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19 题,选择题 1 题,null 3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9 题
  1. 《国民党一大宣言》:“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B. 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C.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D. 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公羊传》中对“莒人灭鄫”的解释是: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莒国国君之子,《春秋》遂书“莒人灭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 《春秋》记事秉笔直书

    C. 王位继承制度混乱

    D. 外戚干政影响深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760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为首相,用封官许愿、收买等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在当时的英国

    A. 议会高于王权原则尚未确立

    B. “责任内阁制”政府重新建立

    C.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王权滥用

    D. 国王试图平息政党政治危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1873年6月29日,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在紫光阁觐见清同治帝,未行跪礼。但当时社会上流传外国使臣见中国皇帝时恐惧之余足不能动、口不能言、浑身发颤,连国书都无法卒读。这反映了中国

    A. 外交礼仪近代化的艰难

    B. 传统纲常伦理的崩坏

    C. “天朝上国”威仪的稳固

    D. 近代条约体系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公元前l世纪,古罗马一位骑士喜欢在大街上对人捆掌为乐,并在身后备有奴隶支付给每位被捆者25阿斯的罚金。不久,固定罚金改为由裁判官根据具体案情决定罚金数额。这说明

    A. 商品经济推动法律变革

    B. 罗马法应时而发展

    C. 法官的判决具有随意性

    D. 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在评价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时指出,宪法的颁布宣告德国“臣民”的灭亡和“公民”的诞生,为资产阶级和各种势力提供了合法活动的讲坛,因而它的选举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了德国政党的发展,有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能够证明此结论的依据有

    A.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B.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约

    C. 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帝国议会通过秘密投票直接或间接选出

    D. 帝国法律应取得议会充分的多数的同意,但建议并公布法律之权属于皇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了“因人立法”之风,使国家根本大法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屈从于人的理念与意志,使法随人变,表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A.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B. 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

    C. 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

    D. 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

    A. 君主权力被削弱 B. 用人机制较完善

    C. 宦官专权已出现 D. 行政规则受干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

    A. 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

    B. 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

    C. 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

    D. 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 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 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D. 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有一个群体被称为反联邦党人。他们认为,宪法拟议的政府权力是比政府组织形式更为核心的问题。联邦党人最引以为豪的是创立了三权分立的政府形式,以为这一形式就能保证公民的自由。对此,反联邦党人并不乐观。由此可以看出反联邦党人

    A. 认为分权体制能够保证公民自由

    B. 对联邦政府权力保持高度警觉

    C. 强调制宪的核心是确保政府权力

    D. 希望继续维持邦联体制的现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某史籍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皆侯矣。”对这一举措的解读正确的是  

    A.背景:汉景帝无力平定七国之乱   B.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传统

    C.结果:尾大不掉,事与愿违     D.意义: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以下两种方式决定现代英国政府可否继续执政,第一种,首相明确地要求平民院就它是否信任政府举行表决;第二种,领衔反对党的领袖明确地向平民院提出对政府的谴责案即不信任案。两种方式均需要平民院举行表决,以简单多数形成其态度。英国的这种政治体制

    A. 保留了一定的封建残余

    B. 避免了国王的权力扩大

    C. 保证了议案的有效通过

    D. 确保了议会的集体统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 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 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C. 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 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南宋初,有个叫做王继先的御医,因为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疯他“武功大夫”,旨下,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材料表明(    )

    A.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

    B.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C.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

    D.高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 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C. 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D. 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朱执信有云:“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遗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该现象的出现

    A. 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的兵源充足

    B. 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

    C. 反映了民国时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

    D. 说明“为匪耻学”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3 题
  1. 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而《续汉书·百官志》也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据此可知司隶校尉

    A. 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

    B. 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

    C. 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

    D. 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 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

    B. 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 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中,选出政府委员18人,其中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人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另选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这一做法

    A.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C.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D.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朝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束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和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

    (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宋朝重视法制建设,在继承唐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诸如《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商税》等新的法规,同时也承认客户(佃农)的租佃、置产及人身自由等权利。宋代对“盗贼”的刑罚有所加重,但贵族、官僚则享有法律上的特权。宋代,凡告周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凡上奏案件、宗室罪案等,皆由皇帝决断,已判决的罪犯,皇帝可以“赦宥”。宋代司法制度,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改革和补充,使之日臻成熟,从而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顶峰。

    ——摘编自王云海《宋代司法制度》

    材料二  民国时期,近代司法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临时约法》明确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历届政府也再次重申这一原则。针对严刑逼供的司法恶习,政府明令“不准再用笞杖、枷号及他项不法刑具”。北洋政府曾先后公布相关法律章程,对律师资格、律师义务等皆做了较为完备的规定,律师队伍人数不断扩大。尽管近代司法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军事、政党干预司法,司法腐败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摘编自贾孔会《中国近代司法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并评价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官员;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的章程,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历程

    A. 反映了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步动摇

    B. 表明了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

    C. 为清末新政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环境

    D. 标志着清政府“中体西用”思想的松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

    面要求纵观中国和西方近代史可见,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民主宪政的实践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如果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例如: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和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南部和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的妥协;北部和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其实,制宪会议上意义重大的妥协还有不少,至少应包括两院制和总统选举等问题上的妥协,然而,这仅仅只是美国民主实践过程中无数重大妥协行动的开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或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阐述以上观点。(要求:归纳主题,论证至少以两个国家为例,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