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单选题 15 题,选择题 2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5 题
  1.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 天人合一

    B. 诗画合一

    C. 情景合一

    D. 知行合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A. 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 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 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 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A. 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 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 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 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 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 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 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 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  )

    A. 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 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 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D. 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A. 人民的迫切愿望

    B. 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 知识分子的共识

    D. 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题文)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 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 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 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的象征。可见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 农具

    B. 礼器

    C. 食具

    D. 货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是

    A. 参加万隆会议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出席日内瓦会议

    D.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17年江苏卷)《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由此推断

    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政治   B. 文化传统   C. 人口密度   D. 地理环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A. 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 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题文)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如图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房子”。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A. 《拾穗者》

    B. 《格尔尼卡》

    C. 《日出•印象》

    D. 《自由引导人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 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 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 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 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 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 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 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根据材料,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4)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787年5月25日,会议在费城的议事堂举行。当华盛顿尚未就席时,大家就提出推举华盛顿为议长,并立即获得全数通过。华盛顿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说:“敝人才疏学浅,经验不足,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费城的仲夏夜异常炎热,华盛顿纹丝不动地坐在议长席上。他没有发表演说,只是偶尔询问代表们的意见,或是在议事进行中说一两句例行的话而已。可是这已足够了。当辩论激烈,或讨论陷入僵持时,代表们就不约而同地仰视着议长席。这位举世闻名的华盛顿,只要静默不语,就足以慑服那些滔滔雄辩的政客,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由于彼此的忍让和妥协,最后万事皆迎刃而解。9月17日,全体一致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

    ——摘编自晓树《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说明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的良好品质,说明华盛顿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资料 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5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 用。(2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强大潮流,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些风险可以跨越国界及行业和组织间的传统隔阂。一体化的金融系统可以散播经济危机。国际航班可以传播流行病。相互联系的电脑为网络罪犯提供了广大的狩猎场。中东圣战者利用互联网招募欧洲年轻人。……全球化的副产品,是从前能被迅速扑灭的区域危机,现在有可能在国际上点燃熊熊大火。伦敦或华尔街一旦爆发流行病、水灾或网络袭击,可能使整个世界的金融陷入混乱。

    ——伊恩·戈尔丁《全球化问题的全球解决方案》

    材料二在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政府的税收政策成为问题。一方面,是本国资本全球化,但是政府没有有效的税收机制对流向海外的资本征税。不仅如此,政府也很难对处于本国的资本者(富人)征税,因为一旦税收过高,会迫使这些资本者流向海外。政府能做的就是继续向中产阶级征税。而中产阶级在制造业和金融业全球化的影响下,其生活已经相当艰难。政府向中产阶级征税就很难得到中产阶级的支持。

    ——郑永年《中国崛起:重估亚洲价值观》

    材料三要维持全球化带来的进步,各国必须承担起风险管理的共同职责。国家政府无论强(如美国和中国)弱(如伊拉克和利比亚),都无法凭一己之力解决摆在眼前的诸多复杂难题。……国家或许可以在短期内逃避全球责任,但却不可能永远不受到境外事所构成威胁的影响。如果没有得到解决,全球化世界的危险将会不断累积。在应对伊斯兰国组织、伊波拉病毒、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及不平等日益严重等威胁时,必须放弃短期的政治权宜之计——否则整个世界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伊恩·戈尔丁《全球化问题的全球解决方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促进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所带来的风险有哪些?

    (2)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给发达国家造成的困扰有哪些?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伊恩•戈尔丁各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2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古代改革家,重法者不在少数,他们所描绘和实践的“法治中国”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