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单选题 21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1 题
  1. 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说:“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的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法律、社会方面的,还是政府方面的。”在此,阿伦·布洛克

    A. 赞赏启蒙思想家抨击专制统治的腐朽

    B. 认为批判的理性能够应用于众多领域

    C. 肯定启蒙思想家敢于挑战权威和政府

    D. 指出英国启蒙运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英国相继颁布《权利法案》(1689年)、《王位继承法》(1701年),《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人民代表制法》(1884年)、《重新分配议席法》(1885年)。这反映了英国近代政治发展的特点是

    A. 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与完善

    B. 政治权力中心逐渐实现转移

    C. 运用立法手段推进民主进程

    D. 始终受工业革命进程的推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钱乘旦在《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中写道:“‘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的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政治制度无质变   B. 光荣革命确立少数贵族专制统治

    C.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掌握议会   D. 工业革命是当时政体完善的根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

    A. 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B. 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

    D. 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7世纪英格兰诗人约翰•克利夫兰曾写道:“英格兰是个完美的世界!又拥有了东、西印度!请修改您的地图吧:纽卡斯尔(位于英格兰东北部,当时英格兰的煤炭出口中心)就是秘鲁。”这反映了当时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拓展

    B. 工业革命加速英国扩张

    C.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D. 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官僚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B. 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

    C. 贵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学者冯天瑜认为,中国古代,除武则天(624—705)一例之外,从未有女性称帝者,偶有女后专权,则被视作异常,遭到朝野非议和史家抨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

    B. 宗法伦理观念根深蒂固

    C. 皇权至上的不可僭越

    D. 儒家忠君思想源远流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 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C. 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D.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 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 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 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 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C. 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D. 小农经济生产工具非常简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D. 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 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 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C. 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D.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伯利克里说:“民主制的原则是虽然在个人和个人的争论中,法律必须保持对一切人的公平,但对于美德的要求,也是必须承认的;同时,一个公民只要在某种方面是杰出的,就得优先给予公职,这不是特权,而是对功绩的报酬。”材料主要反映伯利克里

    A. 认为民主制体现法律的公平性

    B. 主张精英主义民主制

    C. 节制自由并反对多数人的民主

    D. 崇尚美德和集权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圣所生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A. 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B. 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C. 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 是否重视法律的公平公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受欢迎的家具之一,梳妆台下的丘比特欲将爱神之箭射向打扮的居家淑女,另一位小天使手握鲜花准备献给梳妆的女主人。该家具反映当时

    丘比特梳妆台

    A. 人们向往罗马神话般的爱情生活

    B. 普遍关注现世生活

    C. 要求摧毁“上帝造人”的世界观

    D. 社会奢靡之风泛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789年冬,美国总统华盛顿到达波士顿,准备参加马萨诸塞州长汉考克的晚宴,但因汉考克称病没有拜访总统,华盛顿最后取消了参加晚宴的安排。华盛顿此举意在

    A. 表明两人政治立场的对立

    B. 划清中央与州的政治权限

    C. 维护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威

    D. 突出美国总统的个人权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图《狗人》是马可·波罗的报告中对安达曼群岛居民的描绘,这些人的头、眼睛和牙齿长得“像狗的一样”。这表明当时

    A. 对外交流促使西方绘画出现新类型

    B. 马可·波罗用新文化对世界的解读

    C. 相对隔绝的状态阻碍了人类的眼界

    D. 外来人种发现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C.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851年,英国举办伦敦世界博览会,当时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十多个国家参展。作为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装成12捆前来参展,最终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这说明

    A. 西方机器产品未被世人接受

    B. 中国政府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 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明显优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这场“新的革命”

    A. 源自实践经验积累

    B. 体现科学技术结合

    C. 促使现代工厂诞生

    D. 宣告信息时代到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

    A. 诚信观念部分丧失

    B. 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

    C. 夷夏之防不复存在

    D. 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世纪初开始,在工业革命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同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垄断商人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废除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813年和183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9世纪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税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1841—1846年,又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1846年废除了损害工厂主直接利益的谷物条例。1849年终止了从17世纪60年代保留下来的航海条例。到1853—1860年间,英国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后残余,这使英国成为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1860年,英、法签订英国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以后,英国又与许多国家订立了带有自由贸易性质的通商条约。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废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荀子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正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

    ——刘蔚华《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材料二  普罗泰格拉在《论神》这本书一开头就说:“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他主张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荀子和普罗泰格拉的天人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天人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以及在东西方思想发展中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阳明(1472—1529年)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意识活动,便不存在客观事物。他又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知”是要求“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物”是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材料二  1517年,路德(1483—1546年)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维腾堡教堂门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能送给罗马教会。他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和路德思想主张产生的相同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