佑其间,竭思虑自効,不肯诿谢。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

    尝补深州直隶州知州,丁父忧,服阙,署天津府知府,补冀州直隶州知州。乾隆时,方恪敏公为总督,下教建立义仓。方公薨,仓储浸坏。咸丰兵燹以后,乃尽耗矣。同治十年,钱敏肃公为布政使,复修方公仓制,先生在深州独进曰:“不可复也,又且扰民。”钱公曰:“何谓也?”先生曰:“方公当国家全盛,上下交和,名器贵重,故给七品以次,即争纳粟。今富人亡虑皆四五品矣,安肯为劝其积也,必箕敛,甚者威之。其储也,责之仓正耗减取偿焉。其散而复敛也,敦率之不还。若息不足,必勾摄而敲朴之,故曰不可复也,又且扰民。”钱公曰:“子之言然。”深州独止不复。其在冀也,开渠四十余里,导积水入滏,商旅既便,田得河流,变为肥沃,又少水潦患,民大便之。

    先生所著尚有《写定尚书》、《尚书故》、《易说》、诗、铭碑、论书、杂文、笔记、评论诸书。闿生偕门人方编次刊行。谨就闿生所述,参以见闻,稍加撰次,以待名公卿上闻,付史馆编录。谨状。

    (选自《慎宜轩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容谓先生           从容:不慌不忙

    B. 不肯诿谢             诿:推脱

    C. 及李公用事           用事:到任

    D. 谨就闿生所述          就:借助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代男女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B. 服阙:守丧期满除服。古人守丧期间要穿用本色的粗布或麻布做成的丧服。

    C. 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习俗,是一种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子年少,名甫立,盍稍避乎?

    ⑵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

    ⑶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请简要概括曾文正公和李文忠公都重用吴先生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

    (北宋)谢薖①[kē]

    雨隔千山暮,风惊一叶秋。

    朱颜伤露槿②,青眼赖沙鸥。

    畏酒游扬梦,因诗点染愁。

    有怀谁与语,多病独登楼。

    (注)①谢薖:字幼槃 ,号竹友,抚州临川人。科试不第,以诗酒自娱,终身未仕。②露槿:即木槿。其花朝开暮落,如朝露易干,故称。

    1.首联中,“惊”字传神,请加以赏析。

    2.结合全诗,概述诗人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金块珠砾,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________________?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里,先后见了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由两个舅妈带着,分别见了大舅舅贾赦,二舅舅贾政。吃过晚饭后,才见到宝玉。

    B.端午节,宝玉因金钏儿之事正心事不宁,恰巧晴雯给宝玉换衣服时失手把他的扇子跌折,便训斥了她几句,晴雯忍气吞声。

    C.宝玉不愿会客,湘云劝他谈讲仕途经济,宝玉马上放下脸,叫湘云到别处呆去,还说“林姑娘”从不说这些混帐话。

    D.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由于得到贾母的召见,又陪着贾母在园中逛了两日,讨得贾母欢心,临走时,总算不枉此行,得了一百多两银子,还有许多衣服绸缎、瓜果点心。

    E.贾母提议为凤姐过生日。方法是凑份子。邢夫人尤氏也被叫来了。贾母带头出了二十两,薛姨妈也出了二十两,邢王二位夫人各出十六两,尤氏李纨出十二两,但贾母体恤李纨是个寡妇,就替她出了十二两。

    (2)红楼梦灯谜谶语,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灯谜谶语是《红楼梦》全书的重点之一,众人写的灯谜诗也被认为是暗示了他们各自的悲剧命运和结局。请写出下列四则谜语的撰谜人。

    ①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撰谜人:     

    ②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撰谜人:     

    ③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撰谜人:    

    ④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撰谜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现代文阅读

    又见边关芦花翩翩飞

    闭剑东

    ①伴着习习江风,迎着冉冉秋阳,伫立于巍峨的中越红河大桥,静观,桥之下,红河畔,融融芦花正飞舞。飘逸又洒脱,甚是壮阔。

    ②芦花是秋天的精灵,这话不假。历经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平日里貌不惊人的芦苇们也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期待的时光,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一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芦苇不是农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五谷丰登的丰收美景。但却能给人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芦苇不是人类种植的花草树木,注定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类的招呼使唤,哪怕刀砍火焚乃至挖根,芦苇依旧是以倔强到了极点的姿态来回敬人类。

    ③又是一年深秋时,边关芦花漫天飞。飘飘的芦絮,摇弋着动感的舞姿,放飞憋了一年的心事,在飒飒秋风中,去追逐那注定要让它们亢奋一生的梦想,去寻觅另外的生命芳草地。也许,待到明年开春时,一棵棵柔弱的芦草就顽强地生长开来了,慢慢地,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迅速地,汲取大地精华,不出几年,它们也会成长为独霸一方的野草。从宽敞的中越红河大桥沿着红河东流的方向一路远眺,眼帘中,总是会跳跃着红河芦花的英姿,总是荡漾着芦苇的轻浪。

    ④又是一年深秋时,芦花正开得如痴如醉。开得如痴如醉的芦花集结了很多羡慕的目光和亮丽的闪光灯。在蜗居的边关小城,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再加上直达昆明的高速公路的通车,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这对于一个常住人口不足十万的边关小城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深秋时,正是河口一年当中最凉爽怡人的时候,当北方已经寒风嗖嗖白雪皑皑时,深秋的河口正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着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于是,沿着红河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也就成了河口的一大美景,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河口的芦苇因为是沿着界河一线生长,所以就成了事实上的边关芦苇,边关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流血和牺牲,更不会缺乏刚强和傲骨,所以这里的芦苇也就多了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每每看到芦苇骄傲无比地开花了,我总会给予它们最热烈的歌颂。为心中那汩汩而萌的感动。

    ⑤我心中关于芦苇的感动是源远流长的。很小很小的时候,太调皮的我总是难免挨上父亲的芦鞭抽打,那鞭子就是一根光滑的芦苇,打在身上那是揪心的疼啊。稍大,就喜欢折腾芦苇了,有一种报复的意味,喜欢折断它们、腰斩它们乃至是焚烧它们。只是后来听说芦苇对农民来说是有大用处的,我才慢慢停止了对芦苇的“暴行”,慢慢地我也在萌发对芦苇的爱好之情。不用说,芦苇丛中的鸟窝就够自己乐的了,更何况是春天时那鲜嫩的芦笋呢。再后来,读懂了《诗经•蒹葭》篇,于是独自一人的时候,经常会那么吟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久而久之,一种盎然的美、一样曼妙的情思便悠然而萌了,穗絮飘曳,景色迷朦,心里则浮起一缕缕情思,柔美而又凄楚,令人无法抗拒。

    ⑥是啊!芦苇真的是一种让人着迷的植物,据十七世纪法国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大自然数十万种植物,为什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偏偏要把人比喻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为什么不是其它的一种植物,而偏偏是大自然中极为平凡普通的芦苇,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也许以我之拙见,是难以真正悟透其中的涵义的,但是如果能从这句话中悟出一些独特的人生见解,我想这样的思想之旅应该是值得称道的。

    ⑦是的,芦苇的确是一样令人费解并敬佩的植物。它们自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面对着这大自然中伟大的生命斗士,我不得不陷入了持久的感动……

    1.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芦花是秋天的精灵”?

    2.文章第⑤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的句子。

    4.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引述了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